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西方国家忧心恐怖主义本土化

法国巴黎、美国加州等近期相继发生了严重的恐怖袭击案件,调查显示,袭击者基本上都是土生土长的美欧公民,因受极端组织"伊斯兰国"等的暴恐思想毒化而走向恐怖行动。随着国际暴恐思潮在全球范围内的不断渗透蔓延,其诱发的恐怖主义本土化威胁日益成为国际社会面临的突出安全挑战。

近年来,美欧等很少发生由"伊斯兰国"或"基地"组织等直接策划实施的重大恐怖袭击事件,而由美欧本土公民单人或多人组成的小团伙实施的恐怖袭击却越来越多,其危害性也不断升级。与有组织的、受国际恐怖组织指导的袭击相比,本土化的恐怖袭击有着明显的特点。

第一,多针对商场、写字楼、电影院等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等"软目标",追求伤亡的最大化。例如,11月发生的法国巴黎连环袭击导致130人死亡,是法国二战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恐怖袭击事件,而12月初发生的美国加州枪击案中共有14人死亡,是美国2001年"9·11"事件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恐怖袭击袭击者携带高杀伤性枪支以及数千发子弹,而且美国警方还在案发现场发现了三枚未爆炸的自制爆炸装置,如果被成功引爆,死亡人数恐成倍增加。

第二,独立作案,突发性强、难以防范。美国总统奥巴马12月6日就加州枪击案发表讲话称,恐怖主义威胁"已经进化至新的阶段",尽管美国反恐机制目前已能更好地预防和阻止类似"9·11"事件再次发生,但恐怖主义威胁已发展成为更加难以预防的个体式袭击

在巴黎和加州两起袭击案中,虽然"伊斯兰国"发布了"认领"的声明,但袭击者与该组织并无实际的组织联系,案件并非"伊斯兰国"直接策划实施。事实上,法国巴黎今年1月发生《沙尔利周刊》袭击案后,已显著加强了本土防范打击恐怖威胁的行动,但仍然难以提前破获11月发生的连环袭击,可见其防范难度之大。

综合来看,此类恐怖袭击的作案者,其日常的生活、行为方式与普通人无异,不易被外界觉察。他们通常不属于某一个受到监控的特定恐怖组织,与外界联系较少,各国执法部门无法通过渗透等传统方式获得相关情报,更难以提前预警并将袭击阴谋扼杀在萌发状态。同时,袭击成本小,嫌犯在准备过程中无需大量的资金转移,不会因此而引起执法部门警觉。

第三,处置难度大。此类案件从开始到结束大多只有短短数分钟或者数小时的时间,对执法部门的应急反应和处置能力提出极大挑战,而且从最近的多起案件看,袭击者通常选择进行无差别杀戮,不抱有活命的心理,且不与政府进行任何谈判或者提出任何妥协的条件。

恐怖主义本土化愈演愈烈,最直接的诱发因素是极端组织"伊斯兰国"等大肆通过互联网传播恐怖主义思想,使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受到蛊惑而走向极端化和暴恐化。

美国警方调查显示,加州案中,嫌犯在实施袭击的过程中,通过社交媒体向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宣誓效忠。嫌犯近来通过互联网与多名美国认定的国际恐怖分子进行秘密联系,还浏览过"伊斯兰国"的宣传网站,"嫌犯显然因此而走向激进化"。

当前,"推特"、"脸谱"和"优兔"等社交网络媒体日趋成为极端恐怖组织向年轻一代宣传极端思想的最主要工具。"伊斯兰国"、"基地"组织及其支持者等在"推特"、"脸谱"和"优兔"等社交网络媒体平台上异常活跃,可以说社交网络媒体极大改变了"伊斯兰国"等极端恐怖组织原来的那种自上而下式的宣传煽动形式,使其可以在短时间内影响到更广大的人群。

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今年3月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伊斯兰国"及其支持者拥有多达4.5万个"推特"账号,每天在"推特"上的发布的信息多达9万条。

此外,"伊斯兰国"精心设计的宣传内容以及高水平的制作质量,大大提高了宣传的蛊惑性。

该组织残暴斩首和火烧人质,破坏人类文化遗产,公然叫嚣与整个国际社会为敌,反对一切现行民族国家体系以及人类共享的主流价值观念,将自身塑造为反社会、反文化的急先锋,企图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股以反主流文化为主要特点的新型恐怖主义浪潮,这对各国社会中长期存在的具有反社会、反主流价值观的人群极具吸引力和欺骗性,使美欧等越来越多的人员甘心为"伊斯兰国"效命。

打击恐怖主义需要采取"软硬"兼施的综合性战略和措施,当前,如何与恐怖势力打好思想之战变得愈发重要。

面对本土恐怖主义威胁的不断发酵,一方面,国际社会要有针对性地加强防范打击行动,尤其是要遏制极端主义思想在互联网上的大肆传播,揭露极端思想的危害性及其欺骗性,加强对社交网络媒体等互联网平台的监控,及时删除恐怖组织发布的各种有毒信息。

另一方面,要从根源上治愈本土恐怖主义这一顽疾,还需大力营造公正、包容、公平与和谐的社会环境,增强那些易感人群对极端思想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注:本文选编自《瞭望》新闻周刊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西方国家忧心恐怖主义本土化  恐怖主义  恐怖主义词条  本土化  本土化词条  忧心  忧心词条  西方  西方词条  国家  国家词条  
智库

 2021:从提振传统需求到创造新...

当前,消费需求疲软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复苏进程、影响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因素,以往采取的传统需求管理措施,已经不足以激发中国经济巨大的内需潜力。此时,无论是需求...(展开)

智库

 中、俄与中亚国家关系的未来走向

从总体上来说,由于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发展水平较低,独立性较脆弱,因此中亚国家在国家转型的过程中,既要通过制度转型建立新的国家制度,同时又要确保国家的主权与独立性...(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