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以互联网思维激发教育创新

这是一个迫切需要创新同时也为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机遇的时代,是一个把人和动物区别得越来越远的时代

人类和动物最大的区别、推动人类不断远离动物的最大动力是工具的使用。工具的发明和使用,是撬动人类进入越来越高级境界的神奇杠杆。从工具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来看,人类的工具发现和使用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石器阶段,第二个阶段是铁器阶段,第三个阶段是科学阶段,第四个就是我们今天所讨论的对象——互联网阶段。

石器沿用了1万年,铁器沿用了2000年,科学沿用了300年,而互联网才20年。可就是这20年,互联网搅得“周天寒彻”,或者说搅得全球火热。之所以把互联网和科学时代区分开来,是因为石器也好,铁器也好,科学也好,它们面对的对象都是实体世界,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而互联网时代最大的特点是它面对的是虚拟世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世界。而这个虚拟的世界正影响着、控制着甚至决定着实体世界的走向和命运。它整个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交流方式,给人类带来了史无前例的新变化、新景观。随着这种改观,对我们的思维方法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现在我们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流方式的变化已经强烈地感受到了,但我们还没有深刻地认识到互联网对思维方式的影响。

互联网思维的特征

互联网思维的特征是什么呢?现在还无法下定义,也许还不能揭示其本质,但有几点已经是可以肯定的。

第一,一切皆可联系。什么叫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时代就是以前难以想象的可能发生联系的事物,毫不相干的东西,都可能发生联系。人和人的联系,人和物的联系,人和信息的联系,物和物的联系,物和信息的联系,信息和信息的联系,有些我们已经认识到并且利用到了,有些还尚未开发。现在有无线网、云技术、穿戴技术和移动通讯,还有物联网、大数据分析——这是一个互联网背景下相关技术整体突破的时代,是一个万物皆可相联的时代

清华大学一位年轻老师在哈佛与麻省理工联合开发的慕课(Mooc)EDX上,开设了一门电气工程的网络课程,完全出乎这位教师想象的是,一周内竟有来自50多个国家的3.7万人注册;我们坐在电车上或者走在走廊上,“摇一摇”手机,就会找到你身边认识的和不认识的“朋友”,互联网就是这样把相关的和毫不相关的人聚集到了一起。

第二,个体力量不可限量。以前我们经常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可是在互联网时代一个人的力量却是不可限量的。

比尔·盖茨1981年注册微软公司,据说是270美元起家的,可15年以后,也就是1996年,他在没有任何背景、没有祖上巨额遗产的情况下,却以129亿美元身价成为世界首富;中国的马云,1996年才接触互联网概念,2011年还折腾在能否生存下去的生死线上,2014年阿里巴巴的市值已经可以排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前50的国家之列。如果不是互联网时代,人的创造性的才华怎么可能发挥那么大的能量?这种能量超越时空,超越金钱,超越历史,神乎其神。

第三,互动。互动不是一个新鲜概念,但互联网线上的互动与日常互动不是一个含义。互联网的互动与日常互动的区别第一是具有不可预测性,是无数人与无数人的互动,人人都是发声者,人人都是收声者。一则信息,一张照片,一个视频,可能卷起一场风暴,可能推翻一个国家政权。一句“你们信不信,反正我信”,由于媒体消费性报道和大众的情绪化传播导致我国高铁发展受挫;一个视频的传播成为叙利亚漫长战争的导火线,至今还在燃烧。没有人能想到,也没有人能控制,至于是非曲直已经不重要了。

第二是海量。据说现在每年产生的信息是过去5000年信息量的总和,利用这种海量信息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互动效果。小米手机之所以在手机烽烟弥漫的战场上杀出一条血路,就是因为它十分成功地发挥了互联网的互动功能。他们向网络发布了征集“理想手机”的调查,结果瞬间收到了18亿条希望和建议,不仅完善了产品,而且聚集了粉丝。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是网络资源的享用者,同时又都是信息资源的提供者。

第四,身份的转换。互联网时代传统的身份观念将被彻底打破了,稳定的角色将不复存在。在互联网时代你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西方人创造了一个新词:prosumer,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两个词的组合。我们到底是消费者还是生产者呢?随时随地都在发生转换。既是信息制造者又是一个信息接收者,既是终端又是平台,既是演员又是观众,既是教师又是学生,……与之相伴随的必然是身份等级逐渐的淡化和消除。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话语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息渠道,每个人都可以不受阻挠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权威、身份,这些在传统世界非常重要的东西,在互联网世界里起不了多少作用了。互联网突破了单位、城市、人群、国家的界限,互联网活跃在全世界的每个角落。

第五,开放。开放当然有技术标准的开放,数据的开放,源代码的开放,等等,但我这里说的开放是免费,免费是最彻底的开放。在互联网上,如果你要想靠收费做什么事情的话,那等待你的一定是走向死亡。互联网的生命在于它的免费,获取任何东西都是免费的。收费必定死,免费支撑不下去了也是死,你能不能绝处逢生,就看你能不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网络吃网络了。

第六,从量变到质变的华丽转变。农民种地或商贩兜售商品,从饥饿不饱到年终有余,到殷实小康;石油大王、钢铁大王、汽车大王,从产量增加、产值的增长到行业垄断,都是量变,都是赚钱多少而已。可是互联网从店商到电商不仅仅是赚多少钱的问题,而是整个商业模式的改变,运营几千年的商业模式给颠覆了;从看病到医院找医生,到远程监控,网络治疗,医院的形态将是什么样子也难以预料了。我们每天都可以关注到从量变到质量的结构性变化。传统的价值、传统的思维方法在这里面随时经受着检验和考验,随时可能受到从来没有过的挑战。

对教育颠覆性的挑战

这样一些变化,这样一些新特征,对教育会产生什么影响呢?对教育的创新提出了怎样的挑战又提供了怎样的机遇呢?

重新洗牌。现在那么多的大学、中学、小学甚至幼儿园,都有形无形地分成了三六九等,资源的集聚,政策的优惠,文化的优势,都是长期历史形成的,可是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将重新洗牌,面临逆转的可能。在互联网时代,关于学校、课程、课堂、教师、学生等等概念都会被重新定义,传统的优势搞得不好反而可能成为包袱和负担,船大难掉头。就如同中国从现在支付跳过了信用卡时代,一下子进入了微信支付时代一样,惊得西方优越者们目瞪口呆。

面对互联网的机遇,落后的学校完全可能迎头赶上,弯道超车的机会就在眼前。这几年已经诞生了30多个上亿的网络教育、培训、软件公司,就是最好的注脚。

从头来起。互联网时代每天都面临大量的被淘汰的威胁,同时又产生大量的新发展的机遇,新的技术、新的主意、新的平台、新的亮点……,在这些新的技术、新的机遇面前,大家都在一个起跑线上。这个时候固有的经验、人脉、资源、学历、资历、级别的威力都大大地削弱了,甚至都没有用了。当我们拿着一个新手机不知所措的时候,一个两岁的小孩却可能分分钟就搞定了。不识字,没有生活经验,却是自负的成人不会说话的老师。我们经常听到上了年纪的人说,“这个不行了,是你们年轻人的世界了。”这不是矫情,是真的无奈的叹息。互联网上一切都可能从头来起,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开始新的赛跑。

模式为王。以前我们讲内容、讲方法、讲手段,是内容为王,工具为王,现在不是,现在是模式为王,是系统整合,需要找到最佳的整体解决方案。很多创业公司发展不起来,不一定是产品不好、技术不新,而是没有找到好的运行模式、赢利模式。

去年我去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那是三大慕课之一Coursera诞生的地方。我问他们女院长目前Coursera运行的情况,以及对前景的判断。她说现在没有那么乐观了,因为还没有找到最佳的盈利模式。

大众对慕课是很欢迎的,充满热情,踊跃注册,但是如果网上课程不能得到不断的完善,不能得到很好的管理,不能维持和注册学生的很好的交流,注册生很快就会无情下线。可是要维护好慕课,是要很多钱的,如果收费,你就死掉,如果免费,又经营不下去。不知道下一步会是怎样。

什么时候能找到一个慕课的盈利模式呢?大家都知道慕课是一个很好的东西,可是慕课能不能运行下去,社会、企业、机关、学校会不会承认慕课的文凭成为了关键。照理说在基础教育阶段,慕课更应该是具备条件的,因为政府买单,大家可以免费去上网络课程,但目前基础教育也推行不下去。因为政府预算中还没有这笔开支。没有市场不行,全靠市场也不行。回顾一下所有成功运营的企业、商业、媒体,各种各样运行成功的案例,它们都有一个成功的模式。阿里巴巴在很长的一个时间里也因为找不到成功的运行模式而几乎夭折,后来淘宝网和支付宝有机结合了,才大放光彩。互联网教育的成功模式在哪里呢?目前比较成功的都是在社会培训、课外补习领域,在教育的主渠道——学校教育——还在苦苦探索。

制度创新

怎么能够寻找到一种互联网背景下教育的运行模式,能够让个性化的教学成为新的可能,把以教定学变成以学定教;怎么把创造性的教育通过互相讨论的方式、探究的方式、自我展示的方式,让它变成可能;怎么让传统的考试、分数、文凭、资格的固定教育与突破时空界限的、灵活的泛在教育结合起来?有了,教育就会有一个大变化。传统的教育很成功,但是传统的教育有三个致命的弱点,第一个是统一性,不利个性化;第二是标准化,不利于创造;第三个锁定时空,只能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学习固定内容。如果我们能够找到一种好的模式,能够让教育的个性化、创造性的学习和泛在教育大行其道,我相信教育的创新、教育的新形态就会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要实现这种创新,观念要变化,技术要改进,但关键是制度要变革。学制、年级制、学分制以及相应的考试、评价、选拔制度都是学校教育的产物,适时而生,适应需要;现在需要适时而止,适时而变。

比如慕课注册的人很多,但坚持完成学习的却不到3%,其原因主要是动力不足,没有被社会和企业认可的机制。现在互联网在教育上的技术运用明显遇到了制度的瓶颈。招生制度、文凭制度、学籍管理制度,与社会其他领域的衔接制度等等;互联网设备由谁来付费这个“坎”,就把很多先进的技术阻挡在了学校之外,这也是为什么网络教育在培训、校外补习领域容易取得成功的原因。

随着互联网教育个性化服务、定制服务能力的不断增强,必然要求更灵活、更多样、更可选择的教育制度。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以互联网思维激发教育创新  激发  激发词条  思维  思维词条  互联网  互联网词条  创新  创新词条  教育  教育词条  
智库

 经济逆全球化趋势将继续演绎

一.2016年以来各国政治倾向普遍右转2016年英国公投脱欧,拉开逆全球化序幕;2017年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其名言“美国优先”,上台后力推保护贸易主义,经济逆...(展开)

智库

 中国债券市场的改革与发展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动债券市场改革创新,形成了场外市场为主、场内市场为辅,相互补充、分层有序的债券市场格局,市场发展...(展开)

智库

 “一国两制”2.0版背后的法理塑...

原编者按:在中共十九大报告的系统规划中,一国两制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十四大基本方略之一。面对“新时代”,“一国两制”究竟有哪些具体的实践指涉与历史意...(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