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国领导人以前所未有的频率和姿态出现在世界外交舞台上。国际政治舞台的中心发出越来越多备受瞩目的中国声音、中国方案。这一年10月,中英两国在习近平主席的国事访问中将双边关系定位为“面向21世纪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全球”一词首次出现在中国与大国关系的定位中,这一用词的悄然变化恰恰标识着中国外交的转型升级。纵观这一年中国外交的足迹,无论是布局与运筹,思想与理念,还是风格与气度,都已经呈现出一个中国式“全球外交”的雏形。
2015年全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有42天的时间用于出访,到访14国,出席9次峰会,通过不同场合,几乎与世界主要国家的领导人都进行了会谈会见。这一频率对中国领导人而言前所未有,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外交事务在中国政治议程中的分量显著增加,领导人在外交方面的兴趣和精力投入显著增加,这是外交升级的表现。
从出访国家和参加峰会的布局看,我们已经很难再用传统的“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这样的思维来衡量中国的外交重点到底是什么。
经过一段时间的徘徊后,中国的外交战略布局显然已经开始超越到底是大国重要还是周边重要的藩篱,更加从一个“以我为主、放眼全球”的视野来谋局布子。
作为战略依托的“一带一路”倡议也从一个主要服务于周边互联互通和国内向西开放的计划走向全球,以点带面,一条线连起一大片。正如王缉思教授曾经提出过的,这种思维可以概括为“东南西北,中国居‘中’”。即,东西之间,陆海权并重;南北之间,桥连发达国与发展中国。
向东访美,稳定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基本构架,同时通过“一带一路”向西线的陆权拓展,对冲美国“重返亚太”战略。今年中国外交的一大亮点就是“一带一路”在远端的欧洲结出意外的硕果,以英国为支点,撬动了与传统大国关系的杠杆。英国不仅在西方大国中踢出了加入亚投行的“临门一脚”,还在习主席的国事访问中宣示要成为“中国在西方最好的合作伙伴”。
访英不仅成为一次“超级国事访问”,还引发了德、法驻华大使联合在《人民日报》上发文称“德法是中国在欧盟的核心伙伴”,德法领导人随后相继访华。
中东欧地区16+1机制也依托“一带一路”获得新的动力,欧洲次区域与大国关系齐头并进,催生了中欧关系新蜜月的到来。
向北两访俄罗斯,实现了互访出席对方纪念二战活动,加强了在国际事务中和维护战后国际秩序方面的战略协作,相互支持重大立场。
习近平主席还访问了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并举行了中俄蒙元首第二次会晤。哈萨克斯坦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支点,中哈产能合作的早期收获产生示范性效应。通过上合乌法峰会和郑州总理会晤,实现了与欧亚地区国家高层往来的全覆盖,北面呈现稳定良好的局面。
“南南合作”、“南北合作”这一对在中国外交中似乎沉寂一时的话语重新活跃在领导人的讲话和实践中。随着外交资源和能力的增长,中国升级与“南方”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关系,领导人则反复强调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的一员。
通过亚非会议、万隆会议纪念活动、中非峰会赋予“南南关系”、“南北关系”新的时代内涵,并与联合国共同举办了南南合作圆桌会。今年的首访和收官都选择了发展中国家,首访巴基斯坦巩固“巴铁”,同时接待印度总理增进互信;收官选择了非洲大陆两个重要的国家津巴布韦和南非。在南向上,直面南海问题,访问越南、新加坡,赴印尼、菲律宾出席峰会,在坚持底线的同时努力寻求通过对话方式化解南海困局。
中国外交已显示出在全球进行战略布局和运筹的意识和能力,外交布局更加自主、更加灵活,也更加稳健。这种意识和能力还突出表现在全球治理领域,发出更多中国声音,提出更多中国方案,承担更多中国责任。
中国的国际秩序观、全球治理观、区域合作观逐渐成型,通过联合国70周年峰会、G20峰会、APEC峰会、气候变化峰会、上合峰会、金砖峰会、中非峰会、亚非峰会、博鳌亚洲论坛、世界互联网大会以及中拉合作论坛、16+1峰会等多边场合系统提出和阐释,获得日益增长的重视和响应。
尤其在全球金融体制领域,中国不仅逐渐赢得改革的倡议权和话语权,还通过亚投行、金砖行的创设开辟了新兴国家组建区域多边金融开发机构的先河,通过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SDR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与现有多边金融体制融合对接,和平实现经济金融权力的转移和平衡。
中央政治局还专门就全球治理格局和全球治理体问题制进行了集体学习,表明最高领导层充分意识到在全球和地区层面掌握国际制度和国际规则改革与构建的话语权和倡议权的重要性。
中国外交的转型升级不仅表现在实践层面,中国政府和领导人也不断提出新的外交思想和理念。这些思想性的贡献不仅仅停留在指导中国外交实践的层面,而已经上升到对全球秩序和人类命运的思考和规划。
2015年,中国领导人在国际场合更加系统地阐释和践行中国的新外交观。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的世界价值观,以“新型国际关系”为核心的国际秩序观,以“新义利观”为核心的国际责任观。
从年初的博鳌亚洲论坛到半年后的联合国系列峰会,习近平主席在以往阐述的基础上更加成体系地提出上述三个核心理念。
一是提出五位一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
二是提出“新型国际关系”的两条路径:大国之间相处,要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大国与小国相处,要平等相待,践行正确义利观,义利相兼,义重于利。
三是更加准确地定义“新义利观”,即义利相兼,义重于利,这一新的定义比以往的阐述更加强调了承担国际责任和道义的层面。
此外,习近平主席还在巴黎气候峰会阐述中国主张和方案,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提出构建“互联互通、共享共治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引领上述领域的话语和规则制定走向。
“人类命运共同体”五位一体的概念不仅是中国对国际秩序和价值的构想,也成为当今中国发展双边关系和进行区域治理的路径框架,五位一体的立体外交格局初步形成。
改革开放直到本世纪初期,中国外交的内容基本上是外交为经济建设服务和发展政治关系两条腿走路。2010年前后,随着奥运会和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中国文化自信的增强,人文外交兴起,中国外交呈现三足鼎立的特点。
本届政府更加注重人文交流,领导人在出访中亲力亲为推动,不仅在双边会谈中提出具体的交流促进计划,还到国会、大学、智库、商会演讲,与青年精英交流,在主流媒体发表文章,并安排丰富多彩的文化和体育活动,而独具特色的夫人外交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今年中国外交的另一新动向就是在安全治理领域开始发挥更加积极的角色。非洲成为中国外交四轮驱动的新开端。习近平主席先是在联合国峰会上宣布了一系列进一步参与维和行动的方案,包括设立10亿美元的和平与发展基金,组建8000人的维和待命部队,向非盟提供1亿美元无偿军事援助等,之后又在中非峰会上提出“中非和平与安全合作计划”,向非盟提供6000万美元无偿援助,积极参与非洲维和能力建设。
此外,中国也开始加强与大国在维和方面的协调,中英双方同意探讨建立国际维和合作机制。可以预见,中国将在区域和全球的安全治理中发挥前所未有的作用。
第五个维度即在国际事务中加强团结协作,这在金砖、中非、亚非、的框架和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中均有体现。
“新义利观”的理念与实践则是今年中国外交的又一大特色,“南南合作”被重新突出。联合国系列峰会、中非峰会成为中国担当全球性国际责任的集中写照。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峰会上宣布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免除对最不发达国家债务、提供“6个100”项目等一系列举措,在中非峰会上提出“十大合作计划”,中国的对外援助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全球外交”思想理念还表现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其一,对外战略与国内改革发展一体统筹,这主要体现在“一带一路”与中西部新一轮开放改革的直接关联,以及内外自贸区的联动推动。其二,中国发展的成功经验和理念正在产生外溢效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外化到中国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国际秩序的构想,十三五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在外交中得到推广运用,“要致富、先修路”的经验不失为互联互通的滥觞,中国在减贫、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民生等方面的经验受到更多发展中国家的欢迎和学习。中国发展的成功经验和理念也被融入到联合国2015年后发展议程和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中。
2015年,中国外交也更加具有全球性外交的气质,更加自信、大气和挥洒,外交样式更加丰富,个性化特征更加明显。
双边交往中更加注重领导人的接触和非正式会晤。习近平主席访美期间与奥巴马总统进行了被称为“白宫秋叙”的第三次非正式元首对话,访问期间两国元首交流、活动约9个小时。中俄元首互访出席二战纪念活动,并在国际场合多次会面。访英期间与卡梅隆首相在乡间别墅进行了4个半小时的长谈,并共同前往小镇酒吧喝啤酒、吃炸鱼薯条。印度总理访华行程从西安开始,续写两国领导人家乡外交的佳话。中非峰会期间,两次集体会见了30余位非洲国家领导人。访越期间通过早餐会等形式密集会晤越南党政高层,强调两国两党传统友谊。中越、中法等都实现了最高领导人年内互访。
中国外交更具有历史感。隆重纪念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近60个国家和组织的领导人及代表出席,维护战后秩序的正统,发出反对开历史倒车的强音。纪念万隆会议、联合国70周年,赋予万隆精神、南南合作、南北合作、中非友谊等历史遗产以新的时代意义。在巴基斯坦向民间友好人士和团体颁发“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友谊奖”,在俄罗斯和白俄罗斯会见参加二战尤其是参加抗日的老战士并颁发纪念奖章,使得中国外交更有人情味。外交话语和内容中出现越来越多受中华传统文化和智慧启迪的内容,充分展现文化自信和包容。
同时,中国外交也更加务实、高效,掷地有声。无论是双边会谈还是国际会议,都提出或宣布实实在在、可以落地的具体计划,并强调执行落实和早期收获。与不少国家制定了中长期的双边关系规划,同20多个国家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对接协议。在伊朗核、叙利亚等谈判中发挥实际作用,拿出实际方案。
领导人在出访和国际会议上更加自信、坦率地直面南海、历史等敏感问题,不回避矛盾,主动提出中方立场和解决主张。习近平主席等领导人的出访节奏紧密、务实高效,7月访俄时3天时间出席了25场活动,举行了7场首脑会晤。
主场外交更加丰富多彩,地方国际化进程加快。以往中国举办国际会议往往都选择在北京、上海,2015年的重大外交活动和国际会议开始分散到西安、合肥、苏州、郑州、乌镇等地举行,2016年G20峰会还将在杭州召开。外交丰富性的增加从侧面表明中国整体国际化的进程加快。
2015年,一个中国式“全球外交”的雏形已经显现。作为一个新兴的大国,在支撑全球外交的意愿、能力,包括内部支持、资源手段、人才队伍、思想供给、体制机制等方面也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已经能看到这样的步伐,愿中国外交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