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挑战与影响的调查综述

新冠肺炎疫情给2020年伊始的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面对严峻形势,2020年2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调研指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强调“以更坚定的信心、更顽强的意志、更果断的措施,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显示出国家对于疫情防控的坚定决心和“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全力以赴救治患者”的疫情防控理念①。

在积极应对疫情的同时,也要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缓解疫情给中国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已有研究显示,类似于新冠肺炎疫情这类突发大规模疫情对于社会经济综合影响往往更需要被关注,其影响涉及国家、地区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等各个经济层面(李正全,2003)。突发大规模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并不源于其自身对于经济内生要素的破坏,而在于疫情防控及疫情恐慌心理对人们消费、投资、生产等行为的外部冲击(张文斗等,2014)。与普通流行性疾病不同,突发大规模疫情往往表现为暴发突然、传播速度快、影响区域相对集中、社会恐慌程度高等特点(Fang L Q et al.,2009)。因此,该类疫情也表现出短期经济和特定产业影响特征,对于长期经济影响相对有限,疫情后经济恢复能力较强。

一、疫情对于经济影响机制的综述

突发性、快速传染性以及致死率高等特点使得类似于此次新冠肺炎等突发大规模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具有不可预知性且影响迅速。已有研究认为,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可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层机制。

宏观层面主要是疫情对地区经济、社会的总体影响,政府为应对疫情的支出和放弃的经济收益(Almond,2006)以及对各宏观经济指标的影响。为能有效切断疫情传播途径,政府往往选择关闭学校、工厂、商业、交通等,以降低人群接触可能,切断病毒传播渠道(Cauchemez et al.,2014;Adda J,2016),从而对全社会资本流动、投资、消费、贸易平衡产生长期而深远影响,改变固有经济结构(Lee & McKibbin,2004;董雪等,2013)。短期内,全社会生产要素供求受到影响,一是疫情造成劳动力大量患病甚至死亡(Cunha,2004)以及人口外流、旷工等现象(张效廉,2003)而导致的劳动力供给下降。二是由于交通关闭而导致的各类生产资料流动受限(Adda J,2016),供给受限。三是由于疫情的高风险性和高不确定性,导致民众对风险资金持有倾向的增加,从而影响全社会消费(张文斗等,2014)。

中观层面主要是疫情对特定行业以及上下游相关行业的影响。受到疫情负面影响最为快速直接且影响程度较大的行业是第三产业。一是旅游业,受到居民对自身安全考虑及对娱乐消费需求的下降,以及公共交通体系、娱乐商业场所的封停与关闭,旅游业是疫情影响最为直接的行业(Beutels P et al.,2009)。二是交通运输业,疫情期间长途运输、市内公共交通普遍出现下降(Felix N et al.,2009),人们也避免去往拥堵公共场所和减少不必要的外出(Holland et al.,2009),从而导致对交通运输需求的下降,但其影响会随着疫情的结束而快速消退,与疫情发展基本保持同步(张文斗等,2012)。三是与旅游、出行密切相关产业,如酒店业、餐饮业、批发零售业、会展业等(杨翠红、陈锡康,2003)。同时,突发大规模疫情及成功防控往往会带动一些产业的发展。一是医疗卫生产业,任何一次大规模的疫情防控均会推动医疗卫生产业的发展(张文斗等,2014)。二是线上产业,包括新兴信息技术、数字消费、线上体验等产业。

微观层面则侧重于个体应对疫情的医疗开销、致残和死亡损失以及个体行为受疫情影响而做出的改变(张文斗等,2014)。疫情对于个体经济的影响可分为直接影响及间接影响。直接影响是个人应对疫情而支出的各类医疗费用,因疫情致病致残或死亡,以及应对疫情所支付的交通及住宿等非医疗费用等(夏伟等,2012)。间接影响指因疫情导致的人群行为改变所造成的经济影响。如经济活动单位的停工而导致居民的失业,劳动者因学校停课需看护子女及陪护病人而导致的旷工等(Lempel et al.,2009)。Adda J(2016)还指出,因疫情所导致的学校停课而带来学生人力资本流失不仅对学生个人生命周期的经济收益产生影响,也会使得家长为看护子女而放弃工作,导致社会劳动生产率的下降。

二、问卷发放及样本分布特征

为了了解疫情发展情况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程度,2020年2月5—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China Economist》进行了一次对中国经济学人的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基于《China Economist》中国经济学人数据库及网络调查平台,就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影响程度相关问题展开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459份,调查对象为从事经济学研究、学习的研究人员、在学校以及在经济领域活动的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②。其中硕、博士以上学历被调查人数占比超过42%(如图1a),工作人员为本次调查主要被调查者(如图1b),被调查者年龄集中于18—50岁(如图1c),覆盖全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31个省(区、市)(如图1d)。被调查样本对中国经济情况较为了解,调查结果具有较高的科学性与预测性。

图1 调查样本分布情况

此次问卷发放及回收时间选在2月5—6日之间,该时点具有以下突出特点:一是此次疫情自大规模暴发时起已经持续近一个月,疫情蔓延至全国各省(区、市),对中国经济社会已经形成广泛影响;二是疫情在调查期间正处于暴发期,每日新增确诊及疑似病例处于高点,传染性较强,对经济活动主体,尤其是小微企业及个体经营者影响较大;三是疫情在调查期间出现相对缓和迹象,每日新增确诊及疑似病例均出现拐点,民众对于战胜疫情具有信心,普遍认可中国经济基本面向好的总体趋势不变;四是疫情仍然具有持续性,完全消除疫情仍需时日,对中国不同经济层面的影响仍将持续。由此,该时点的基于疫情对中国经济影响程度的调查,被调查者对于疫情发展状况及社会、自身在经济方面受到的影响感知较为深刻,提升了调查信度。

三、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程度的分析

本次调查主要就疫情对中国宏观经济及中观经济层面的影响,选择微观个体进行调查。宏观层面重点考察疫情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带来的整体影响以及由此导致的主要经济发展问题。中观层面重点关注疫情对各产业的影响,以及各地区受疫情影响程度不同所表现出来的宏观指标差异。微观层面重点关注疫情对民生的影响。 1.疫情对中国经济短期影响显著,长期影响有限

类似于新冠肺炎这类突发大规模疫情往往具有一定的持续性(Almond,2006),中国新冠肺炎的完全消除还需要一定的周期③。但疫情的延续即意味着经济影响的持续,疫情延续时间越长,对中国经济负面的影响也越大。调查数据显示,55.56%的被调查者认为疫情对中国经济影响的周期在3—5个月,表明疫情对中国经济影响最为显著的阶段将在2020年上半年趋于结束。加权平均得疫情对中国经济的综合影响周期可持续至5—6个月④。

影响程度看,2020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中国经济将受到疫情较大影响,调查显示,中国第一季度经济增速预计为4.58%,而下半年经济将逐步恢复,全年经济增速预计为5.32%。当预设本次疫情没有发生时,中国2020年第一季度及全年经济增速预计变为6.10%及6.03%。83.88%的被调查者认为,与2013年“非典”疫情相比,本次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更为严重(见图2)。除疫情传播范围、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较“非典”疫情更加严重外,与2003年相比,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的改变也是造成此次疫情对经济影响更加显著的原因。首先,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第三产业比重显著提升,由2003年占比42.0%上升到2019年的53.9%(宁吉喆,2020)。而第三产业是最容易受到突发大规模疫情影响的产业,2003年第二季度第三产业增速要比2002年同期下降0.9个百分点,比2003年第一季度下降1.8个百分点,是受“非典”疫情影响而下滑最为显著的产业。第三产业比重的提升,意味着本次疫情对中国经济整体影响程度更深。其次,与2003年中国经济处于加入世贸组织后的高速增长阶段不同,当前中国经济处于转型发展时期,保增长压力更大,即使同“非典”时期经济下滑程度相同,经济承受的压力也会更大。最后,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更加复杂,一是全球经济仍处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恢复期,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全球经济疲软叠加,中国对外出口本就面临挑战;二是中美经贸摩擦虽然暂时达成第一阶段协议,但后续走向仍不明朗,中国发展仍然受美国的制约。

图2 被调查者对本次疫情与“非典”疫情的比较判断

综合分析,本次疫情对中国宏观经济增长影响具有以下特征:第一,本次疫情对中国经济影响较为显著,尤其第一季度经济增速下滑明显;第二,本次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比“非典”疫情影响更深;第三,本次疫情对中国经济影响周期相对有限,影响程度将在2020年上半年逐步消除,全年经济将有所恢复;第四,2020年下半年将是全年保增长、促稳定的关键时期,经济向好的基本面并未动摇,国家应尽快落实经济刺激政策,推动2020年全年经济平稳运行。

2.民生受到较大影响,卫生体系或可提升

本次调查显示,被调查者预测2020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速比2019年同期及2019年第四季度分别同比、环比下降28.44%和24.92%⑤。在经济下行与疫情防控的双重压力下,社会经济活动受到较大影响,保民生、促增长是当前与疫情防控同等重要的工作。47.93%的被调查者认为本次疫情影响了企业的投资、生产经营等活动,各经济活动主体因疫情防控要求年后复工到岗时间普遍推迟,虽然部分企业开始有序复工,但疫情影响较严重地区的防控压力依然较大,企业活动依然受限⑥。

图3 被调查者就疫情对价格水平及就业形势影响的判断

企业活动受限又直接影响民生。一是就业压力大,企业停工停产直接造成对劳动力需求的下降,就业者难以获得工作机会,严重影响家庭收入。同时,因各地区疫情防控需要而形成的跨区域间交通关闭、入境管控以及个体隔离等防疫措施,导致劳动力无法回归就业岗位。本次调查显示,80.83%的被调查者认为中国2020年第一季度社会就业形势将会下降(如图3b)。二是居民生活成本提升,疫情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造成全社会居民消费品供给的下降和居民消费品价格水平的提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持续走高,同比上涨5.4%。其中,城市上涨5.1%,农村上涨6.3%;食品价格上涨20.6%,非食品价格上涨1.6%;消费品价格上涨7.7%,服务价格上涨1.5%。本次调查也显示,74.73%的被调查者认为中国2020年第一季度价格水平将会上升(如图3a)。就业与物价双重压力下,居民消费能力受到影响,31.15%的被调查者认为,本次疫情影响到了居民消费。

图4 被调查者就疫情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判断

在给中国经济带来负面冲击的同时,此次疫情也可能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如图4所示,此次疫情可能给中国经济社会长期发展带来三方面的推动作用。一是推动中国医疗卫生体系的进一步完善。2003年“非典”疫情的暴发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公共卫生应急机制及信息透明机制,中国公共卫生体系无论在机构建设、设备配置还是人员培养上都有了质的飞跃,对新发病毒和不明原因等疾病的监测和应对能力不断提高(詹奕嘉,2013)。但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再次揭露出中国公共卫生体系、传染病防治工作仍存在很多系统性问题,整个公共卫生系统在人员、技术、设备各方面缺口依然较大。疫情再次暴发对中国公共卫生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提升和完善中国公共卫生监管、防御、应对能力提供了契机。二是对中国政府执政能力和执政效率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显露出中国政府应对新发病毒突发疫情的能力与经验仍然有待提升,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要求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疫情对于党和政府执政能力的组织、制度和意识形态完善都具有鞭策作用。三是疫情可能间接加速了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推动以5G应用、数字技术、大数据等为代表的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2020年2月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春节期间(1月24日—1月31日)全国移动互联网流量消费同比增长36.4%,其中线上拜年、云聚会、春节视频分享等活动成为主要娱乐互动方式,拉动了移动流量的攀升⑦,在疫情对线下经济带来冲击的同时,也推动了线上经济的发展。

3.服务业是本次疫情重点影响的行业

作为与民生活动息息相关的行业,如图5所示,服务业是受到本次疫情影响最为严重的行业,选择服务业的被调查者占比达84.97%,显著高于其他行业。受此影响,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在短期内可能会有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图3a)。同时,作为吸纳就业最多的行业,服务业的影响也将对短期劳动者就业产生冲击(图3b)。与现有研究结论类似,突发大规模疫情对制造业(史月英,2003)和农、林、牧、渔业(南开大学SARS对经济影响研究课题组,2003)的影响相对有限。对第一产业的影响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疫情期间农牧产品销售量的下滑;二是交通、物流系统的封闭导致上游产品以及自身产品无法转运于供给市场;三是鉴于疫情防控的考虑,一些国家暂停了与中国的农产品贸易往来。对制造业的影响也主要集中于与服务业紧密相关的上游产品制造行业,而对于耐用品及大宗商品的影响十分有限。以SARS为例,疫情期间家电、家具等耐用品消费没有受到明显影响,家庭购车数量反而有所增加(史月英,2003)。

图5 被调查者对不同行业受影响程度的判断

从服务业内部看,住宿、餐饮、文体、娱乐、零售批发等行业是受到疫情影响最为显著的行业(如图6)。其中,93.03%的被调查者认为住宿、餐饮业受影响最大,显著高于其他行业,而选择文、体、娱乐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被调查者比重也相对较高。以上行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一是影响快。以上行业均与民生紧密关联,也是疫情最直接影响的行业,居民需求的下降直接影响以上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二是关联广。疫情影响不仅涉及以上行业自身,且关联其上游诸多产业,涉及制造业、农牧业等,居民对于服务业需求的下降,即是对上游产品需求的下降。三是缓冲短。服务品特性决定了其生产与消费为同一过程,社会对服务品需求的下降,就是服务业生产能力的放空和服务业生产的下降,难以像制造业、农业能够有相对较长的缓冲期。四是影响深。基于以上特征,服务业市场需求的下降能快速转变为其对市场供给的下降,居民消费品几乎由服务业直接提供,供给的下降将直接导致物价的上涨。同时,以上行业吸纳大量就业,而供给的下降则会影响就业率,从而影响居民收入,进而再影响其对服务业的需求,形成闭环。

图6 被调查者对服务业受疫情影响程度的判断

4.小微企业及个体经营者更不易抵抗疫情造成的影响

从微观层面看,小微私营企业及个体经营者是受此次疫情影响最主要的经济部门(见图7),55.56%的被调查者认为小微私营企业是受本次疫情影响最大的经济部门,22.66%的被调查者认为个体经营者是受本次疫情影响最大的经济部门。一是服务业经营形式多以小微企业及个体经营为主,作为受疫情影响最主要的行业,其经济组织形式也是疫情影响最为直接的领域。二是服务业上游产品生产多以小微企业及个体经营为主,尤其是食品、日用等零售品的生产、制造行业。从本次调查结果看(见图8),被调查者认为制造业中受此次疫情影响最严重的行业依次是农副产品加工业,食品、饮料、烟草相关制造业,医药制造业,轻纺类制造业等。该类制造业企业既是居民消费品的直接制造者,也是服务业上游产品直接供应者,且与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电子通信类制造业等行业相比,该类行业中小微企业及个体经营者占比较高,更容易受到经济不确定性的冲击。三是小微企业及个体经营者因其组织生产方式以及产品提供形式而更容易受到外界冲击的影响,资金链容易断裂,抗风险能力差。四是小微企业及个体经营者是吸纳跨区域流动就业的重要部门,而疫情阻断了劳动力的区域间流动,对其生产经验活动造成较大影响。据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数据显示,2020年2月1—10日的春节后返程期间,全国铁路累计发送旅客仅为1445万人次,同比下降80%以上。

图7 被调查者对不同经济部门受疫情影响程度的判断

图8 被调查者对制造业受疫情影响程度的判断

5.各地区受疫情影响程度存在差异

本次疫情以武汉为中心,各省(区、市)间因地缘关系、产业形态、经济关联存在差异,而受到疫情影响的程度不同,依据截至2020年2月6日疫情数据,可将中国各地区分为五类疫情区⑧。如表1所示,湖北2月6日疫情累计确诊人数达22112人,显著高于其他地区,为疫情影响及防控一类地区。二类地区包括广东、浙江,两省与湖北人口流动频繁。三类地区包括河南、湖南、安徽、江西,四省均为湖北周边省份,与湖北直接接壤。四类地区包括江苏、重庆、山东等13个省(区、市),其与湖北经济距离及地理距离相对较远。五类地区包括辽宁、山西、天津等11个省(区、市)、香港、澳门、台湾以及海外地区,多为中国边疆地区或海外,与湖北联系相对不紧密。疫情对该五类地区影响程度存在以下四点差异(见表2)。

表1 疫情影响及防控地区级别划分

表2 疫情对不同地区影响程度调查结果对比

一是宏观层面,湖北经济受到疫情影响程度显著高于全国其他地区。首先,湖北作为疫情最严重的地区,疫情确诊人数显著高于全国其他地区,经济受到影响的周期也将显著长于其他地区,本次调查显示,疫情对湖北地区经济影响周期比其他地区长半个月到1个月时间。其次,受经济下滑的影响,湖北社会就业压力显著高于全国其他地区,调查显示,湖北社会就业缩减概率比其他地区普遍高10个百分点。同时,湖北进出口业务受到严重影响,几乎停滞,调查显示,湖北进出口下跌概率比其他地区普遍高近10个百分点。

二是在服务业是最大受影响行业的前提下,一类、二类两地区制造业所受疫情影响程度要显著高于其他地区。其原因有二:其一是该类地区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停工停产范围更广,企业复工时间要晚于其他地区。其二是该地区涵盖广东、浙江、武汉等地,是中国小微制造业企业最为集中的地区,疫情对该类地区小微制造业企业的影响显著高于其他地区。

三是从服务业内部看,疫情越严重的地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文、体、娱乐业受到的影响越严重。其原因有三:其一是为防止病毒携带者的跨区域流动以及从业者自身防护所需,交通、邮政行业主动消减业务,疫情严重地区交通停运范围更广;其二是为防止疫情的跨区域传播,各地区“封路”及关闭入境口岸现象普遍,疫情严重地区“封城”力度更强;其三是居民基于自身安全考虑,出行需求下降,疫情严重地区居民出行意愿越低。原因有二:其一是疫情较为严重地区,居民的自身安全防患意识更强,疫情造成的社会恐慌情绪更高,从而导致该类地区居民对娱乐消费需求的下降更大、更快;其二是疫情较为严重地区对于公共场所管控更严格,湖北多地已实施“封城”措施,娱乐业从业人员及各类企业暂停营业范围广泛,娱乐产品供给下降。

四是疫情越严重的地区,小微商业企业及个体经营者受到的影响也越严重。其原因有三:其一是本次疫情对服务业小微企业及个体经营者影响较大,疫情越严重地区,该类经济部门受到影响越大;其二是服务业上游产品生产多以小微企业及个体经营为主,且多集中于疫情相对严重地区;其三是疫情更为严重地区是中国吸纳跨区域流动就业的重要地区,而相对严重的疫情使得该类区域交通管制和人员流动管制更为严格,劳动力流动更难,流入意向更低,对小微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造成更大影响

四、应对疫情、提振经济的政策取向

调查显示本次疫情对中国经济(尤其短期内)造成了显著的负面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大,服务业、小微私营企业及个体经营者、湖北及其周边地区受到的影响相对更为严重。为有效缓解经济下行压力,政府应提升执政能力及管理效率,重点针对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者这类既与民生紧密相关,又不具备较强抗风险性能力的行业及部门出台相应的支持政策,帮助其渡过难关,保证中国经济平稳、健康运行。

被调查者认为,如图9所示,为缓解疫情对中国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短期经济刺激政策应该更多地集中于盘活小微企业资金,给予住宿、餐饮、文体、娱乐、零售批发等服务业企业,尤其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者,更多的财政补贴、税费优惠、金融支持等。包括“给予个体经营者及小微企业更多支持,减轻税负,鼓励其逐步走出困境”(49.67%)、“加大主要受损行业及部门的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力度”(49.46%)及“加大对受疫情冲击较大行业的信贷、保险等金融、货币支持”(36.38%)等。长期政策则应侧重于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提升政府在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时的处理能力与效率,提升政治水平。包括“提升政府执政能力与服务效率”(38.78%)、“加大医改力度,提升社保及社会服务供给质量”等(31.59%)⑨。

图9 被调查者对经济恢复政策的判断

金融支持主要着眼于保障企业(尤其小微企业)资金充足,维持资金链不断。如图10所示,一是延长贷款周期和还款期限,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包括“增加企业中长期贷款比重,支持企业渡过难关”(71.24%)、“延长个人还款期限,给予疫情影响的创业者贷款优惠及财政支持”(64.49%)、“央行为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为骨干企业提供优惠贷款利率”(48.58%)等。二是提供更加优惠而高效的金融服务,打通企业融资渠道,包括“给予疫情防控中做出重要贡献的企业更多的财政支持,提供金融优惠服务等”(49.67%)、“减少企业融资担保要求,降低担保和再担保费”(27.45%)、“鼓励金融机构对特定领域或区域特约商户实行支付服务手续费优惠”(23.75%)等。

图10 被调查者对经济恢复金融政策的判断

五、缓解疫情对经济负面影响的政策建议

基于本次疫情对经济影响的突出领域及对于政策取向的选择,在疫情防控同时,应尽快启动相应经济拉动及企业帮扶政策,并着眼于长期,建立高效的疫情应急处理能力和健全的公共卫生体系,提升政府执政效率。

1.保证小微企业现金流不断,提升其抗风险能力

第一,降低小微企业要素成本支出。可将2020年上半年服务业小微企业用电、用气、用水价格下调至与民用价格相同,基于各地区小微企业受影响程度差异,可以适当延长一类、二类地区小微企业。用电、用气、用水优惠价格周期。第二,通过减免及延期缴纳税款以保证小微企业现金流充足。一是对疫情影响较大的小微企业,减免其部分税费负担,如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二是因疫情造成小微企业资产损失,损失部分可依法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第三,通过社保缴纳减免及抵扣政策降低小微企业现金流支出。一是因疫情影响经营活动的小微企业可申请延缓或免予社保缴纳期限3—6个月,疫情越严重地区,延缓及减免周期越长。二是给予不裁员及少裁员的参保小微企业在未复工前,其员工工资的50%由失业保险基金支付。第四,关注一类、二类地区制造业小微企业,以上给予其较大力度的三类补贴及优惠政策,鼓励其尽快复工生产,补贴其人员工资支出,稳定就业。因疫情造成的出口订单无法兑现,政府应配合其尽快出具不可抗力证明,并给予3—6个月出口通关相关费用优惠。

2.实现服务业有序、健康发展

第一,国家应针对服务业中受疫情影响特别大的行业,如旅游、交通、宾馆、餐饮、购物、娱乐等,考虑出台稳服务业发展的系列政策,包括且不限于税收返还、失业救济、租金减免、创新鼓励、公共网络平台使用等政策。第二,重点保障服务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有序开展。一是保障服务业产品及其上游产业产品供应充足,组织有条件企业逐步恢复生产与经营,疏通物流渠道,打通因疫情影响而暂时中断的运输通道。二是稳定服务业生产经营成本,包括劳动力供给的稳定、上游产品供给的充足、经营性成本适当减免、融资成本适当下调等。三是推动服务业升级,转变服务业供给模式。信息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服务业经营模式由线下转入线上提供了新的契机,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融合所提供的数字内容服务、网络娱乐、虚拟服务、电子购物等新兴业态是应对疫情类灾害有效的服务手段。借此契机发展数字服务业,既是对服务业所受影响的有效冲抵,也是提升服务业业态和发展质量的重要途径。

3.中央政府政策应及时稳定宏观经济

第一,应提供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适度降准降息,支持地方金融机构延缓企业还本付息时间,鼓励银行对疫情影响严重地区下调贷款利率,给予受疫情冲击较大行业(如住宿、餐饮、文体、娱乐、零售批发等)信贷支持,鼓励保险公司畅通保险赔付通道。第二,提供财政支持,加大减税和支出力度。鼓励和支持各地方政府出台税费减免政策,给予地方政府增值税减免、所得税抵扣、社保优惠的中央财政拨付与减免支持,下拨中央财政资金对受疫情感染的个人及疫情防疫一线人员给予补贴,鼓励社会捐赠,对参与捐赠的企业和个人行为予以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抵扣。第三,加大公益类及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尤其加大对交通、教育、医疗等行业的基础设施投资,通过建设拉动消费,促进就业、完善基础设施,稳定经济增长,保持全年经济平稳回升。第四,加大对人本的关注,尤其跨区域流动就业的农民工、农牧业个体经营者以及困难群众,通过资金拨付、保险赔付、政府垫支等形式,帮助其快速恢复生产、返岗工作。第五,对于涉农的饲料、种子、农药等生产、销售企业,可以优先安排其复工,以免影响春耕及饲养业生产;优先安排种植业、饲养业企业生产原料及产出产品的运输,尤其针对一、二类地区这类交通运输业受到较大影响的地区,应快速打通运输通道,给予运输、邮政复工企业税费优惠,保证农业运输通道畅通。

4.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提振信心与政府公信力

第一,应借此机会提升全国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及应急响应能力,完善现有社保体系,提升民众在公共卫生安全灾害面前的抗风险能力。第二,深化行政体系改革,提升执政能力与管理效率,提升民众对政府的认可度与信任度。第三,对疫情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对问题责任人及时处理,提升政府公信力。第四,加大宣传,提升民众对经济健康、平稳运行的信心。信心是保障中国经济健康、平稳发展的重要源泉。第五,拨付财政资金,通过政府采购支持购买备灾物资,加大储备力度,通过政府消费带动相关企业生产,提升经济预期。同时,加大政府采购宣传力度,提振民众对经济恢复的信心。

注释

①新华社.习近平在北京市调研指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http://www.gov.cn/xinwen/2020-02/10/content_5476997.htm,2020年2月10日。

②此处,高校学生不仅包括在校经济学本科生,还包括研究生、博士及博士后,其主要来源为中国经济学人微信公众号订阅者群体,本文认为受过严格经济学训练的经济学学生具备一定的经济学知识,具有对本调查判断的基本能力,对其的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③钟南山指出全国疫情拐点无法预测,峰值应在二月中下旬。环球时报,2020年2月12日第8版。

④综合影响周期以各选项中位数加权平均计算而得,1—2个月取1.5个月,3—5个月取4个月,6—9个月取7.5个月,1年取11个月,超过1年,取13个月,加权后为5.71个月。

⑤2019年第一季度及第四季度经济增速分别为6.4%及6.1%。

⑥2020年2月8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印发《关于切实加强疫情科学防控有序做好企业复工复产工作的通知》,要求“既要切实做好春节后返程和复工复产后的疫情防控工作,确保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又要及时协调解决复工复产中的困难和问题,尽早恢复正常生产,为疫情防控提供充足的物资保障,为稳定经济社会大局提供有力支撑”。

⑦赵新培.春节期间流量消费同比增长36.4%,中国青年报,2020年2月8日A02版。

⑧选取2020年2月6日数据作为各区域划分标准是因为:一是本调查时间为2月5—6日,2月6日疫情数据能够较真实地反映被调查者参与调查时对疫情的真实感受;二是各地区疫情数据虽在变动,但经过近一个月的积累,其受疫情影响程度相对稳定,2月6日当天疫情确诊累计人数能够反映该地区未来受疫情影响程度的发展趋势。

⑨括号中数字是选择该选项被调查者占比,下同。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包容性绿色增长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9ZDA048);中国社会科学院“攀登战略优势学科(产业经济学)”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Adda J.Economic Activity and the Spread of Viral Diseases:Evidence from High Frequency Data[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16,131(2).

[2]Almond Douglas.Is the 1918 Influenza Pandemic Over?Long-Term Effects of In Utero Influenza Exposure in the Post-1940 U.S.Population[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6,114(4).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肺炎  肺炎词条  疫情  疫情词条  中国经济  中国经济词条  综述  综述词条  挑战  挑战词条  
智库

 中国周边恐怖势力成分新变化

中国周边的恐怖活动,一直与西亚的恐怖活动有着重大联系。随着叙利亚等地恐怖活动与反恐局势的变化,国际恐怖势力对中国周边活动有了新目标,进而引发中国周边恐怖势力成分...(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