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为何反恐精英变成反恐软肋?

近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圣贝纳迪诺市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枪击案件,共造成14名无辜民众死亡,21人受伤。凶手系一对中东裔夫妇,在对无辜民众进行射杀后,又在现场留下了一颗未引爆的简易炸弹,在驾车逃跑过程中被警方击毙。事后恐怖组织ISIS公开发表声明称凶手曾宣誓为其效忠,并且报道称有证据表明这对犯罪分子中的男性此前早已被极端化,曾与多名恐怖主义成员有过直接接触。近年来,随着恐怖组织ISIS的日益壮大,其在全球的恐怖活动也愈演愈烈。正因如此,执法和反恐力量也正在受到新的挑战,因为他们正在面对的是与以往不同的威胁,如果他们依旧沿用几十年来一成不变的战术,必然无法有效地打击和遏制恐怖行动。

我们来晚了?

一个月前也就是11月13日,ISIS恐怖组织成员同时在巴黎多个地点以爆炸和枪击的手段实施恐怖袭击。在诸多案发地点中,位于巴黎市中心的巴塔克兰音乐厅无疑是无辜群众伤亡最高的袭击点,有超过112名无辜观众在持续10-15分钟的扫射中遇难。而在今年年初,法国《查理周刊》的编辑部就已经遭到ISIS指派的恐怖分子攻击,造成12人死亡。

事实上,法国拥有GIGN(法国国家宪兵特勤队)、GIPN(法国国家警察干预队)、RAID(法国黑豹突击队)等多个反恐部队,虽然他们隶属不同的单位,但是其装备和训练水平都处于世界顶尖的水平,这些部队在巴黎均设有驻地,历史上也算战绩彪炳。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看似牢不可破的城市,在今年一年内就爆发了两次ISIS实施的恐怖袭击事件,而且一次的规模比一次庞大。这些精锐部队在两次袭击中的表现均反应迟钝,以巴塔克兰音乐厅袭击案为例:11月13日21:49,恐怖分子开始用AK步枪向观看演出的群众进行扫射;直到两个多小时后,也就是14日凌晨00:08时,法国反恐部队才向音乐厅发起冲锋;又过了二十多分钟,反恐部队进入音乐厅,将恐怖分子击毙。从13日21:49袭击开始到14日凌晨00:30恐怖分子被击毙,前后近三个小时,正是在这漫长的三个小时中,一百多位无辜民众遇难,无数的家庭从此蒙上一层阴影。可见,法国反恐部队的行动速度和行动效率都可以用低下来形容,同日其他地点的恐怖袭击也同样暴露出反恐精英姗姗来迟的问题。

为何反恐精英变成反恐软肋?

出现这样的问题并非仅仅因为法国军警及情报机构无能,事实上,世界各国反恐单位现在都正面临着重大的危机。2004年9月俄罗斯联邦北奥塞梯共和国别斯兰市爆发了人质事件,这次恐怖袭击由车臣非法武装和阿拉伯雇佣兵实施,事件中共有超过1200人受到劫持。最终事件造成333人遇难,其中186人未成年;958人受伤,其中638人未成年。这次事件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人质劫持事件之一,也是首个向社会弱势群体——儿童大开杀戒的恐怖袭击事件。

从该次事件来看,2004年9月1日上午10时,车臣非法武装力量在与警方短暂交火后占据了别斯兰市第一中学,将参加开学典礼的1200余名师生和家长劫持,并提出了政治条件。在当天和次日,数十名儿童在解救人质指挥部的努力下逃出或被恐怖分子释放。其间,外界与恐怖分子多次取得联系,并企图与恐怖分子接触而遭到拒绝,谈判几乎没有进展。9月3日13:05,有关部门人员进入学校向外运送在恐怖分子占据学校过程中遇难人员的遗体时发生了爆炸,引起人质恐慌。部分受到惊吓的人质趁乱企图外逃,在慌乱中,手足无措的恐怖分子开始射杀人质。十分钟后,俄军特种部队攻入学校解救人质,并与恐怖分子开始交火。13:50,恐怖分子撤出学校,向外逃窜,俄军警部门开始进行追击。16:00,俄军控制学校,但仍受到零星抵抗。

在9月3日俄军特种部队与车臣非法武装组织暴发的交战中可以看出,这次大规模人质伤亡的悲剧是意外交火酿成的。虽然人质危机中,俄军特种部队出动并击毙了恐怖分子,但是在事后,俄联邦安全局驻北奥塞梯官员表示,军方由于准备不充分并没有考虑使用武力解救人质事件,特种部队是在恐怖分子向人群开枪后才开始行动的。事实上当时俄罗斯最精锐的反恐部队Alpha突击队,在距离人质劫持现场1公里左右的临时营地待命,正在模拟训练拯救人质过程,意外的交火就发生了。很多突击队员甚至来不及穿戴防弹装备,就迅速从集结地赶往现场驰援,各单位之间也缺乏沟通和默契。战斗过程中,甚至出现了周边愤怒群众持枪加入对射的情况,现场情况一片混乱。而1990年代曾经扰攘多时的日本驻秘鲁大使馆人质劫持事件中,秘鲁特种部队有足足半年的时间对大使馆内部情况进行侦查,且搭建了一个1:1的模拟建筑物,反复进行演练,最终才能使得武力营救行动犹如外科手术一般干脆利落。现在恐怖分子显然已经没有和政府谈判的耐性,甚至谈判只是作为杀害更多人质的拖延手段。

1970年代的特警无法应对2010年代的恐怖袭击

随着反恐形势的转变,如今的反恐执法力量不仅需要跑得比谁都要快,更需要能够只经过极其短暂的准备甚至不需要准备就可以直接进入战斗。当前较为普遍的特警战术其实诞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是当时恐怖潮流后所形成的战术,多年来并没有太大的改变。以当今城市反恐部队的标杆——美国的SWAT突击队为例,典型的SWAT响应过程如下:

初次召唤支援,并由SWAT主管人员审查其要求(1-2分钟)

向SWAT小队发出通告

两名SWAT队员先行到达现场(5-8分钟)

负责行动的SWAT小队到达现场(25-35分钟)

而在遇到情况时,SWAT单位都是在普通巡警发现情况超出其控制能力之后才会被召唤支援,而且在响应过程中还有可能受到交通问题等延迟因素,在到达现场后通常也无法直接投入行动。这样算来,从事发到SWAT部队投入战斗,可能需要四十分钟甚至更久。对于越来越具有随机性、突发性和大杀伤性的恐怖行动来说,这种战术无疑是招架不住的。

从2004年的别斯兰人质事件中可以看出,以往大多数针对民众的恐怖袭击事件中,恐怖分子会提出一定的谈判条件。这样一来,警方或军方在到达现场后,可以派谈判专家来与敌人讨价还价,一边努力降低交火的可能性,一边制定更详细的计划,在犯罪分子的心理状态得到稳定之后再突然发起进攻,使得措手不及的犯罪分子被歼灭,同时将人质受害的可能性降到最低。这套战术在面对与恐怖主义无关的民众纠纷产生的劫持事件中表现尚可,过去也能应付劫机或者外交劫持这种有着明确政治目的的恐怖袭击。然而恐怖袭击模式已经改变,恐怖分子一旦发动攻击,唯一的目的就是造成更大的杀伤且没有任何谈判的意图。在这种模式下,再发生人质劫持事件实际上已经没有人质,只有受害者和将要被恐怖分子杀害的未受害者。在这种情况下,恐怖行动成为一种纯粹的杀戮行为,反恐部队这套年龄比执法者自己还要老的战术已经无法满足要求。

特警不再是最后一道防线

从11月13日的巴黎恐怖袭击来看,如今的恐怖袭击越来越具有随机性、突发性,实施袭击恐怖分子也不抱有任何政治需求,不提出任何谈判条件就直接发动袭击,这也就意味着特警的战术必须做出调整。一旦发生恐怖袭击,必须迅速直接投入作战单位,同时在城市中的兵力也应该更加分散,形成更为广泛的第一时间处置力量。

事实上,反恐部队以便衣潜伏的形式进行训练和作业,是一个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法,目前很多战术装备制造商也开始设计和生产方便特警便衣在执行任务时隐蔽自己身份的装具等硬件。以往特警在应对人质劫持等事件时出现的谈判专家在指挥车里冷静地与恐怖分子谈判、同时突入小队在门口排成一列随时准备鱼贯而入的场景在未来的城市反恐中可能不复存在,只要发生战斗就需要作战人员快速响应并能及时投入战斗。

2008年印度孟买开创了新的恐怖袭击模式,在这次袭击恐怖分子并没有进行大规模的集中兵力突击,而是派多个由少量恐怖分子组成的袭击小组,在多个地点同时展开袭击。这种模式在刚刚发生的巴黎袭击中,也被同样地复制。要应对这种新型的恐怖袭击战术,反恐部队的作战小组规模也应该缩小到三人甚至更少,携带便于隐藏的手枪、冲锋枪或者短突击步枪,像基层警察一样进行区域化的巡逻,以快速、机动地部署。在去年笔者曾经有幸现场观摩了以色列反恐部队的一次反公交车劫持演习,在现场已经看不到犹如战列舰一般徐徐行进的多人突击队形,10多名反恐部队成员在恐怖分子劫持公交车后,用百米冲刺的速度奔向公交车立刻投入战斗。以色列指挥官介绍:“这种战术可能不会出现像以前那样0人质死亡的成功解救,但是至少能在恐怖分子杀死全部人质之前制止他们。当然,最理想的状态是,当恐怖分子拿出武器准备发动进攻的时候,我们的便衣突击队员正好在他身后迅速开火打爆他的脑袋。”

随着恐怖袭击的模式变得越来越残暴,且杀人速度越来越快,1970年代模式下建立的反恐精英队伍已经不堪重任。在这轮的攻击中,无疑是恐怖分子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反恐力量必须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革,才能应对新一轮的恐怖袭击浪潮。过去特警和反恐突击队是城市的最后一道防线,现在根本没有几道防线,只有前线和死亡线。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为何反恐精英变成反恐软肋?  软肋  软肋词条  反恐精英  反恐精英词条  反恐  反恐词条  变成  变成词条  为何  为何词条  
智库

 全球化语境下的大国分歧治理思路

70年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战后国际秩序的构建,基本上实现了世界各大战略力量的平衡。尽管意识形态对抗和军备竞赛为特征的冷战时而引发规模不等的局部冲突,但总...(展开)

智库

 领导智慧的核心要素

中国历史文化中有关领导智慧的思想观点很多,初步归纳起来,体现在尚道、厚德、崇法、养气、诚信等各个方面。尚道。《道德经》里从前到后都强调的是如何把“道”和“德”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