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总体上来说,由于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发展水平较低,独立性较脆弱,因此中亚国家在国家转型的过程中,既要通过制度转型建立新的国家制度,同时又要确保国家的主权与独立性不受外部的干扰。
国内外对中亚问题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有多方面的原因:一、从地缘政治环境来讲,中亚五国直接连接俄罗斯、中国两个大国与阿富汗、伊朗等热点国家,又地处欧亚大陆结合部,是连接欧亚大陆陆路交通的重要通道;二、中亚是俄美中三国在利益与外交政策方面集中交会与相互激烈碰撞的重要地区;三、中亚地区有丰富的油气资源,这主要集中在哈萨克斯坦(探明的石油储量为53亿吨,天然气为3.52万亿立方米),乌兹别克斯坦(石油为5.84亿吨,天然气为7.94万亿立方米),土库曼也有丰富的油气资源。这些国家的能源政策不只对其本国经济发展、国家安全有重要影响,还关系到俄美中以及欧盟对中亚地区的博弈;四、中亚地区能否保持稳定,对国际社会会产生重要影响。特别要指出的是,2014年上半年美国与北约从阿富汗撤军后,阿富汗恐怖与极端势力有可能继续发展。五、中国与中亚各国经济与政治关系日益发展,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对当今中亚地区的研究,涉及问题甚多,本文只是围绕中、俄与中亚关系,对若干重要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中亚国家与俄罗斯的特殊关系
沙皇俄国早在彼得大帝时代就曾派两支俄军分别从里海与西伯利亚对中亚进行过不成功的远征。沙俄觊觎中亚由来已久,并认为,俄国要占有亚洲腹地,必须先要在哈萨克草原站稳脚跟。彼得大帝说过:“唯此汗国为通向所有亚洲国家和领地之咽喉及大门。”俄国从18世纪初开始,对中亚进行了长达两个世纪的征服与吞并过程。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沙皇俄国可以说已完全控制了中亚地区。
十月革命后,于1922年底召开的苏联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宣布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随后,1924年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成为加盟共和国,1929年塔吉克斯坦、1936年哈萨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先后成为加盟共和国。
尽管在1936年与1977年的宪法中都规定各加盟共和国有权与外国建立直接联系,如1936年宪法第十八条第1款有以下规定:“每一个加盟共和国均有权与外国发生直接关系,与之签订协定,互换外交代表及领事。”但实际上,长期以来,中亚各国并没有这种权利,它们的外事活动均由联盟中央,即莫斯科决定和控制。至于外贸权,由于苏联长期实行外贸垄断,各加盟共和国的外贸活动亦皆由联盟中央决定。到了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由于民族问题日趋尖锐,扩大了各加盟共和国的权利。但总的来说,在苏联时期,在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条件下,包括中亚国家在内的各加盟共和国权利是十分有限的,都得听从莫斯科的指令。
苏联解体后,中亚五国成为独立自主的民族国家。但由于缺乏独立治国的历史经验,又长期是沙俄与苏联的一部分,必然使中亚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与苏联继承国俄罗斯有着千丝万缕的紧密关系。之后,中亚国家又加入了独联体。这样,它们与原苏联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多数加盟共和国继续保持着特殊的关系,而主导独联体的是俄罗斯。
从俄罗斯来讲,其在中亚的利益诉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恢复其在中亚能源地缘政治格局中的主导地位。俄罗斯的能源战略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还体现在政治和外交层面。中亚是俄重要的能源通道,俄罗斯在中亚能源领域的参与度很高,是俄罗斯能源出口多元化战略中重要的一环。俄罗斯与中亚在能源领域的合作,不仅可以给俄罗斯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还能对俄罗斯进一步实施能源外交战略提供很好的助力。俄在这一领域的主要利益诉求体现在对该地区能源运输的控制,不断加强在中亚能源市场的存在,力求获得更多的主动权,包括对能源的定价权。
实现地区一体化的地缘政治利益。中亚地区是俄罗斯主导的欧亚一体化进程的重要环节。俄罗斯的中亚政策的根本目标是成立其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进而实现独联体地区的一体化。
通过引进劳动移民实现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利益和民族利益。中亚国家是俄罗斯外来劳动移民的主要来源地。这种地区内的移民流,从周边外交的角度出发,可以说是重要的调节区内国家关系的柔性杠杆。这不仅推动了俄在中亚的地缘政治利益的实现,还有利于维护边境地区和移民输出国的社会稳定,扩大俄在中亚地区的民族影响力。对中亚国家而言,移民汇款对部分中亚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某些国家的移民汇款可占到GDP总值的47%,在一定程度上也拉近了他们与俄罗斯的关系。
维护周边地区的安全利益,平衡美国、中国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美国在“911事件”后,扩大了在中亚地区的军事存在;而中国与中亚国家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的合作稳步展开,在经济和金融合作领域和维护地区安全方面成果显著。近年来世界主要大国以及欧盟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和参与度都在逐步提升,在一定程度上给俄罗斯带来了竞争。而中亚安全局势复杂多变,依旧面临诸如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跨国犯罪、毒品贸易、非法移民、生态灾难等各种安全威胁,加之美国撤军对阿富汗局势的影响暂不明确,都对俄罗斯在中亚的利益构成挑战。
俄罗斯必须平衡各方力量,完善安全合作机制,维护好该地区的安全利益。只有在保障地区局势稳定的前提下,才能维持与中亚国家的经贸关系与经济增长,继续保持在中亚地区传统的绝对优势,从而获得更大的利益保障。
而对于中亚国家来说,与俄罗斯建立良好的国家关系,从安全、经济发展、体制转型与平衡外交等诸方面都是十分重要的。需要强调的是,随着中亚国家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和执政能力的不断提升,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独立自主意识也普遍增强,在经贸关系中会尽力保持其政治上的主权独立性。
2011年10月3日,普京在俄罗斯《消息报》发表了题为《欧亚大陆新一体化计划:未来诞生于今日》的文章,首次明确提出在原苏联地区建立“欧亚联盟”。这一战略设想的主要点是要把欧洲与亚太地区联系起来,使独联体国家在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实施地区的经济一体化。欧亚联盟将拥有超国家机构的主权国家联盟,它的建成并不断发展后,可成为世界经济与政治中强大的一极力量,这亦可避免独联体国家在国际社会被边缘化的危险。普京的欧亚联盟战略提出后,很快得到了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与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的支持。这两国总统先后发表署名文章,力挺欧亚联盟构想。
欧亚联盟构想的提出并不突然,有其发展过程。欧亚联盟的前身是俄、白、哈三国的关税同盟,于1995年1月成立,后来吉与塔也先后加入。到2000年10月,俄、白、哈、吉、塔五国总统签署了成立欧亚经济共同体的条约,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乌克兰于2006年加入。在2012年12月19日举行的欧亚经济共同体峰会上,普京提出,该共同体已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所以笔者认为,欧亚联盟其实质是以之前的共同体为基础,在争取更多的独联体国家参与的情况下,构建横跨欧亚大陆的区域一体化合作机制。欧亚联盟构想的提出,并不意味着普京要恢复苏联。
2014年5月29日俄哈白签署了成立欧亚经济联盟条约,从2015年1月1日起运作。普京强调,欧亚联盟是开放型的,但主要是独联体国家,其中首先是中亚国家。
通过欧亚联盟实行欧亚一体化的进程不会很顺利,可以说任重而道远,主要原因有:
第一,欧亚联盟是否仅限于经济联盟还是会发展到政治联盟。在俄罗斯的思想深处,力图通过经济联盟最后发展成政治联盟,这对独联体国家(除白俄罗斯卢卡申科赞成应形成政治联盟),特别是其中的中亚国家都是难以接受的。这些国家认为,如欧盟联盟发展成政治联盟,很可能就会影响其独立的主权国家地位,正如哈总统纳扎尔巴耶夫署名的文章中说的:“在建设欧亚联盟过程中,不主张国家政治主权演变。”他强调,作为欧亚联盟的国家联合体“应以平等、互不干涉内政、尊重主权、互不侵犯领土等为原则”。2012年,俄国家杜马主席纳雷什金提出成立“欧亚议会”的倡议,就遭到冷遇,得不到响应。
第二,欧亚联盟由俄罗斯主导,这是毫无疑问的,但俄要起到主导国家的作用,不只是做组织协调工作,还必须对欧亚联盟参与国在经济上给予利益。对经济较为落后的中亚国家来说,加入欧亚联盟自然希望从俄罗斯得到经济实惠。而问题是,对俄罗斯来讲,其经济本身是个软肋。
近几年来俄经济增速大幅度下滑。2013年GDP增速降为1.3%,2014年第一季度环比下降0.5%。世界银行估计,2014年俄经济甚至有可能萎缩1.8%。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俄经济这种下行趋势具有中期或较长时期的特点,即将在相当一个时期经济处于低速增长期。特别应指出的是,由于乌克兰事件,西方对俄的制裁对其经济也会产生不小影响。2014年第一季度从俄撤资约700亿美元,全年估计为1500亿美元。
在俄罗斯目前的经济情况下,其在欧亚联盟中的主导作用将受到制约,而中亚国家亦将对欧亚联盟能给它们带来多大经济利益产生疑虑。再说中亚国家为了自身的利益最大化的目的,一直在大国之间搞平衡外交,大搞实用主义,一旦从欧亚联盟中难以获得其所需的经济利益,必然会拉紧与中国或美国的关系。
第三,中亚国家本身存在的问题,如经济发展水平低,各国水平差异,他们之间本就很难形成统一的经济空间,相互在领土(乌、吉、塔三国间)、水资源利用、哈与乌争夺地区大国地位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分歧。
第四,乌克兰问题的影响。俄一直十分重视乌克兰参与欧亚一体化进程。乌克兰不论从经济还是综合国力来讲,都是居独联体中的第二位。它的国土面积在欧洲仅次于俄罗斯,居第二位。乌是俄再次崛起的一个重要因素,俄罗斯离开了乌克兰就不再是一个强大的欧亚大国。正如布热津斯基指出的:“没有乌克兰,俄罗斯不能成为帝国。”因此,俄罗斯与乌克兰加强经济合作具有头等的重要意义。为此,俄罗斯一直在努力强化与乌克兰的经济合作。如2011年4月普京访乌克兰时希望乌加入关税同盟,并论述了加入后乌在经济上得到的利益。不过乌克兰未能允诺,并提出了若干理由。但说到底,根本原因是乌克兰不想改变参与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既定政策,认为如参加欧亚联盟就改变了乌克兰发展面向欧洲的大方向。
虽然克里米亚“脱乌入俄”已既成事实,2014年4月17日,乌克兰、俄罗斯、美国与欧盟四方在日内瓦会谈达成协议,之后又签订停战协议,但这并不意味着乌克兰危机的结束。俄与乌及西方国家将就乌今后的走向继续展开剧烈的争斗,在此情况下,乌根本不可能考虑加入俄主导的欧亚联盟。所以,即使2015年形成欧亚联盟,也将显得十分弱势。
“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中、俄与中亚国家
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哈萨克斯坦期间,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后,这一倡议引起了国内外政界与学术界的关注。
这一战略构想的提出,对中国国内来讲,是与我国进一步深化西部周边地区的区域大合作有关。中共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加快沿边开放步伐,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这一战略构想对中国的意义表现在这几个方面:有利于欠发达的中部与西部地区的发展;有利于减少对南中国海与马六甲海峡的依赖;在上合组织合作受到一些限制(如自贸区难以实现,成立开发银行难以成行等)的情况下,可扩大经贸合作空间;有利于新疆地区稳定;有利于中国应对美国倡导的力图排挤遏制中国的TPP(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与希拉里2011年9月提出的绕开中国与力图孤立中国的“新丝绸之路战略”。这一经济带涉及30亿人口,搞好了有可能成为全球发展的新一极。
从国际视角来看,这一倡议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化,符合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要求,也有利于新兴国家的战略协助。随着经济合作的发展,政治上的合作与和谐也将强化,对地区安全也将是一个有利因素。
“丝绸之路经济带”合作的领域十分广泛,笔者认为,应把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与能源两大领域的合作作为重点。
“丝绸之路”顾名思义就要有路,即要形成经济带就要铺设交通运输通道。
“丝绸之路”将是一条特殊的从亚洲(具体说从中国西部)到欧洲的交通运输走廊,是一条几乎穿越整个欧亚大陆的跨国运输走廊。新的运输通道建成,不只能便利商品和服务贸易的流通,还可以催生出新的工业群、新的产业和技术。如这一计划能实现,中国将缩短货运周期。现在中国商品走海路到欧洲需要45天,走西伯利亚大铁路需要两个星期,走新的丝绸之路则不超过10天。这条运输走廊的建设,俄罗斯、中亚国家都将得益。
问题是,不论是俄罗斯还是中亚国家,在交通运输设施方面都并不很发达,特别是俄罗斯东部地区较为落后。《俄罗斯联邦远东和外贝加尔1996-2005年及2010年前社会经济发展专项纲要》指出:“远东和外贝加尔占俄罗斯疆土的40%,交通运输网欠发达。这是制约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与全国的平均数相比,按1万平方公里计算,该地区公共使用的铁路经营长度比全国少2/3,硬面公里比全国少4/5。”
普京在中俄经济论坛上谈到加强两国区域合作问题时指出:“地区合作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发展地区的基础设施,包括建立边境贸易综合体、过境站和过桥通道。我们希望,无论是俄罗斯的还是中国的企业家都应把现钱投出来建设基础设施。”
哈萨克斯坦在世界银行的支持下,制定了“2020年前国家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及发展规划”。哈总统认为,运输领域正成为欧亚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从上述计划来看,哈在交通运输设施建设方面面临着巨大的任务,如要对3万公里的干线公路进行翻修,2020年前将4500公里的国道建成为一级公路。铁路建设现代化是哈发展交通运输中的一个重点,要建设若干新的铁路线,还有翻修650个火车头、2万个货运车厢和1138个客运车厢。另外,哈、俄、白三国的铁路部门还要在运营联合运输物流公司的框架内,解决基于同一窗口、统一规程、相同定价标准等原则基础上的一体化服务。
目前,中国有两条铁路与哈连接,一条是在阿拉山口,一条在霍尔果斯口岸。在这一口岸依托铁路,中哈两国已建立起跨国国际合作中心与国际合作区,预计到2018年货运量可达到2500万吨。中哈两国铁路、公路的相通,意味着中国与中亚各国都相连接了起来。之后,再建中吉、中乌铁路,这样就可以形成较为完整的中亚立体交通网。
以上情况说明,不论是俄罗斯还是中亚国家,要适应“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发展的需要,加强交通运输设施的建设,是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但这些国家在资金与技术等方面都需要发展与国外合作。因此,中国在这一领域可以成为重要的合作伙伴。
当然,能源合作也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具有重要与现实意义。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在地理上比较接近的国家集中着大的能源生产国与出口国和大的能源消费国与进口国。前者有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伊朗等国;后者有中国、印度等国。能源资源国与消费国两者之间的合作,对双方的能源安全都是十分重要的。
上面提到的一些国家之间,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已有相当的基础。拿中俄两国来说,经过双方努力,能源合作已经取得不少进展,2013年中国从俄进口石油2435万吨,这个供应量将逐步增加,并且在电力、煤与核能方面都有合作。2014年5月21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在上海签署了《中俄东线供气购销合同》。根据双方商定,从2018年起,俄罗斯开始通过中俄天然气管道东线向中国供气,输气量逐年增长,最终达到每年380亿立方米,累计30年。可以说,该项合同签署将是中俄能源合作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突破。今年5月的普京访华,中俄双方都明确提出,要建立全面的能源合作伙伴关系。
另外,2012年,哈萨克斯坦向中国出口石油1070.37万吨;2013年土库曼斯坦向中国出口天然气241亿立方米,比2012年增加了22%,占我国天然气进口总量的一半;乌兹别克斯坦对中国出口天然气逐年增加,到2016年可能达到250亿立方米。
今后,中、俄、哈、乌与土国家之间的油气合作将会日益加深,几国在资源开发、资金、技术等方面也有很强的互补性,合作将朝着上、中、下游多领域并举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