近年来,人口问题成为舆论的热点。公众对生育限制的立场正在快速逆转,随着经济放缓、人口老化、家庭失独、男女比例失调等问题日趋严重,质疑限制生育政策的声音已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从各种证据来看,中国处于低生育水平已无悬念。即使立即全面放开,但如果不及时鼓励生育,生育率在经历短暂的反弹之后依然会一路下滑,未来人口的极度老化和急剧萎缩不可避免,规模和幅度在人类历史上都将是空前的。
当下数量还众的80后和90初正处于生育旺盛期。如果错过这几年,仅依靠数量急剧减少而且生育意愿更低的90后,出生人口将再次断崖式跳水,挽救中国人口颓势将更加回天无力。
一、国家领导人的理念
在这个历史关头,习近平主席正面看待人口的理念带来了希望。真正贯彻这些理念将是国家之福,民族之幸。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题为《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演讲中提到:“中国和印尼两国有16亿人口,只要两国人民手拉手、心连心,就将汇聚起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巨大力量,创造人类发展史上新的奇迹。”在这段讲话中,“16亿人口”和“世界四分之一人口”被视为足以创造奇迹的“巨大力量”,显示出习近平对于人口规模优势的认同和看重。
2014年6月3日,习近平在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发表题为《让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的主旨演讲中提到:“中国拥有4200多万人的工程科技人才队伍,这是中国开创未来最可宝贵的资源。”2014年6月9日,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院士大会上提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以“最可宝贵的资源”来形容庞大的数量规模,并强调人才越多越好,再次反映出习近平重视人口规模特别是人才规模。
2015年9月23日,习近平在西雅图举行的中美省州长论坛上发表讲话提到: “双方要有效利用中美两国经济巨大体量带来的机遇。规模就是商机。中美坐拥世界前两大经济体地位,这本身就是省州开展合作的巨大宝藏。…从中国看,我们有13亿多人口,山东、四川两省人口都接近一个亿,在座6省市人口加起来相当于全美国人口的总数。”习近平在强调规模就是商机后,重审中国庞大人口规模的事实,可以理解为视中国人口规模为经济发展的优势,而非劣势。
这种正面看待人口的理念,也出现在其他领导人的言论中。比如,2011年1月3日,西班牙《国家报》曾刊发的时任副总理、现任总理的李克强题为《携手互利合作共创美好未来》的文章。该文提及:“用13亿人口做除法固然令人不大满意,但用13亿人口做乘法,却是激动人心的。”这种表述方式,用“乘法”来表达人口规模对于一个国家所具有的正面意义,迥异于那种片面认为人口总量只会作为分母来拖累“人均”成就的观点。
2014年2月,李克强总理在全国计划生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没有提及计划生育工作的成效,而是突出强调“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认为这是“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要“把好事办好”。这也从侧面体现了中央领导集体对人口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准确把握。
二、纲领性文件的表述
2012年11月,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更进一步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这两个纲领性文件的表述中,最突出的是去除了之前稳定低生育水平的要求,并明确生育政策的目标是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说明决策层对人口问题的思路已经从人口控制转向了对人口结构和规模趋向均衡的追求。而且,与十八大报告相比,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更是把“逐步完善政策”改为“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显示了生育政策思路的重大改变,而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单独二孩)的政策更是这一思路的具体体现,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十八大以来,各种纲领性文件已经摒弃“人口多、底子薄”等隐含人口控制思想的各种表述,即不再狭隘地看待人口与土地、资源、环境、经济的关系,这与过去三十多年来的纲领性文件形成鲜明反差。十八大报告中“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的陈述,也表达了对人才和人力资源的高度肯定和期盼,蕴含了积极的人口思想。
然而,国家发改委的报告,完全忽视了国家领导人和纲领性文件正面看待人口规模的理念,整个思路与之前严厉的人口控制思想并无二致。报告充斥着视人口为发展的负担,并把人口与资源环境对立起来的观点。在中国面临着如此严重的低生育率危机的困境时,报告依然建议继续现行的严厉限制生育的政策,更是违背政策方针和基本民意。
三、紧急呼吁
由于决策过程缺乏透明性,我们迄今还不能确定,即将在2015年10月26日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究竟会宣示积极的人口政策,还是采纳《中国未来人口发展战略报告》的实施全面二孩政策的建议,或者国家发改委的《人口和社会发展报告2014》继续现行生育政策的建议。
从各种迹象来看,全面二孩政策已是箭在弦上,公开宣布只是时间问题。但如我们在《2016年放开二胎:步伐太慢太小》一文所强调,即便是全面二孩政策的力度也是远远不够的;而国家发改委报告是已经公布的文件,该文件使用了完全错误的人口预测,其主要结论是建立在臆想的人口目标和草率的推断之上。鉴于此,我们紧急呼吁如下。
1)重新审视十八届五中全会有关人口政策的表述,确保相关内容切实体现习近平主席视人口为力量的发展理念,而不是被似是而非的报告蒙蔽,更不是被外部势力牵着鼻子走。希望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对人口政策的方向性逆转做出重大宣示。全面二孩政策只是顺势而为,全面放开乃至鼓励生育才能超越一般民众的视野,表现出引领时代变革的胆识和智慧。
2)审慎研究对计划生育的历史评价。计划生育一词迟早会变得比计划经济更为负面;不管舆论如何宣传,它最终一定成为巨大的政治包袱。最有担当和魄力的做法是实事求是地承认计划生育政策本身是一个失误,并在政治上与之切割,这样可以争取长期主动。但考虑到政策延续性,也可以广义解释计划生育,甚至可以把鼓励生育称之为计划生育,这种做法短期风险要小些,但未来也会更被动。
3)成立直接向中央负责的工作机构,统一部署人口政策改革,并处理家庭失独、已征收的社会抚养费和计划生育黑户等历史遗留问题。成立常设性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专家委员会,向该工作机构提供咨询和建议。计划生育部门利益攸关,且背负历史包袱,深陷于思维和行政惯性之中,在政策的制定和评估中理应回避。
4)对社会大众和国家民族来说,公开政策的失误远比个体的腐败更具危害性。鉴于人口政策的制定过程被一再误导,我们呼吁中纪委调查政策研究中是否存在学术腐败现象,同时呼吁国家安全委员会调查外部势力尤其是联合国人口基金会所起的作用。
5)每一次因申请生育遭受磨难,每一次被迫放弃生育,每一次因多生被惩罚,每一次被强制上环、结扎、堕胎,每一次失独惨剧发生,都是在制造矛盾、积累怨恨、不仅伤害民众权益,也损害政府声誉。没有理由让这些悲剧继续下去。我们呼吁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全国人大启动修改或者废止《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程序,让生育权回归家庭并将计划生育部门限制生育的职能转变为提供生育和养育服务。在此之前,废除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暂停征收社会抚养费,并在机关,事业单位,国企等虚化生育限制规定。
6)无论是从人口规模和结构,还是经济发展和公共资源的稳定性来看,人口长期均衡发展都应体现为每年出生人口的基本稳定。为此,我们呼吁将人口政策的宏观目标确定为保持每年出生人口的基本稳定, 这意味着需要根据年出生人口萎缩情况,逐步加大鼓励生育的力度,最终将生育率提升到更替水平。理想的效果是确保中华民族拥有能够取得并维持在全球的主导地位的人口基数,有效地维护中国的长期稳定和繁荣。
7)把养育身心健康的孩子作为民族复兴的战略基础。这要求在税收,教育,医疗,就业等各个方面切实减轻养育家庭的负担,让普通家庭愿意生、敢于生、乐于生、生得起、养得起、养得好。具体措施可包括,将税收和财政分配与人口规模和生育率提升直接挂钩;确保教育资源的规划和配置足以维持可持续的生育状态;将幼儿园甚至托儿服务纳入义务教育;未来的养老金分配让养育更多孩子的父母获得更高的收益。
8)研究和借鉴世界各国鼓励生育的措施。很多国家对生育实行累进制奖励,比如重奖生育三个或更多孩子的家庭。让父亲和母亲享受相同的产假,则可降低母亲育孩负担并消除工作性别歧视。推动社会回复正常的人口观与生育观,特别是对教科书的相关内容进行全面核查和修改;考虑设立生育节,促进健康的生育文化。
中国人口危机早已积重难返,要扭转这种人口颓势需要高超的政治智慧、强势的决断力、高效的执行力和伟大的历史担当。目前真正需要担心的不是放开后出生人数的短暂反弹,而是生育旺盛期的女性数量将急剧萎缩,导致几年之后新生儿数量再现1990年代那样的雪崩。因此,应该趁着现在生育旺盛期女性数量还未开始锐减,立即完全放开生育并尽早鼓励生育。如果错过目前这个缓解中国低生育率危机的最后一次机会,中国未来人口的严重老龄化和急剧萎缩将更加回天无力。
任何民族不管在其他方面取得多么大的成绩,如果在繁衍上长期处于劣势,最终必将走向衰弱;没有任何人可以承担得了中华民族衰败的历史责任。我们相信,这个时代在百年甚至千年以后的历史地位将取决于人口政策上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