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1990年代来的通货紧缩,美国2008年来的通货紧缩,均起因于房地产泡沫破灭和由此带来的金融恐慌。美日两国治理通货紧缩采取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可以防止金融危机恶化,但不能将货币自动转化为投资。日本政府和美国政府因此而产生的债务负担已经很重,难以继续扩大政府支出规模。政府投资不足,是这两国经济增长乏力的重要原因。
日本在1990年代初期房地产泡沫破灭后,经济陷入通货紧缩。日本采取了量化宽松政策,可是经济一直不见起色,被形容为失去的20年。安倍政府上台后,采取了超级量化宽松政策,经济有所起色,股市上涨不少,但仍未摆脱通货紧缩。其中一个原因,是日本劳动力缺少。安倍政府寄希望于家庭妇女参加工作,作用并不明显。因此,日本需要劳动力市场改革【Saiki(2013)】。
美国1929年大危机,起因于股票泡沫破灭,引发金融恐慌,经济进入通货紧缩。罗斯福政府上台后,为走出危机,实施了扩大政府支出的新政。特别是二战爆发后,美国政府大规模增加了军费支出,美国经济才摆脱通货紧缩。
2008年,美国房地产泡沫破灭引起金融危机,导致金融恐慌,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与此同时,美国的商业银行、企业和居民快速降低杠杆,导致融资紧张,经济下滑,消费低迷。作为应对,美联储采取了非常规货币政策(即零利率、QE、扭曲政策和前瞻性指引)。危机发生时,美国财政部迅速采取了财政刺激政策(即7000亿美元的救援计划)。这对于缓解金融恐慌,是十分必要的。随后年份里,美国财政部没有继续采取有力的刺激计划。其原因在于,美国的金融危机有可能触发财政危机,财政部自顾不暇。美国经济陷于流动性陷阱多年后,现终于有所起色,但仍有可能面临长期停滞局面。
奥巴马政府上台后,启动经济转型,提倡绿色经济,将经济转型作为治理危机的方法。这一点值得我们重视。
中国经济在1990年代初期和2000年前后均遇到通货紧缩问题。
1990年代初期的通货紧缩当时称之为市场疲软,其形成机理主要是当时治理高通货膨胀带来的副产品。当时政府试图通过增发货币的方式启动经济,收效不大。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刺激了地方政府大干快上,大规模增加了投资,经济才走出通货紧缩,很快进入通货膨胀上升的轨道。
2000年前后的通货紧缩,同样是治理高通货膨胀带来的副产品。上一届政府上台后,借助于房地产市场兴起和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加入WTO),大力发展经济,经济不久也走出了通货紧缩,进入通货膨胀上升的轨道。
中国这两次摆脱通货紧缩,都形成了房地产泡沫风险,都导致了新一轮通货膨胀。我们预防和化解当下通货紧缩威胁时,也要注意房地产泡沫和股票市场泡沫,还要注意不要引起新一轮通货膨胀。
治理上两次通货紧缩,地方政府存在投资冲动,中央政府的刺激政策,容易贯彻实行。现在,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已经减弱,这是中央政府刺激政策见效不快的原因之一。预防通货紧缩预期,防止通货紧缩预期的自我实现,仍是我们当前的重要任务。
中国上两次通货紧缩时,中国经济虽有结构调整问题,供给过剩尚不是全局问题。现在,中国经济供给过剩成为全局问题,如何在加大投资的同时又消化产能过剩,成为突出矛盾。中国政府试图通过经济转型来引导经济,提出了定向调控的思路。怎样选择适合的投资领域和投资方向,是定向刺激政策面临的重要问题。
其实,这方面我们可以吸取欧美国家在环境治理保护上的经验教训,把发展经济、增加科技投入与环境治理保护相结合,走出一条新的经济发展道路。这也是欧美国家几十年来一直在走的发展道路。明确了发展道路,发展模式,也就便于明确投资方向和投资领域。这需要改变我们考核政绩的机制,培育新的市场发展机制,采用机制设计方法解决一些市场不能解决的问题,加快绿色GDP的统计改革等等。这不仅有利于预防通货紧缩,对引领新常态,避免中等收入陷阱,也应是一条可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