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农民工返乡,对城里人有多大影响

【在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中,明确提出“到二〇二〇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足见城镇化的重要性。就在全会召开前,10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还通过了《居住证暂行条例(草案)》。作为户籍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将助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与诸多经济、社会发展指标都息息相关,。在10月19-20日召开2015北京新兴市场论坛上,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蔡昉谈到,户籍制度改革能够为中国经济带来1-2%的潜在增长率。然而,在中国经济下行的时候,农民工返乡潮,已导致城镇化增速放缓,这对中国经济无疑是雪上加霜。

作为研究劳动经济学、人口经济学的权威学者,蔡昉提供了大量的数据佐证他的观点。结尾,蔡昉还提出,当前户籍制度改革推动比较缓慢,原因在于推动改革的主体地方政府,和改革红利的获得者全社会并不匹配。因此蔡昉认为,就像其他所有改革事业一样,户籍制度改革是一个公共产品,因此,中央政府要出来买单。要让户籍制度的改革成本,能够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社会、个人、企业之间合理分担。】

以下是蔡昉的发言:

大家好!今天我想借这个机会谈一个话题,就是如何使中国的城镇化不可逆转。我们知道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也是分享型经济发展的一个载体,因此我们当然不希望城镇化逆转。

但是,这个话题的针对性是什么,有没有意义?我想从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个话题是很有意义的。

中国城镇化约25%归功于农民工

我们先看几个情形:第一个是中国的城镇化目前已经达到了54%。因为有很多的外宾在这里,我们要说明一下。中国的城镇化定义是按照常住人口计算,也就是说你在什么地方住6个月以上,你就是什么地方的人,因此如果你在城镇住了6个月以上,你就被统计为城市人口。因此我们的城镇化率是指的这种常住人口。按照这个定义,我们现在城镇化率是54%。

但是中国还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就是我们有户籍制度。也许你在城镇打工、城镇居住,但是如果你的户口还是在农村户口,那么你的身份也就还是农民,我们把它叫做农民工

按照后者来计算,即按照户籍来计算,我们中国特色的城镇化率现在只有38%。那么,现实的城镇化和户籍的城镇化两者之间还有巨大的差距。

因此说,农民工对中国的城镇化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的。比如说我们目前城镇全部就业人口中大概40%是农民工,即这些不具有本地户口的居民。那么,每年能够新增的城镇就业几乎全部是农民工

因此,过去的十年里,中国的城镇化,大概有25%是由农民工做出的贡献,也就是说我们的城镇人口比重提高的过程中,里边有25%来自于农民工进城,这是我们目前的现状。

农民工返乡城镇化降速

过去30多年,我们中国是全世界有史以来各个国家城镇化发展最快的,这是我比较研究得出的结果。但是这样的速度,我预计今后的十年二十年不太可能继续维持了:我们还会有全世界来讲发展很快的城镇化速度,但是不会有过去那样的速度了,一定会降下来。

这有几个原因,第一个就是我刚才说的,城镇化是靠农民工进城推动的,很大的比重上是靠他们推动。如果农民工进城的速度下降,城镇化速度一定会下降。

城镇化进程速度由什么决定呢?第一个是由农村要进城的人口的数量和增长速度来决定。那么,这些人是什么?其实不是那些正在务农的老农民,他们不会转出来了,大多数原来到城市打工的老农民,甚至会返乡退回去。真正想进城的是谁?是年轻的学生,也就是初中和高中毕业的学生。因此说16-19岁这个年龄段的农村人口是未来进城的主力军。

我们对这部分人做了判断,无论是按照农村常住人口的理念来看,还是按照农业户口的口径来看,农村16-19岁的人口在去年(2014年)已经到达了它的峰值,今年开始两者都是负增长的,今后也将是负增长的。

既然主要的进城人口数目已经开始负增长了,我们就能够想象农民工外出的速度一定是在减慢,甚至是停滞的。

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每年农民工外出的增长速度,2005-2010年之间每年是4%,去年,就降到只有1.3%,今年上半年只有0.1%。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人口的变化导致了劳动力外出的变化,劳动力外出的变化可能会影响我们未来的城镇化的速度。

刚才已经提到了中国的城镇化有两个指标,一个是按照常住人口统计的,另一个是按照户籍人口来统计,因此这两个指标之间的差别,就是我们的中国特色,就是这个户口制度带来的。也就是说54%减掉38%的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中间这16个百分点的差别基本上就是农民工。目前人数有1.7亿人。那么1.7亿人已经转移了岗位,实现了城镇就业,甚至是很多人已经在城镇待了很多年。

但是他们仍然有一些不同于城镇劳动力的特点,首先,他们没有均等的公共服务,没有社会保障,没有预期的养老,他们的孩子进入中国的义务教育系统还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所有的这些因素导致了这些劳动力供给是不稳定的。那么在这个年龄段,16-19岁,二十几岁的时候,他们说我不仅要打工,挣钱,我还要去看看世界,因此他们愿意到城市来。

但是,随着年龄的提高,一般来说到了40岁以后,每年春节要回家,回家之后,要决定春节以后还回不回城,这可能要多想两次,可能回,也有可能就不回城市了。一般来说40岁以后不再外出打工的可能性明显提高。

因此,就是说未来城镇化的速度靠什么?靠的是年轻的人口,农民工的比重和40岁以后的农民工的人数和比重两者之间关系。

那么我们看到了,数据显示,在2008年到2014年期间,农民工中年龄偏低的人群,他们的数量和比重都在下降。那么,年龄偏大的,40岁以上的人群的比重是在明显提高的。

比如说40岁以上的农民工占的比重从2008的30%提高到了2014年的43.5%。同期,16-20岁这部分农民工的比重从2008年的11%,降到了去年的3.5%。

从具体的人数来看,我们也看到了,2014年在城镇的农民工中,16-20岁的人群有1400万,这就意味着他们还有意愿待下去,而且刚刚转进来。但是那些可能想回去的人,也就是说40岁到45岁的这个人群,目前有2700万,也就是说这个想回去的意愿是大于想进来的意愿的。事实上,我们已经出现了很多的大龄农民工返乡的情况。

这就是我前面说到的城镇化过程可能会逆转。为什么?

经济减速城镇化逆转雪上加霜

我们知道城镇化的涵义就是说,人们从生产率低的部门,即从农业生产率低的地区,从农村和中西部地区,转向生产率更高的部门和地区。这种转移带来的资源的重新配置,可以带来效率的提高,这就提高了生产率。这种生产率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劳动力的增长,人力资本的转变,同样加速了中国的经济增长。

这个过程按照发展经济学家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所说,就是产业结构转变带来的效率,也就是经济增长的过程。现在的趋势,如果农民工不能在城市里解决身份问题,到了40岁以后就要回去,如果回去的人比进来的人多,就会出现一个逆库兹涅茨(Kuznets)的过程,就是说与库兹涅茨(Kuznets)资源效率改善的过程相悖,就是说,在经济减速的时候,又增加了一个导致经济下降的因素。这个因素应该避免。

那么,如何防止城镇化的可逆,现在我们提出一个概念叫做新型城镇化。这个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再详细一点说就是,以农民工的市民化,农民工得到市民的户口,成为真正的市民,享受均等的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为核心。、

我们的习总书记也说过,就是要让转移的人口进得来,住得下,容得进,能就业和创业。这些因素和目标达到了,就是农民工的市民化,也就是说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大家自然的想到的就是,必须进行户籍制度的改革。

那么,中国经济增长已经减速了,第三季度为止我们的经济增长率是6.9%,与过去的两位数的增长率相比降了很多,但是我们的潜在增长率在下降,我们要适应经济适度的减速。

但是潜在增长率不是我们的命运,不是我们的宿命,中国经济不是说到这里为止了,我们未来还将维持中高速的经济增长,还有经济增长来源,来源就是改革红利。

户籍制度将释放1-2%的潜在增长率

户籍制度改革是改革红利中非常重要的部分,非常显著的部分,我称之为“立竿见影”、“一石三鸟”。也就是说,我们的测算表明,理论上来说,户籍制度比较完整的改革,能够使未来的潜在增长率提高1-2%个百分点,也就是说,未来即使我们的潜在增长率维持在6%了,如果户籍制度充分改革了,经济增长增加了一个百分点,甚至是更多,也是完全可能的。

当然了,这是纯理论上的东西,实际上我们要通过推进改革让经济增长变成现实。那么,我讲的这个所谓一石三鸟的改革,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明显效果,至少可以列举出两项。

第一,增加劳动力的供给,因为我们的增长速度下滑,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人口红利的消失,劳动力短缺、工资上涨、成本提高。那么,农民工是未来几乎是唯一的劳动力供给来源,稳定住了农民工,让他40岁以后还在城市待着,那么劳动力供给就增加了。

第二个,有更好的制度条件,能够让劳动力从生产率低的地区和部门,转向生产率更高的地区和部门,那么资源重新配置的效率,生产率提高的效果就会继续显现。

除此之外我们也知道,1.7亿的进城农民工,在这个数字之外,还有1亿在农村、本乡镇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工,加起来有2.7亿,如果这部分人改变了他的身份和消费模式,像城里人一样的消费,我们可以想象,内需会提高多少。

因此,拉动经济的效果会非常明显。那么我们如何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呢?我没有太多时间细说了。我想说,第一要认准了户籍制度改革是必须推进的,现在不是谈按照理想模式我们应该怎么样推进,而是说要应对当前中国经济挑战必须要做户籍制度改革,因此这个要下定政治决心。

第二我们要有政治智慧推进这个改革,为什么推进这个改革?怎么做?现在大家看到户籍改革好像还没有及时的推进,原因是,能够直接推动改革的地方政府,不知道谁应该支付这个改革的成本,谁能够得到改革的收益。

我前面说了,户籍制度改革可以带来改革红利,表现为一到两个百分点的潜在增长率。但是这个改革红利,不是被每一个地方政府均等得到的。但是,户籍制度改革的确有成本,而且这个成本要由每一个地方政府,每一个城市政府去具体的支出。

因此我们发现户籍改革就像其他的所有的改革事业一样,是一个公共产品,具有外部性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应该是看到了巨大的改革红利,因此,它要出来买单。

一句话来说,就是要让户籍制度的改革成本,能够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能够在社会、个人、企业之间合理分担。同时,让改革红利,潜在红利能够预先有确定的期望值,能够在各个群体之间合理的分享。只有这样才会实质的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继续实现库兹涅茨(Kuznets)过程,保持中国经济未来的中高速增长。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返乡  返乡词条  城里人  城里人词条  农民工  农民工词条  影响  影响词条  
智库

 休斯敦的公交优先及拥堵收费

在美访学期间,我曾数次在休斯敦自驾车,发现该市城市快速路系统的规划设计、运营管理等与中国有很大区别。基于城市快速路系统的公共交通如何规划组织?高承载率车道如何管...(展开)

智库

 “一带一路”与中国政治身份重塑

“一带一路”战略的展开伴随着中国越来越多的企业、资金、学者、游客走出国门,目的地不仅有传统地理范围上的“华人世界”——东亚、东南亚和“西方中心论”世界——欧洲和...(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