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立陶宛国内基本情况概述
1.1自然环境
立陶宛位于欧洲中东部,西面濒临波罗的海东岸,周围临近或接壤的国家包括爱沙尼亚、拉罗维亚、俄罗斯、波兰等。立陶宛国土面积有限,只有6.53万平方公里,并不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全国划分成了10个县,共44个区、92个城市、22个镇,主要的中心城市有维尔纽斯、希奥利艾、考纳斯、克莱佩达等。首都维尔纽斯是欧洲地理中心的几个地点之一,也是波罗的海国家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平原广布的立陶宛水资源丰富,境内湖泊数量众多,是欧洲湖泊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湖泊总面积达880平方公里,并且国内河流数量有722条,可谓是一个水文条件发达的国家。立陶宛能源匮乏,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主要依赖进口,国内可开发资源主要为的少量泥煤、石油、石灰石、建筑用石膏等,来源于西部和波罗的海大陆架。虽然立陶宛的矿产资源比较匮乏,但相对而言,立陶宛的森林资源和水资源比较丰富,木材也是立陶宛向外输送出口的主要资源之一,木材加工为立陶宛的优势产业。
1.2政治环境
立陶宛率先扛起了主张独立的大旗,1991年9月6日获得了苏联的承认,成为首例从苏维埃联合体中脱离的国家。立陶宛实行总统制政体,以三权分立为基础,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相互制衡,同时实行多党制、选民直接选举制和全民公决制。现任总统为达里娅?格里鲍斯凯婕(Dalia GRYBAUSKAIT?),执掌国家最高行政权。立陶宛政治体制主要包括议会、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司法机构。立陶宛的国家最高立法机关为由141名议员组成的议会,实行一院制,享有立法权,拥有批准或否决总统提名的总理人选的权利、任命或解除国家领导人职务的权利,并且在获得3/5的议员支持后,有弹劾总统的权力。总统由公民投票直接选举产生,任期为5年,最多可连任两届,是国家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可就重大外交问题做出决策。
1.3社会文化环境
立陶宛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立陶宛族、白俄罗斯族、俄罗斯族、波兰族、乌克兰族等民族共同组成,总人口数约296万人,其中主要为立陶宛族,占据86%比重。除却立陶宛语这一被广泛使用的语言外,英语和波兰语也是立陶宛人的常用语言,使用频率仅次于作为官方语言的立陶宛语。立陶宛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罗马天主教、路德教和东正教被广大立陶宛人民所信奉。立陶宛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格外注重通信、激光、生物技术和医疗设备等几个领域的发展。在独立以后,对国内的医疗水平进行改善,效果显著。篮球作为立陶宛的主要体育活动,已成为了立陶宛在世界范围内的一张名片,为全世界人民所熟知。进入21世纪以来,立陶宛人民的生活质量日益优化,全国住宅面积不断增长,人均月收入逐年增加,以2007年与2008年为例,2008年国民月收入比2007年提高了23%左右,同时失业率降低到5.8%。
二、立陶宛外交关系概述
立陶宛于2004年3月29日加入北约,于2004年5月1日加入欧盟。立陶宛坚持奉行积极的外交政策,乐意并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高度重视邻国间友好合作,努力地提升本国在欧洲以及世界中的形象与地位。截止至2008年,立陶宛已经先后加入60多个国际、地区组织,并且同151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站在欧盟的角度来看,立陶宛抱着积极地态度加入欧盟以寻求共同发展繁荣。加入欧盟以来,立陶宛经济得到了显著增长,这与欧盟每年对立陶宛提供的高达1.8亿欧元的发展基金贷款密不可分。作为欧盟成员国中地位并不显赫的一个小国,立陶宛在保留自己的货币体系的同时,从2002年开始实行联系汇率制度,力争保持住1欧元兑换3.4利特的汇率。此外,立陶宛于2013年7月1日,接替了爱尔兰,正式挂旗,从此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这一举措显著提高了立陶宛在欧盟中的地位,为立陶宛与其他成员国提升外交关系提供了有力保障。总的来说,自立陶宛独立以来,与另外两个波罗的海国家一样,将“回归欧洲”、“与欧洲一体化”作为自己的国策,长期保持了积极的态度同欧盟各国交流合作,背靠欧盟寻求发展合作,同时又回馈欧盟以促进共同繁荣。
自立陶宛从苏联中脱离出来之后,于1991年同美国建交,美国与立陶宛就开始逐步形成了密切的联系。在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上,立陶宛基本上站在美国的立场上,支持美国的决策,同时也积极地参与了美国所领导的军事行动。立陶宛作为美国的忠实伙伴,受到了美国政界的赞扬,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反恐等领域,立陶宛一直与美国保持合作并对其加以拥护。与此同时,美国也同波罗的海三国积极交流合作,2008年的时候,立美双边关系得以飞速发展。2013年8月,波罗的海三国总统集体访美,这一重大外交事件加速了双方外交关系的发展,立美就战略合作、能源安全、信息交流以及经贸等领域交换了意见,维持了长期合作的关系。
立陶宛与俄罗斯于苏联解体后的1991年10月建交。由于地缘关系,立陶宛特别重视同俄罗斯的关系发展,尤其是同与其紧密相邻的加里宁格勒州的往来合作。鉴于语言问题、地缘问题、边界问题和经济合作问题等,俄罗斯与立陶宛,乃至波罗的海三国密不可分。双方鼓励双边经济合作的发展和地区经济一体化,并在总体上鼓励睦邻友好,加强双方安全合作,尊重少数民族权利,共同希望建立起建设性的国家关系模式。但双方间的隔阂也是从未消除,俄罗斯对立陶宛积极加入北约采取强烈反对的态度,针对南奥塞梯冲突事件,立陶宛对俄罗斯加以强烈指责,认为俄罗斯没有履行大国义务,推动北约东扩以及欧盟对俄罗斯采取强硬态度使得双方关系日趋冷淡,此外,能源问题、苏联时期历史遗留问题也使得双方分歧不断。双方之间联系密切却隔阂依旧,可以说,立陶宛俄罗斯在外交方面还需要很长时间的磨合。
中立双方自建交以来,贸易往来频繁,中国现在已成为立陶宛在亚洲最大的贸易伙伴。此外,双方一些列政治问题的意见交换上,以及双方在文化领域的交流合作都取得了良好的进展。从贸易方面来看,双方互为各自所在区域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我国长期向立陶宛输送电器及电子产品、计算机及通信技术产品等,立陶宛所提供的仪器仪表、农产品、金属、纺织品等也是我国所长期需求的,但就经济合作而言,还是以贸易为主,双方经济技术合作进展则相对缓慢。总体来说,中国继承了同苏联在历史上的友好关系,在苏联解体后与这些国家积极建交,作为立陶宛在亚洲最大的合作伙伴,立陶宛对中国也抱着积极友好的态度,双方本着互建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都希望并积极地付诸实践,推动两国关系迈向新的台阶。
三、立陶宛国内宏观经济环境
自立陶宛独立以来,立陶宛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作为一项重要目标,开始奉行全方位自由开放的经济政策,并于2015年,成功加入了世贸组织。立陶宛曾被西方国家高度评价为“中欧地区最自由的市场经济国家”,甚至认为其经济自由开放程度已经超过了捷克、波兰和匈牙利,由此可见,立陶宛所实行的经济政策多元开放,与时俱进。立陶宛经济属于高度外向型经济,长期以来与各国往来密切,中立双边贸易页长期稳健发展着。
背靠欧盟这一大树,立陶宛从欧盟获得了丰厚的优惠政策,并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前就与欧盟签订了自由贸易的协定。免征关税、增值税,利润可会出国外等对外国投资者的优惠,是立陶宛自由经济体制的以大于出表现,也是众多吸引外商对立投资的招牌之一。同时,外商还可以参加包括垄断行业在内的所有私有化进程。近年来,立陶宛积极调整经济结构,使得金融中介、旅游业等服务业在立陶宛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提高到了70%。自宣布独立起,立陶宛本国内就有1300余家有着外国资本参与的企业形成并取得顺利发展。联营企业的数量保持稳定,资本流动量则逐年增加,呈加倍趋势。
总体而言,立陶宛经济环境中,工农业是比较发达的部分。作为立陶宛的支柱产业,工业主要由三大部门组成,分别为矿业及采石业、能源工业以及加工制造业。工业门类比较齐全,涉及领域众多,以纺织、食品、化工为主,工业产值已占据立陶宛国民总产值的三分之二以上。立陶宛现已基本完成市场经济转型,各类企业发展态势良好,非国有企业产值在GDP占比高达73%。
为减少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需求,补足能源匮乏这块短板,立陶宛政府制定了积极的政策来应对。以建设新核电站等方式来努力提高能源产能,由此也导致了立陶宛对中国核反应堆等资源的需求,未来立陶宛发展能源产业将继续加大力度,值得成为我国对立投资长期稳定关注的重点之一。
立陶宛2010至2020年能源结构图
21世纪初,立陶宛经济稳步上升,或急或患,但上升趋势可圈可点,直到2009年遭受了全球经济危机的波及,立陶宛经济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但也就是这一年,立陶宛政府积极应对,做出了很多有力回应,可以折射出很多的问题,也反映出了立陶宛经济体制所存在的不容小觑的优势,以及政府的张力和魄力。以2009年为例,2009年的立陶宛失业率高达13.7%,是2008年的失业率的2.3倍左右,高失业率也引起了立陶宛对外移民数量增加。工业产值明显下降,投资、消费、进出口明显下滑、国内生产总值降幅巨大政府财政赤字压力增大,以上种种表明,2009年立陶宛经济呈现疲态,在危机风暴的影响下受到了打击。面对危机,立陶宛做出了有力的应对。政府首先加大了对财政赤字控制的力度,全力稳定国家财政,利用调整税收、缩减公务员工资等措施,增加了政府收入,弥补财政赤字。立政府为了稳定金融和市场,还设立了专项资金,同时制定了经济刺激计划,遏制经济颓势。改善经济结构是立陶宛立足于长远发展而做出的重大决策,将经济发展重心从工农业向第三产业转移,鼓励创新,利用良好的信息设施建设发展第三产业,这一决定为立陶宛2010年经济开始复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到2012年已恢复到危机前的顶峰,从下立陶宛宏观经济表中可见一斑。从立陶宛面对危机的反应不难看出,长期自由开放的经济环境,已使得立陶宛在世界经济发展中走进了主流趋势中,也预示着,在未来,这个波罗的海小国会绽放不一样的光彩,发挥出与其国土面积成反比的经济力量。
宏观经济情况
四、立陶宛投资环境一览
立陶宛的投资环境良好。在世界银行发布的《2015世界营商环境报告》中,立陶宛营商环境排名第24位,综合得分76.31分,远超中东地区其他国家的平均值。据商务部资料统计,至于中立之间的经贸往来,中国毫无疑问是立陶宛在亚洲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前文曾提到,我国主要向立陶宛出口的产品有电子产品、通信技术产品、服装、船舶、钢材等,而立陶宛所提供的仪器仪表、农产品、纺织用纱线、奶制品等等也是我国长期进口的必不可少的产品。立陶宛的生物技术和激光技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值得成为长期合作领域。我国向立陶宛出口商品主要涉猎核反应堆、电子信息设备、汽车钢铁制品、所料制品等,同时,每年从立陶宛进口木制品为主的大量商品。从2013年中立双边贸易产品结构中可以看出两国直接的进出口贸易有条不紊,互补所缺。
2013年中国自立陶宛主要进口商品类别
中国对立投资的主要特点大致为,以个体经营的小规模项目为主,主要集中在餐饮业、地产开发以及批发零售产业这三大领域,其中,餐饮业是对立投资的主要部分。中国对立投资金额低可以说是不无道理的,可想而知,作为欧洲的一个小国,与欧盟多数成员国相比,立陶宛的国际地位并不突出,中国的大多数企业对立陶宛的了解也相对而言较少,比较陌生,与其注重投资的数额,还不如探寻一些新的投资点。将对立投资的视角打开,探索新的亮点是中立合作的基础,也是中国对立投资的发展的新动力。
总的来说,中国与立陶宛合作的意义要大于利益。作为一个各项经济指标都要远远低于中国的小国立陶宛来说,中国与之合作更多的是应基于长远的、宏观的方面来看,而并不是纠结双方合作所能带来多么大的产出。立陶宛十分需求中国的投资,中国在对立投资的时候,更多的是把握住了做为波罗的海三国之一的立陶宛,自身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例如立陶宛的一张王牌,突出的地缘优势。立陶宛地理位置关键,连接了欧、亚、波罗的海等地区,坐落于几大市场的交叉点上,其所在位置在地图上恰如画龙点睛之笔。欧洲有80%的产品和货物会通过立陶宛,进而向全世界输送。
诸如此类的优势表明,立陶宛实质上非常值得我们投资,而立陶宛也非常期待我们的投资。例如前几年立陶宛规划的规划的一条连接欧洲、波罗的海、黑海的短程往返列车项目;一条从俄罗斯延伸到南欧的南北公路;一条从芬兰至欧洲中部的公路;以及4 座国际机场和4 个物流中心等等,这些项目都需要支持,同时又可以反馈出很多回报。抓住这些优势,中国与欧洲的贸易往来发展会更加顺利。
作为新兴经济体中名不见经传的国家,立陶宛所处地位实际上比较尴尬。立陶宛身为欧盟成员国中相对弱势的群体,在得益于欧盟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同时又受制于欧盟的一些限制。西方国家更多的愿意把立陶宛当做对局中的一颗棋子,也有大部分将立陶宛看成了贸易路上的一个“驿站”,但立陶宛一直在夹缝中顽强发展着。加入欧盟的十年来,立陶宛经济发展已经得到了显著的上升,立陶宛将开放自由的市场经济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政策可谓是最明智的决定,有了宽松的商业政策,就会得到外商更多的青睐,立陶宛的基础设施建设也越来越完善。今后不单单是中国单方面的在中立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双方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来有往,中国发挥出大国独有的调控力、购买力,对立陶宛加以支持,同时立陶宛继续发挥在经济上独有的开放性优势,为中国在立陶宛投资提供更好的环境与发展,相互推动。中国对立陶宛的投资环境总体而言利大于弊。
五、立陶宛投资政治风险分析
尽管立陶宛投资环境良好且投资潜力较大,但近几年对其投资的风险并没有消除。很多潜在风险不容忽略,需要投资商纳入考虑范围并做长远打算,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立陶宛受国际形势影响,自身具备一定的不确定因素。回顾历史,立陶宛在1989年率先扛起了独立的大旗,寻求挣脱苏联的道路。处于风口浪尖的立陶宛时常被大国间的争斗所波及,这就是立陶宛处于优异地理位置的负面因素,数百年间立陶宛一次又一次被邻国侵略和兼并。历史匆匆,虽然当下立陶宛并不需为主权领土问题多虑,但长年的动荡使得立陶宛在保持自己文化方面很难做到,这也就为立陶宛在很多国际问题上的态度增添了不少不确定因素。简言之,立陶宛是新兴经济体中的一员,是发展中国家中的一个小国,但背靠欧盟,同时与美国长期保持着良好的联系。由此可见,在国际浪潮面前立陶宛为确保自身利益,外交动向具有摇摆性。这就是上述所指的“不确定因素”,如果中国在立陶宛实行大规模投资,面对处于长期变化的这样一个国家,能否得到长期、有力的回馈是我们所要着眼的问题。
第二,抛开外部因素而言,立陶宛自身政治体制与国家内部治理也存在很大漏洞。在立陶宛还是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之时,立陶宛奉行共产主义制度,即受最高苏维埃的领导,当时政治体制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广大人民并无民主权利、官僚主义盛行、出现了个人迷信和个人独裁等等,多次调整改革并无多大作用,直到立陶宛宣布脱离苏联独立后,才得到了根本的改变。政治上具有颠覆性的变革使得立陶宛在起步阶段一切都变得很难,到今天,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变化可以说才逐渐的好转,但仍然具有很大的问题。
政府腐败问题日益严重,经济上逐渐好转,但是法律法规并没有日益完善使得立陶宛的政治出现了很大的漏洞。腐败的政府致使立陶宛在处理问题能力上效率低下,为投资者增加了许多不稳定因素,也致使立陶宛的投资信誉降低。
第三,立陶宛的国内社会形势也具有不稳定性。贫富差距逐渐加大,导致立陶宛社会难以稳固发展。回顾历史,早在列宁所领导的时期,立陶宛经济较为稳定,人民生活富足。经历了一次大变革,总体上可以说是向好的方向发展,但资本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世界的冲击,等级阶级不断体现,致使立陶宛社会更加的不安。穷人生活依旧贫困,温饱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犯罪率也随之不断增高。十几年来与俄罗斯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俄罗斯的一些现状,也可以折射出很多问题。例如黑手党问题,立陶宛黑社会数量不断增加,并开始向政治、经济等领域慢慢渗透,社会安全存在的隐患无法解决,极大增加了前来投资的外商的心理负担。
总体而言,立陶宛的投资环境利大于弊,在看到希望的同时又要明确规避风险。虽然立陶宛处于欧盟、美国、中国等大国、经济体中间,很多决策会受到限制,很多因素不可确定,在对未来的把控上会有所不足,但是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多元文化环境以及自由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对立陶宛投资的希望所在。通过区域互联互通建设,近年来,立陶宛出台了多项法规以寻求合作、达到共赢,同时不断的寻找机会,例如通过交通设施建设,吸引外商投资,一方面促进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丰富单调的贸易往来媒介的种类,继续更好地发挥出立陶宛的地理优势等等,不难看输出立陶宛还是具备着良好的潜力。至于立陶宛所存在的内在问题,只有通过不断发展,通过法律法规的不断推新来解决,在抓住立陶宛投资优势的同时,也需要纳入我们的考虑范围之内。立陶宛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关口,由于其至关重要的地理位置等优势,在现代贸易途径中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基于近些年对一带一路的研究,立陶宛的投资价值十分明显,作为纽扣,能够牢牢牵引欧、亚两大洲的合作往来。对立陶宛的投资,风险与机遇并存,我们必须时刻抱着乐观而谨慎的态度来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