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美国“非典型性”大选,中美会怎样

2016美国大选已经拉开帷幕,从候选人的宗教信仰、年龄高低、再到性别分布,此次选举有诸多不寻常之处。即将揭晓的初选结果,将决定角逐总统之位的最终人选。值此之际,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房宁率团赴南卡罗来纳州观选。出发前,房所长接受了观察者网的采访,针对为何关注初选、大选后的中美关系、如何解析候选人施政纲领等问题作出了解答。以下为文字实录。

观察者网:您此次赴美观选,缘起是什么?

房宁:首先,美国大选是重要的政治实践,它通过竞争性选举产生国家领导人,是实现政治继承与权力交接的重要政治形式与制度安排,其中显示了制度的功能与特性,透过选举可以反映民众在不同制度下的社会心理、政治行为方式与政治文化等。无论实行什么政治制度的国家,无论是否实行竞争性选举制度,观察和了解美国的选举都是必要的。它可以以一种大规模的、较公开的形式帮助人们了解不同政治制度的功效与表现。总之,观选是认识人类社会政治制度的一个窗口。我们作为专业的政治学研究机构,多年来对美国选举,包括大选和中期选举,都会派出人员前去观察。我本人在2012年美国大选、2014年中期选举时都曾亲临现场。

现场观察和通过媒体远距离观选是不一样的。我们常说“现场找感觉,案头出文章”,现场的研究是不可替代的。以往我们是在临近选举的时候才去,但这次美国大选格外重要,所以我们计划从初选到中间的两党代表大会,乃至最后阶段,分阶段前往美国现场观选。这一次主要是做初选的观察。

观察者网:您认为,中国读者为什么应该关注美国大选?

房宁:作为中国,我们在发展也在崛起,已经走上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中国模式是比较独特的,或者说是不同于美国的。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需要关注美国。作为当今世界第一强国,它在工业化、现代化道路上走在了前面,具有重大影响力。美国的许多经验值得中国学习、研究和借鉴,从多重意义上都是中国的参照系。

在我看来,如果说世界上有哪个国家与中国非常相像,那非美国莫属!上世纪80年代我曾到美国学习,近年来我和我的团队进行了比较政治研究,对许多国家做了系统的实地考察。其中,对美国进行了两次调研。我最大的感受是,从历史到社会结构多样性、再到文化包容性,这两个国家都是非常相像的。所以研究中国一定要研究美国

观察者网:在初选阶段,哪些热点值得关注?

房宁:初选阶段是美国社会中各个主要阶层、派系、各方面代表都参与其中的阶段。应该说是一次政治大汇演。通过这场“大汇演”,可以观察美国内部的利益格局、政治关系和政权体系对社会的反映。从中了解美国政治体系与权力阶层如何不同利益,处理不同的诉求。这是非常难得的机会。

观察者网:此次大选与过去有什么不同?

房宁:这次美国选举是多年来比较重要的一场选举,普遍认为这次选举对中美关系的未来将产生深远影响。过去初选阶段两党的主要谈美国国内的问题,比较少触及国际问题。但这次从初选开始,两党候选人就已经就国际话题,特别是中美关系话题展开辩论。从中就可以透视美国的战略思维,以及战略格局的走向。

观察者网:美国初选有几个可以看作“风向标”的州,您此次前去的南卡州就是其中之一。您计划进行怎样的调研?

房宁:美国初选分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带有指标性的一些选举,比如几个小州,像是爱荷华和新罕布什尔,它们是有导向性、有心理影响的。之后则是南卡州。南卡处在美国南北交界处,当年南北战争是在这里结束的。初选到了这里,带有风向标意义的选举就结束了。候选人对南卡州非常重视。 现在初选已经进入了候选人疯狂穿梭拉票的阶段。特朗普,一个70岁的老人,在最近两周内多次出入南卡。共和党候选人最近一次辩论就在南卡克莱姆森大学举行,我就是应这所大学之邀去南卡观选的。民主党方面,希拉里的女儿前几天刚刚去过。对于杰布·布什来说,南卡可以说是“生死战”,如果表现依然不佳他就只好选择退出了。几场初选下来,共和党方面候选人已从几周前的17人,减少到目前的6人。南卡过后,民主、共和两党会各自产生两到三人参加最后的“决赛”。所以一般认为南卡是初选阶段“正赛”的开始。

后边还有一个超级星期二,这是美国大选的特殊制度安排。由于初选太花钱、太耗精力了。他们要“door to door”挨家挨户敲门,挨家打电话。据说那些在初选那一天有可能会前去投票站的人,仅选前一天每人平均要接到20个电话。这是数以万计通电话啊,这七八个候选人的团队都要做这样疯狂的拉票,这是不得了的事。所以“超级星期二”之夜同时进行多州初选,让大家都省点钱、省点劲儿。我有时候开玩笑说,这叫做“限制战略核武器条约”。这是初选的第二阶段。

“超级星期二”之后,多数州的结果出炉,基本上定局了。7、8月份召开两党的代表大会只是一个仪式,带有嘉年华的性质,以此开启大选的最后阶段。

所以说,初选阶段的南卡州非常重要。当我从南卡回来的时候,美国下一届总统候选人就将圈定在3到4个人中间。

观察者网:目前中美关系处在新路口,怎样通过大选判断未来两国关系的基调?

房宁:现在领跑的候选人有民主党的希拉里和桑德斯,共和党的特朗普、鲁比奥,也许还有小布什。这几个人目前都对中国表现出了所谓的“强硬”。

美国舆论认为,无论谁当选,美中关系都会发生变化。这些候选人所代表的利益集团和他们公开表达的诉求有相似性,都是要改变奥巴马的对华政策。虽然想法变成做法中间还有一个过程,但是想法毕竟是初始的动力嘛。我们可以从中对中美关系未来的走向,进行深入的观察。

观察者网:在美国选举中,候选人总是拿中国人权、中国人抢美国人饭碗说事,您认为选举政治是否会绑架中美关系?

房宁:选举政治确实有些民粹主义。但根据我多年的观察,美国选举政治并没有绑架中美关系。

民粹影响的一般是美国国内问题,中美关系是比较高端的,美国老百姓不太明白国际关系,所以不太会去“绑架”。我们和美国很多智库以及政治家接触时,他们经常会和我们讲一个道理。他们说:从尼克松开始,美国的历任总统都会说“美国希望中国稳定和繁荣”,或者说“中国的稳定和繁荣是有利于美国的”。很多美国政治家和学者私下和我们说,你可不要把这句话当做纯粹的“官话”,这些话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是真诚的。我多次听到这样的解释,也认可这些所谓“官话”。

中美关系有三个要点,第一是经济,第二是政治,第三是安全。先说经济,中国的发展美国可以获利,甚至可以借势“发财”,这是30年来的一个主调。第二是政治,当然美国有它的意识形态,它也许希望中国换一种制度,但是无论中国实行什么制度,中国的稳定都非常重要。美国从来都是实用主义的,它要把现实摆在前面。邓小平当年说起,中国不稳定世界会怎么样,美国会怎么样。邓小平说这句话时,西方政客们都闭嘴了。你就可以知道他们内心是怎么想的。第三个就是安全问题。从美苏关系,美欧关系,再到反恐等事务,美国没有那么大能力独力控制全球。中国作为亚洲最大的国家,美国有求于中国在亚洲发挥稳定器的作用。从美国全球战略利益出发,它需要在一定阶段内和中国合作,争取中国的配合。由此可见,从经济、政治到安全,40年来,中美之间寻求稳定发展与合作是主要基调。

但这三点都有前提,就是美国强大、它的地位不可挑战,美国仍然能把控自己制定的世界格局和世界秩序。而现在发生了一些变化,就是美国认识到,中国正在成长为美国的竞争对手。无论你怎么计算、怎么看速度、看趋势,中国的崛起是不争的事实。中国这么大一个块头,世界上第二大经济实体正在崛起。两个这么大的体系,相当于太阳系里的两个星球,关系当然会发生变化。美国正在认真看待来自中国的竞争,重新审视由此导致的世界格局必然发生的变化。

应该说美国在一定程度上希望中国稳定,但是它不希望中国与之平起平坐,或者说对其构成挑战——这是美国人所没有做好准备的,所以他们要评估、要调整,很难再延续40年来的那些政策。目前看美国大选中一些重要候选人在这个问题是比较一致的,这预示着中美关系将发生变化。

观察者网:这次美国大选,桑德斯比较特殊,他以明显的左翼面貌出现,被称为社会主义者,为什么他能得到很多选民的支持?

房宁:美国在地球的另一边,我们这里有些信息还是有点失真的。有些媒体说,在美国是不能谈“社会主义”的,其实不是这样。socialism和communism这两个词在美国的指代和中国不一样。

30年前我到美国学习的时候,在课堂上自我介绍说我来自“社会主义中国”,话音刚落,大家就议论起来。老师说你不是来自“社会主义中国”,你是来自“共产主义中国”。同学们语调也怪怪的,弄得我挺有压力。他们说中国是一个共产主义国家,不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于是问谁是社会主义国家呢?他们说美国呀!我又说那什么是社会主义呢?他们说罗斯福啊。在很多美国人看来,罗斯福开创了美国的社会主义。美国人理解的社会主义和我们理解的不一样。他们的概念里社会主义更多是指一类政策。

现在好像还有个说法,说社会主义者在美国当不了总统,这也是不对的。

2012年我去美国观选,那次大选两党竞争很激烈,可以说是到了最后一天才分出胜负的。我观选的那天,在共和党的庆祝派对上,他们笼罩着失败的情绪。他们痛骂奥巴马,说他就是一个社会主义者,他就是要搞社会主义。学者也讲2012年的选举就是欧洲的社会主义和美国的资本主义之争。还有一个共和党的地方负责人,知道我们来自中国,非常激动地跟我们讲,奥巴马不研究美国宪法,研究孙子兵法。我们听了都乐了。他的意思是说奥巴马净搞阴谋诡计。后来他又说奥巴马也研究美国宪法——毕竟他过去是法学教授,教过宪法——但是他的目的是要搞垮美国宪法、搞垮美国。他继续说,我们需要的是一场革命,打倒奥巴马,打倒社会主义。可见在很多美国人看来,奥巴马是一个社会主义总统,他上台以后干的事遭到了保守势力的反击。包括医改、包括教育,这是最典型的。

观察者网:您曾经谈到,这次美国大选是一场“非典型”选举,从历史角度看有怎样的意味?

房宁:现代选举始于美国1800 年的总统选举,它开辟了美国选举的传统,也有世界性的影响。美国开国元勋乔治·华盛顿1799年去世以后,第二年的大选花样迭出,美国大选的传统从这一年开始,也开启了一部非常有意思的政治史。

回顾200多年来的美国选举,这次选举有许多“非典型”特征,相信将形成很多现象级的经典事实。现在几个万众瞩目的候选人,是希拉里、桑德斯、特朗普、鲁比奥。这几个人,你注意到了么?都特别地老。如果是这四个人竞争的话,就是三个40后VS一个70后;三个参议员VS一个大款;还有三个男人VS一个女人。如果再加一条,也是非常重要的,就是所谓的三个基督徒VS一个犹太人。桑德斯是个犹太人。这也是很有意思的。像这样的选举是很少见。

特殊在哪?从历史经验来讲,这样的候选人结构不符合“美国传统”。美国选举文化中有一个“可选性”(ELectable)的说法,也就是一般说的“这个人像不像总统”,是只可会意不可言传的心理现象,有点像孟子讲的“远看不似人君”的那个味道。毕竟多数人的投票是感性投票,“感觉”就变得很重要。美国的政治学界研究过,理性投票的人一般为10%到15%,最多25%。这些是所谓的“理论家”,他们的选票是投给政策的,但这样的选民绝对不会超过四分之一。多数选民是随大流的,也就是凭感觉。这次三个老人参选绝对罕见。美国建国到今天,一共产生了44任总统,平均初任总统的年龄为54岁,也就是小布什出任总统时的年纪,历任总统中年纪最大的是里根,任职时69岁。这次4位比较重要的候选人里一下子有三位70岁上下的老者,美国舆论也拿这个开涮啦!当然,所谓“非典型”还有许多深意,容我们慢慢道来。不管怎么样,这此美国大选很值得我们关注。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中美  中美词条  典型性  典型性词条  大选  大选词条  美国  美国词条  怎样  怎样词条  
智库

 中国不应让人民币贬值

近来,许多经济学家(多为外国经济学家)呼吁中国政府让人民币贬值。他们的理由是,自2005年以来人民币汇率重估幅度超过30%,目前已处于高估状态。他们声称,这损害...(展开)

智库

 中国货币超发了?

关于中国M2或M2/GDP高的问题,是个参与性很强的话题。最近有专家由此认为中国有货币超发问题,将中国认定为世界第一大印钞国。它也是个学术问题,这方面有海量的文...(展开)

智库

 政府创新的稳定性研究

——基于两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案例的比较自一百多年前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创新概念以来,创新一词已涵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众多领域。创新是采用相对于采纳...(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