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免费师范生政策之两难:“大”公平与“小”自由

为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2007年国家开始重新推行免费师范生政策。该项政策具体是指国家在六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和江西师范大学实行有条件的师范生免费教育,以解决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中西部农村地区师资力量薄弱、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然而,七年多来,政策实施的背后是愈来愈多的质疑,人们开始探寻,教育真的因此公平了吗?免费师范生个体的自由缺失又该如何应对?公平与自由真的不可兼得吗?

一、推行免费师范生政策,加码教育公平

人口基数宏大、区域发展不平衡、青少年受教育程度不一,始终是我国教育前进路上不得不面对的课题,而这些课题的中心指向,就是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指国民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平等和公平地占有教育资源。概括起来,它主要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方面[1](P33-36)。所谓教育权利平等是指国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这里的平等暗含教学环境、师资力量的平等。教育机会均等,则是指区域间、贫富间受教育的机会均等。单从政策上看,师范生免费教育确实在这两方面对教育公平起到了一定作用。

(一)促进区域间教师资源平衡

当前我国教育内部存在一个极为严峻的分水岭,东部地区基础教育全面完成,高等教育逐渐实现大众化;中西部落后地区,则仍徘徊在九年义务教育的边缘,迟迟不前。造成这个局面的绝大部分原因在于师资配置。由于东部地区经济较为发达,教师可用资源繁多,薪酬待遇相对丰厚,高学历的知识分子乐于融入其中,从事教师的职业。反观中西部地区,教学条件艰难,教师福利微薄,优秀的师资力量难以保留,人才流失情况惨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任由市场机制调节教师资源,极有可能将区域间的教育差距继续扩大,导致教育公平陷入恶性循环。免费师范生政策的介入,让一切有所转机。这项政策提升了教师地位,肯定了教师价值,吸引了更多优秀人才投身教育事业。除此之外,对师范生进行免费培养,为社会培育出源源不断的青年教师生力军,也为学校教育工作注入着生机与活力。最为关键的是,免费师范生毕业后必须去农村或落后地区支教两年,这又变相分配了教师资源,保证了中西部农村地区教育发展的原动力,区域间的教师资源走向平衡。

(二)推动贫富间教育机会均等

报考免费师范生的学生多来自贫困地区,他们家境穷苦,大学四年的学费对他们而言就是巨额款项,他们无力承担,求学的道路充满险阻,免费师范生政策的学费全免给他们带去了希望,他们得以拥有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进入一流的部属大学,开阔自己的视野,实现个人的价值。与此同时,免费师范生毕业后重返生源地工作,确保了人才资源积极回流。接受过高水平教育且兼具高素质的教师的增加,使中西部农村地区的青少年接受的教育质量愈来愈接近于城市,缩小了城乡间及贫富差距,让每个学生都得以享受同等的受教育机会与教学环境。

区域间教师资源平衡和贫富间教育机会均等,免费师范生政策双管齐下,教育公平不断加强。

二、实施政策条框,失守个体自由

相较于社会,小群体和个人总是渺小的,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的权益可以受到忽视。教育旨在帮助人们唤醒先天禀赋提升能力,完善自我不受束缚,获得真正的自由。可是,免费师范生政策在促进教育公平的同时,也违背了教育的本意,让免费师范生失去了自由,走向了彷徨。

(一)学术自由的缺失

学术自由一直是大学的灵魂,是学术人的尊严所在。关于学术自由,诠释繁多,其中,《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给学术自由的定义是:“教师和学生不受法律、学校各种规定的限制或公众压力的不合理的干扰而进行讲课、学习、探求知识及研究的自由。”[2](P726)总结来说,对学生而言就是,在接受教学时应该充分享受个体自由,集中体现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授课教师的选择上。但是,与此相反,自协议生效、免费师范生进入高等院校开始,他们的学术自由就根基难保。不同于一般师范院校和其他专业的学生,免费师范生的课程结构更加单一,且课程类型多偏向于专业课或者技能课,可供作为兴趣学习和选择的通识课程则相对较少。譬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免费师范生,他们日常必修班主任工作原理、中学语文教学法、教育学等一系列专业课程,还有关于基本技能综合训练、教育见习、教育模拟实习的技能提升课程。除此之外,他们选修少量由学校筛选出的类似公共关系学、营养与健康等通识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并不是他们所愿、所好,选择也不是他们内心所向。在这样的情况下,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就分离了,形成一种精读与泛读的关系。

实际上,在课程体系中,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本该是互补互生、密切相连的,通识课程促进学生素养才能的提升,帮助学生对学科知识达到“通”“广”“博”的程度,专业课程引导学生在更感兴趣的专业领域深入学习,进而面向社会就业。免费师范生政策使学校割裂了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联系,一味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忽略了学生对其他知识的渴求。对此,免费师范生自己也有所察觉,心存困扰。高雪春的《免费师范生培养现状的调查研究》就指出,在对课程设置是否满意这一项,勾选满意的免费师范生仅为24%,勾选不满意且认为教师教育课程与学科专业课程比例不合理的免费师范生却高达36%[3]。显然,免费师范生意识到了他们在课程选择自由上的缺失,试图表达自我心声。

(二)择业自由的失落

大学成其为大学,重点在于,它是一个培养“全人”、启迪民智、创造思想、追求真理的殿堂,学生的自由发展是它永恒的追求。免费师范生政策让大学背离了本性,特别是学生一经入校不得转入师范以外的专业这条限令,剥夺了学生自由发挥才能、选择专业的权力。免费师范生面对的是一条师范专业的单行道,除非他们违约,按规定退还已享受到的免费教育费用并缴纳违约金,否则,不论他们意愿如何,至少在未来的十几年内,他们的既定职业仅限于教师。

其实,免费师范生只是一个刚走出中学大门的新生群体,他们的个性爱好、职业定位还不够鲜明,他们甚至还沉浸在青春期的理想幻梦里,不能明辨现实的是非,从而做出清晰的判断。他们会简单地把教师这个职业划归为崇高而充满神圣的存在,忽略其中专业技能获得与巩固的艰辛,轻视日复一日教学的枯燥与单调。换言之,即使签订协议时,免费师范生从业信念十足,也很难保证大学学习期间他们的兴趣志愿不会发生转移。所以政策规定的提前的专业、职业的定向,极易让学生固化,逐渐把学生培养成上行下效的工具人。如果这些工具人再用强制灌输的理念对待中小学生,教育遭遇的危机可想而知。因此,免费师范生选择专业、职业的自由不容小觑。

(三)再深造自由的被限制

免费师范生政策在工作限制中提到,免费师范生毕业前及在协议规定服务期内,一般不得报考脱产研究生。毕业生经考核符合要求的,可录取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职学习专业课。换而言之,免费师范生必须坚守岗位,在中西部农村地区任教十年,才能获得自由报考学术型学位研究生(学硕)的权力,否则他们只能选择专业型学位研究生(专硕)。这条限定打破了历届免费师范生的考研梦,让他们追求学术造诣的热情活生生地熄灭。

学习本是人与生俱来的机能,是个人争取自由和前进的表征,不断学习,力求向上,国家是应该给予大力支持和政策鼓励的,免费师范生学硕与专硕的再深造选择也应该是自由的。虽然免费师范生政策给予免费师范生学费全免的优惠,但这不代表它能以师范生十年的青春和自由的选择为代价,这是有违人类天性和社会文明发展的。

人人生而平等,人人生而自由。教育与自由是共生的机制,两者不可分割。免费师范生政策的问世,以教育为宗,意在普及教育,促进公平,可它致命缺陷在于限制了免费师范生的学术自由,选择专业、职业的自由以及再深造自由,这是值得进一步深思和探讨的。

三、“真”公平抑或“假”公平?

免费师范生政策的出台,背后最重要的动力就是强化教育公平,可以说,它是为公平而生的,然而事实上这项政策的公平仅表现在形式上,不存在于本质中,或者说它的施行没解决问题反倒可能触发了新一轮的不公平。

(一)区域发展走向两极

促进教师资源配置,推动区域平衡发展一向被认为是免费师范生政策在公平战簿上的鲜红战果,但这项政策真的全面促进区域平衡发展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它在实际实施中容易导致区域发展的两个极端。其一,一直保持教育领先态势的东部地区发展受损。教师作为教育阵线最前沿的引路人,在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是不言自明的。免费师范生多出自部属大学,素养能力基本高于普通师范生,是成为优秀教师的最有利人选。而免费师范生政策的强制分配,将众多的储备优秀教师资源输入到中西部农村地区,带动当地教育发展的同时,势必给东部地区的教师资源供给造成影响。此举公平何在?长此以往,东部地区的教育质量也会下滑,区域发展呈现颓败之气。其二,中西部农村地区持续落后境况,与东部地区距离不断拉大。免费师范生在校期间虽然接受到上乘的教育,但也只局限在理论方面,课程实践方面仍相当欠缺,教学效果远不如已入职的教师。免费师范毕业生每年的人数有限,让这些经验、数量不足的学生留在中西部农村地区教学,对缩小区域间教育差距作用甚小。再加上,中西部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教学条件艰苦,教学环境恶劣,教师的工资福利少之又少,使得免费师范生在十年生源地和乡村支教的固定服务期限后,纷纷选择调离原定工作岗位,向东部发达地区流动。经过十年的教学锻炼,他们已成为教师队伍中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离开,对当地的学校教育无疑是个重大的打击。相反,他们的加入,又为东部地区教育发展提供助力。于是区域间,“西部成为东部优秀教师的培养基地,农村成为城市优秀教师的培养基地”[4],区域平衡发展难以达成,教育公平成为水中之月。

(二)师范院校差距扩大

免费师范生政策引发的不公平现象还体现在部属师范大学和地方师范类院校的不均衡发展上。免费师范生的培养基地中有六所是部属师范大学,这些大学综合实力强大,教师队伍一流,硬件设施完善,地方师范类院校原本就无法匹敌,招生数量和质量都略逊一筹。免费师范生政策的实行,更是加剧了这一情况的恶化,优秀的学生蜂拥报考,部属师范大学的分数线节节攀高,地方师范类院校却疲于应付,师范生源稀缺。第二,在教育经费上,部属师范大学在政策出台前就遥遥领先于地方师范类院校,政策实施后,它又享受到更多国家优惠扶持,优势越发明显。地方师范类院校,实力尚处在累积状态,长期的经费短缺和政策的忽视,严重阻碍了它们自身的发展。第三,在公众认知度和认可度上,两类大学的差距日益扩大。社会舆论对政策一直存在跟风和误解,认为政策的导向就是无条件利好的走势。免费师范生政策初步在七所大学施行,其中六所是部属师范大学,让人们形成了部属师范大学较受国家重视的观念,地方师范类院校在人们心目中地位更低了。由此可见,免费师范生政策对地方师范类院校是极具冲击性、极不公平的。

(三)免费师范生权益难保

2007年,部属师大把免费师范生的指标主要投放在中西部地区,其比例为90.8%,免费师范生中农村生源占60.2%[5]。这些农村学生签订协议的主要因素是,他们家庭条件支撑不了日常的大学费用,教育机会均等本该是人人拥有的权利,可他们却要以接受条款的方式继续学业,他们自身就是教育不公平的受害者。协议一旦签订,免费师范生就必须遵守,毕业后履行长达十年的服务期限。四年的学费换免费师范生十年的自由,显然是不公平的,这会对他们的个人发展造成阻碍和束缚。譬如,政策规定回农村或生源地工作,农村的学生是十分抗拒的,他们的思想中,走出农村是所有的根本,他们想接受高等教育,想扎根城市实现个人价值。他们的想法和意愿也是值得考虑的。

总结来说,免费师范生政策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公平问题,它只抓住了公平的皮毛,在区域发展、师范类院校发展和免费师范生个人发展上盲点繁多,这项政策仍需要后期的支援和完善。

四、回归教育公平,尊重个人自由

教育公平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样,教育公平的获得也不能以牺牲个别群体的利益或者自由为代价。现行的免费师范生政策从公平视角来看,更多的是弊大于利。因此,要想在保障个别群体自由的基础上最大化地解决教育公平问题,就必须改善政策,让它祛除身上的一些刚性,加入适当的人文关怀。同时也要转变大学的教育理念,解放免费师范生,赋予他们更多自由。

(一)提升政策弹性,建立进退机制

为了免费师范生的幸福,政策应该适当缩短服务年限,酌情考虑他们的从业流动意愿,完善落实进退机制。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重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及人类自身解放、自由的追求实现等[6]。免费师范生以免费的名义接受教育,背负被限制的十年服务期开始教育工作,他们的教学热情、幸福指数可想而知。关怀伦理学家内尔·诺丁斯说:我们不能继续忽视教育是为了人的幸福这一事实[7](P93)。十年的服务期限确实过长,尤其是免费师范生就业意向得不到尊重,不能选择就业地区,期间不得报考学术型研究生,如果他们对教育没有足够的热爱,对未来缺乏执著的信念,他们就会在日复一日的禁锢中失去自我,不再求新,不再进取,精神层面陷入焦躁和空虚。这样的他们,不仅会毁掉自己,也会给学生留下阴影。此外,多数免费师范生来自农村,他们当初报考很大程度上是受经济的影响,他们对自己的专业爱好、职业定位还不清楚,且毕业后必须返乡的规定与他们根深蒂固的离乡思想背道而驰。所以让政策人性化、弹性化,建立进退机制,给予免费师范生宽容和尊重,赋予他们两年左右时间,引导、帮助他们学习,一旦发现他们对师范专业、农村教育兴趣不足,就安排他们顺利退出,给那些想要转入免费师范生培育体制的学生留下空间显得尤为重要。

(二)关注农村教师境况,提高薪酬待遇

透过免费师范生,政府和社会应该意识到,急切需要关注的是农村教师群体。农村缘何难得或难留教师资源,终极原因大概是收入微薄和地位低下。物质需要是人生存的基本需要,教师收入直接反映到他们的职业安全感上,间接作用于教学质量。国家应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福利,用津贴的形式激励他们,或者学习东部地区吸引人才的方式,加强补助或一次性安置费用,解决掉他们的住房问题,让他们无后顾之忧,全心全意投身教育,为中西部农村地区贡献力量。关于农村教师地位,要从政策和舆论两方面入手,政策上考虑把他们归入公务员体制,舆论上强化尊师重教理念。这样,相信免费师范生甚至是城市优秀人才都会愿意参与农村教育。区域的不平衡,青少年的教育机会不均等都将成为旧题。当然,国家对免费师范生、农村教师的后续援助,教育部门对他们的定期培训和教育资源补给,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转变大学教育理念,促进免费师范生自由发展

纽曼在《大学的理念》中指出,大学应该实施自由教育,而自由教育的判断标准是某种教育的目标或结果。旨在用途的教育,是非自由教育;旨在享受的教育,是自由教育。相同的知识,如果学生把它作为职业的需求进行学习,就是功利的、无价值的;如果处于对真理的热切渴望和自我的身心解放,就是自由的、有意义的。因此,大学教育应该旨在培养完整人格,促进学生个体自由发展,而不是强调专业化与功利化。我国大学缺乏诸如此类的教育理念,在教育学生时,过于重视专业技能和职业走向。对于免费师范生,这种倾向更为严重。繁杂冗重的专业技能课程、形同虚设的通识选修课程以及毫无悬念的职业单向选择让他们身心疲惫,个体价值实现与自由发展成为空想。因此,转变大学教育理念,坚持学术自由的思想,建立培养健全人格通才的理念势在必行。大学只有确立这样的理念,进行真正的“广”“博”通识教育,尊重学生的选择意愿,不为功利所困,为真知而真知,才能让免费师范生以及更多的学生获得内在和外在的自由,进而更好地发展。

免费师范生政策对教育公平有一定意义,但它的公平局限性不少,对免费师范生自由的限制明显。要跳脱出两难的局面,唯有完善政策和改变教育理念。国家给免费师范生以及农村教师更多的自由、尊重和帮扶,教育公平和个人自由的僵局就会被打破,得到双向成长。

参考文献:

[1]孟凡瀛.我国免费师范生政策的效益分析[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1.

[2]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八卷)[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

[3]高雪春.免费师范生培养现状的调查研究[J].铜仁学院学报,2009(6):113-115.

[4]王善波.均衡视角下免费师范生政策的失衡性研究[J].成人教育,2011(8):105-106.

[5]蒋听捷.万名免费师范生入学,中西部地区生源占90.8%[N].中国教育报,2007-08-28.

[6]俞吾金.人文关怀:马克思哲学的另一个维度[N].光明日报,2001-02-06.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师范生  师范生词条  两难  两难词条  公平  公平词条  政策  政策词条  自由  自由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