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央行下属中国外汇交易中心(CFETS)正式发布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该指数参考包括外汇交易中心挂牌的13种人民币对外汇交易币种的货币篮子,采用考虑转口贸易因素的贸易权重法计算而得。根据该指数,截至11月底,人民币较2014年底升值2.93%。
央行随后转发特约评论员文章,建议市场观察人民币汇率的视角要从只看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转向参考一篮子货币。2005年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就是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但是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美元仍是最主要的实际参考依据。随着CFETS指数的发布,人民币这就开始跟踪一篮子货币了吗?
政策不确定性是近期市场波动的一个重要因素。上周在岸人民币贬值0.8%至6.4553每美元,创四年多来新低,而主要触发因素是中国外汇储备11月超预期下降872亿美元。作为加入SDR努力的一部分,中国采用了IMF的特殊数据公布标准(SDDS),经济和金融数据已经更加透明。例如,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央行上月增持黄金储备20.84吨,这应是外汇储备下降的原因之一。但是,我们仍然无法比较准确地知道外储下降中多少是由于估值效应、“一带一路”投资以及资本外流。此外,央行表示将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但在贬值压力下又重申保持人民币“基本稳定”的立场;在承诺进一步推进金融开放的同时,随着流出加剧又收紧了资本控制(如暂停了RQDII业务)。这些看似有点矛盾或者犹豫的措施使市场对于央行的政策意图感到困惑。如果不能更好地理解政策,在避险情绪的推动下,投资者抛售会加剧市场动荡。
作为一项新的沟通工具,CFETS人民币指数的推出是提高政策透明度的重要一步。中国已是世界上最大贸易国,其汇率政策对其他经济体有巨大的外部影响。作为SDR货币,人民币也有望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其使用者自然会要求相关信息更加透明、及时和易得。上周人民币的贬值幅度相对一些新兴市场货币的大幅波动来说顶多算是噪声冲击,但却已引发市场震荡、避险情绪上升。这背后还是有关于竞争性贬值的担忧,尤其是在美国准备加息之际。作为一种回应,央行提供了人民币估值的一个新基准,并指出人民币的加权汇率仍不弱。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与对美元的汇率或继续背离,这是美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在经济增长和货币政策走向上分化的结果。引入新指数,央行可以更方便、有效地进行政策沟通。
央行或有意保持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的基本稳定,同时增加对美元汇率的弹性。这或是调和央行所释放信号的一种方式。一方面,在对美元贬值一周后,央行仍强调人民币是强势货币(相对一篮子货币)。另一方面,在8月汇率中间价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区间确实屡次放大。判定央行是否将开始跟踪一篮子货币还为时尚早,但显然,在向自由浮动汇率过渡期间,该指数在央行汇率管理中的地位将逐渐凸显出来。
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仍将是市场最密切关注的指标。在CFETS篮子中,美元拥有最大的权重,但也仅为0.264。相比之下,2014年人民币在岸即期交易的94.9%是对美元,中国跨境贸易中以美元计价和结算的份额也远远超过与美国贸易的份额。人民币相对美元的稳定性对于市场来说仍是最为重要的。持续贬值带来的问题要比它能解决的问题多,其中包括与未对冲外债相关的系统性风险和资本外流加剧的可能性。持有大量的外汇储备,央行完全有能力实现这一目标。我们维持2016年底美元兑人民币6.50的汇率预测不变,尽管这一双边汇率的双向波动可能会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