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出“中国海上崛起报告”序言篇时,就有学者警醒地评论道:“应对美国是关键”。这句话放在报告的第三篇非常适用。
一般而言,分析一个事物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时,我们往往遵照从内到外,由近及远的原则,在这样的原则下,考察中国海上崛起的六大挑战,除了中国自身禀赋和经验不足外,其余五条均与美国息息相关。
这并不令人奇怪。对美国而言,其国家的战略哲学都建立在海洋之上:谁控制海洋就控制整个世界。美国认为,中国海上崛起挑战的是其海洋霸权,是其对西太平洋地区的主导地位。美国全力设阻是必然选择,中国应对此做好准备。
面朝黄土背朝天太久,移步大海考验平衡
2015年8月3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对北极地区进行了一次访问。在此期间,五艘中国军舰驶过了阿拉斯加海岸外的国际海域。此举被西方媒体高度关注,并认为这是中国海军实力不断增强、活动范围不断扩大的例证。报道还回溯到2012年,称时任中国国家主席的胡锦涛在一次重要讲话中曾表示,将把中国建设成一个“海洋强国”,那是中国500年来第一次自称为海洋强国。
500年这个数字背后的隐含意义是,中国的经验不足。
当前,中国海洋战略的经验不足。在尽可能短的时间获取经验、快速成长,这是中国的当务之急。为此,中国近年在海上走出去的方向和距离都在不断扩大。例如,积极参与马航H370在印度洋的搜救,首次参加环太平洋军事演习,长期在索马里护航,以及海军在不同海域的演习等等。
在这些行动的背后,一个核心问题必须重视,即如何平衡陆海两线的战略资源?作为一个陆海复合型国家,中国长期以来主要面临着陆上的压力,战略资源也主要是优先陆上,所以海上投入的战略资源相对较少。在未来,随着中国转变为一个海洋强国,必然会在海洋领域投入更多的战略资源。因此,如何合理配置陆海两线的战略资源,这将是一个重大挑战。
出门好似就遇一条小说里的“栓天链”
中国管辖的海域约为300万平方公里,不到陆地管辖面积的1/3,而且一半面积与其他沿海国存有争议。相比之下,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海洋强国管辖海域是中国的3倍之多。
从地缘政治来看,形势更为恶劣。美国国际战略研究中心(CSIS)主任张克斯(Christopher Johnson)说:“从战略或军事运筹的视角出发,中国举目四望,会发现从日本列岛到菲律宾,形成了一张美国盟友及其他防务安排网,中国被包围其中。”
张克斯所言的,正是被大家广为熟知的“第一岛链”。这条岛链将中国南海、东海和黄海与太平洋分割开来。由于这条岛链的存在,中国海洋地缘显得非常不利,近海与大洋的通道被阻,中国力量向远海及大洋的延伸及辐射均非常困难。当前,尽管中国正在建设一支“蓝水”海军,但是在远离本国海岸线的海域,尤其是在所谓“第一岛链”之外展开行动,必须要面临美国及其盟友加强合围的挑战。
挑战者众多,压力包巨大
中国与美国、日本等海洋强国存在激烈的战略竞争;与此同时,东亚海洋国家群体性崛起,周边大多数中小国家对中国的海上崛起始终报以疑虑和防范的态度,中国几乎与所有的隔海相邻或相望的国家都存在海洋争议。
美国维护“自由航行”的行为不断给中国施加压力,并加大监控力度。以南海争端为例,美国长期以来坚持不选边站,但是始终以坚持“自由航行”的原则,向中国施加巨大压力。2016上半年,美国军舰很可能重演10月底进入南沙海域,并进入中国扩建岛礁12海里的戏码。此外,美国已把P8-A反潜巡逻机首次部署到新加坡,B52轰炸机不定期巡航南海,加之台湾加大对太平岛维权力度,以及日本政府假借民意支持干涉南海事物,在可预期的未来,围绕海上维权与反维权的斗争将更趋激烈。
中国面临的领土和海洋权益争端逐渐复杂化,并成为中国外交政策中的重要议题。
由于海洋争端涉及到多个国家,中国并非面对一个国家,而是要同时应对多个国家的挑战。目前,周边国家抱团应对中国的趋势明显。钓鱼岛争端和南海争端南北联动的态势已经显现,这值得引起中国的警惕。在海洋问题上,中国同时面临着钓鱼岛争端和南海争端,为了共同应对中国,日本加强了与南海争端相关方的战略合作,日本介入南海争端的程度正在加深。换言之,日本与越南、菲律宾及其他国家已经在领土争端上形成了战略配合之势。
告状闹大,摆平能力大受瞩目
当前,中国面临的领土和海洋权益争端异常复杂,各国都试图论证自我立场的合理性。在这其中,除了实际占有,国际法依据和历史依据最为各国所倚重。
目前,菲律宾提出的南海仲裁案引起普遍关注。根据时间安排,联合国常设仲裁庭将在2016年上半年作出裁决。目前来看,裁决结果很可能对中国非常不利。在南海仲裁案的全过程内,中国坚持“不接受、不参与”的策略。但总体来看,中国在南海仲裁案中面临几个方面的挑战:
一是仲裁可能对中国的国际形象与声誉造成损害。国际社会都注意到中国表示不会承认或接受仲裁结果,东盟与西方媒体也借机指责中国不遵守国际法。
二是美、菲等国可能在裁决结果的所谓法理支持下,进一步加大在相关海域宣示其所谓航行自由的军事活动力度,加强军事准备,威胁中国主权和安全利益。
三是如果菲方最后胜诉,其他南海声索国可能纷纷效仿,向国际法庭起诉中国。
这些挑战需要中国应尽快提出自己的争端解决草案,并努力促进其制定进行。此外,其他国家诉诸国际法解决争端,对中国外交政策形成了两个方面的冲击:其一,从外交政策的大方向来说,菲律宾、越南和美国等国家以国际法为工具,正在冲击着中国最高决策者对国际法的既有态度。其二,在微观层面,这给一些政府机构、智库和高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扎实做好国际法的研究工作,提供合适的政策建言。
台湾政治格局转变,应对需政治智慧
中国在海上的安全威胁主要来自美国。冷战后,美国曾经大力削减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然而,这一局势在近年来有所变化。奥巴马上台以后提出了亚太再平衡战略,试图将战略重心放在亚太地区。在宏观层面上,美国执行的是一种全球收缩、亚太增兵的战略,这一战略给中国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目前,美国正在发展新的战术应对中国海上崛起。作为“重返亚洲”战略的坚定支持者,美国的鹰派们注定不会坐视不管,五角大楼必然会加强自己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存在。
最近一段时间,新美国安全中心、美国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以及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等众多智库,都在为应对中国海上崛起向美国政府提供政策建言。他们支持美国对华实施强硬政策,建议强化美军的军事存在,推动美国与该地区国家的安全合作。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注意力还在台湾,这耗费了中国大量的战略资源。自从2008年马英九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后,关系大幅改善,中国政府得以腾出手来,将战略资源投送海洋。
然而,随着2016年台湾“大选”尘埃落定,民进党大获全胜,台湾政局发生了重要改变。民进党重新执政,必然给台海关系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在未来一段时间,一旦台海出现事端,大陆的战略资源不可避免地将被台湾问题有所分散,甚至可能出现三海联动的态势。因此,如何在台海问题和海洋问题上平衡战略资源,这考验着大陆的政治智慧。
美换新打法,或多强巡航阻力加倍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首要选举就是强化军事部署,美国计划在2020年之前将60%的海空力量部署在亚太地区。具体来说,美军在太平洋地区将会增加8艘军舰,增幅相对有限,但考虑到美国既有力量的强大,并且可以利用新技术和新概念来提升战斗力,其总体力量仍不能小觑。
此外,美国同样强化了陆上力量,在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之后,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一、第三远征军和美国陆军第25步兵师重返太平洋战区的基地。这一系列的举措,试图对中国形成总体上的战略压迫。
其次,美国正在调整亚太军事部署。前沿防御是美国西太平洋防务的基础,随着形势的变化,美国正在调整军事部署。美国将驻冲绳的部分海军陆战队转移至夏威夷、澳大利亚和菲律宾等地。未来,美国将在澳大利亚部署2500名海军陆战队员;美国还与菲律宾签署了一份为期10年的防务合作协议,美军将获准进入菲律宾的军事基地,这在冷战后尚属首次。美国已经强化已有的军事基地,并通过一系列举措来拓展其海军活动的空间。如果未来中美在西太平洋的冲突持续上升,美国也存在重建军事基地的可能,这需要引起中国的注意。
再次,美国针对中国的军事战略,提出了一些新的作战概念。中国在西太平洋的军事战略是以威慑大国干涉为核心,为此发展了一系列“杀手锏”武器,这也就是美国所谓的“反介入”与“区域拒止”战略。针对中国的这一战略,美国发展了“空海一体战”概念,这正是应对为了应对中国军事战略。
第四,两国的海空相遇,特别是美国巡航南海可能增加中美冲突的风险。美国长期在中国专属经济区及其上空频繁地进行海空侦察、测量活动,这加剧了中美的纷争和冲突。在两国的共同努力之下,中美签署了两个互信机制,设立了海空相遇安全行为规则,这有助于危机管控。然而,美国通过推动定期巡航南海应对中国的岛礁建设活动,这种挑衅行为加剧了中美之间的冲突。
整体来看,美国的海上策略战略并不复杂,包括强化联盟关系,加强军事力量,调整军事部署,发展新军事概念,这些措施招招皆是指向中国的短板和弱点。
对中国而言,更为棘手的是美国一直鼓动日本、澳大利亚等国联合巡航南海。如果南海争端持续紧张,未来不排除这些国家与美国联合巡航的情况出现。一旦出现联合巡航的态势,中国必然面临着极大的安全压力。
综上所述,在中美权力转移的大背景下,中美两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竞争日趋激烈。在宏观层面上,中美两国海上力量的变化会引起两国对于西太平洋主导权的竞争。在微观上,钓鱼岛争端和南海争端,以及中美两国在海空相遇方面上也会有持续不断的冲突。可预见的未来,中国在国际法、外交和安全上恐怕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审慎谋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