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村庄社会建设促精准扶贫

当前,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已经进入攻坚阶段。在贫困地区,尤其是民族地区扶贫开发过程中,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是扶贫开发的题中之义,更是精准扶贫能够真正落到实处的必由之路。

社会建设推动扶贫开发

村庄及地方因素在人类学的研究中早已受到充分重视。当代的人类学家总结出“社群理性”、“村庄联结”、“村庄团结”等中层概念来描述这一现实。如果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我们可以用“村庄社会建设”这一概念来指称这些对象。这些概念,正类似于人类学家芮德菲尔德所提出的“大传统、小传统”,揭示了村庄本身所具有的自成一体的行动逻辑,与国家、大范围市场等普适性逻辑之间存在差异。这种逻辑不仅是外部资源注入村庄时所应尊重与遵循的重要原则,更是村民在已经进入或者即将进入所面对的现代性世界时的内在支撑。这种地方逻辑与国家逻辑的总和,才是我们所谓进入现代化时代的“民情”的全部。

陆学艺曾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农村扶贫工作中。在对以跨越贵州、湖南、四川等地的武陵山区为代表的贫困山区进行长期田野观察及深入思考的基础上,他明确提出,扶贫开发需要放置在社会建设的框架内进行。这一论断,契合了中央关于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思路。

麻阳试点:精准扶贫与社会建设有机结合的实践探索

贫困户“贷款难、贷款贵”的矛盾一直以来就十分突出。2013年,地处武陵山区腹心地带的湖南麻阳县开始试点探索新方式。该县石羊哨乡谭公冲村试点推行村级扶贫贷款担保平台,用15万元的财政扶贫资金,撬动银行资本105万元投入产业开发,发展半夏产业268亩,使当年贷款的68户贫困农户户均实现增收1万元。在此基础上,金融扶贫在全县推开。目前,贫困农户小额信贷评级授信工作已完成,评级覆盖率达100%,通过信用评级对21706户贫困农户进行了授信,授信率达86.6%,授信金额4.65亿元。

建立以国家扶贫资金为代表的外部资源投入与村庄内在逻辑之间有机联结的关键机制是“贫困农户评级授信”制度。为建档立卡贫困农户量身定制的评级授信系统,改原有8项评级授信指标为诚信度、年收入、家庭劳动力3项指标,以村庄力量为主导进行评价,具体由村里“五老”代表、驻村干部、乡村干部、农村商业银行支行行长等组成评级授信小组,进行量化计分,确定优秀、较好、一般三个等级,对有不讲诚信、赌博、吸毒等不良行为且屡教不改的人不予授信。在此基础上,将以各级国家财政投入为主体的扶贫基金作为担保金存入农村信用社,然后信用社按照担保金的5—8倍给予村级授信总额,同时免去贷款的抵押、担保程序,并辅以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及财政利息补贴。这有利于引导村民将所贷资金用于发展特色产业,并可有效解决贷款难的问题。由于村民贷款事实上所使用的是村庄社区的集体信誉,村庄内部伦理自发形成对贷款农户信用审查、贷款用途及到期还款监督程序,使得坏账率大大降低。小额贷款由是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造血点。

第一书记:精准扶贫与社会建设有机结合的制度探索

贫困地区资源流失严重,由此带来的村庄社会资本短缺和发展困难等问题,是我国扶贫开发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一些贫困地区劳动力和社会精英流失严重,农业从业人员素质低下、缺乏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观念和知识。由于知识贫困与能力贫困现象较为严重,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与能力较为欠缺,缺乏有效利用并转化外部扶贫开发资源的能力。因此,向贫困村派驻第一书记,把扶贫开发与基层治理有机结合起来,是扶贫开发与社会建设有机结合的制度探索。

2015年以来,全国共向12.8万个贫困村和3.8万个软弱涣散村派遣了第一书记。通过向贫困村输入知识型、管理型和年轻化的干部,并借助第一书记派出单位和干部的能力与资源,贯通产业、信息、市场等诸多要素,寻找贫困落后地区和现代供应链之间的结合点,有利于打破贫困的恶性循环,实现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第一书记在抓扶贫的同时,以基层党建工作为抓手,依托村庄的内生资源,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打造一支“永不走”的驻村工作队。这不仅有利于农村基层工作的开展,也有利于优化乡村治理结构,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向贫困村派驻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有利于优化社会资本存量,实现社会资本的增量,是精准扶贫与社会建设有机结合的有益探索。通过驻村帮扶这座连通城乡的桥梁,让更多的社会资源流向最需要的农村,特别是广大贫困村庄,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帮助贫困地区发展。优秀的工作队(组)不仅给农村建设带来了新思想、新观念,而且也带来了新的经济“发展载体”和新的社会“治理模式”。

以上两个案例折射了精准扶贫中外部资源注入与村庄社会建设相互勾连的重要性。麻阳金融扶贫的实践表明,有效勾连国家与村庄的关键,在于乡村社会公共性培育。以村庄为主体的信用等级评定过程,实质上是村庄社会基础重生的过程,同时也是农村组织再造的过程。第一书记的制度安排,则是发挥第一书记在联结市场、城市与村庄之间以及作为精准扶贫的“管道”的独特作用,把国家的扶贫要求与村庄的实际有机结合,增进扶贫开发工作的针对性。第一书记与村庄社会联结的关键,在于第一书记的社会自觉,即充分认识自身作为国家与村庄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这就需要完善关于第一书记的选拔、服务与管理机制,选择有情怀、有能力的干部,能够沉下身子、熟悉乡村、找准病因、对症下药。尊重贫困群体和村庄社会实现扶贫与社会建设的有机结合,是精准扶贫战略实施过程中的有效经验和进一步需要继续探索的方向。唯有如此,国家资源投入、产业开发才真正立足于村庄社会,国家扶贫才能真正成为乡村逐步培育发展的内生性资源的孵化器。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内迁工厂的劳动体制与劳工养成方式的新变化研究”(15CSH0045)、湖南省社科基金“武陵山片区农村环境协同治理问题研究”(14YBA320)、湖南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农村环境协同治理问题研究”(14C932)阶段性成果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村庄社会建设促精准扶贫  精准  精准词条  扶贫  扶贫词条  村庄  村庄词条  社会  社会词条  建设  建设词条  
智库

 增长阶段转换的成因、挑战和对策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在国内外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我国经济运行出现许多重要变化。在生产要素供应偏紧和价格上涨的同时,国内外需求明显萎缩;企业盈利能力...(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