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延迟退休政策与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

建立延迟退休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延迟退休制度的内涵和特点。延迟退休制度是近年来我国政府的重大改革之一。延迟退休制度的提出与实行在当前社会主义阶段具有重要意义,在劳动力需求激增而劳动力提供量出现断层的矛盾中呼之欲出。①延迟退休制度的内涵是全面提高企业部门员工、公务员、研究部门工作人员的退休年龄,增加全民的退休缓冲期,将女性退休年龄提高至60岁,男性退休年龄提高至65岁,并相应完善养老保险机制,增加社会养老福利,以应对社会老龄化的衍生问题。延迟退休制度的诞生是历史必然,其特点是在中国社会发展模式中有必然性,社会主义纵深发展必将导致全民精神文明素质的提升而使人民价值贡献年龄延后;在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中有必然性,需通过延长公民退休时间来缓解生产力要求和劳动力短缺的矛盾。

延迟退休制度的提出。中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在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不懈地探索,最终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与完善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经过“全民奔小康”的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期的进入,经济基础建设已远远超过精神文明建设,上层建筑不足以在现行基本制度上继续发展,以往所建立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为了弥补基层矛盾与过时制度间的对立、摩擦,解决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力资源急剧下降,生产劳动力出现不足的趋势,以及经济建设水平降低、工业化建设减缓的势头,我国必须调整退休政策的基本制度,使其与当前工业化水平和劳动力需求量对应,于是经过国家政府部门的社会调查和宏观调控,提出了适于我国当前生产力的延迟退休制度

延迟退休的必要性。我国是世界加工制造业与人力资源消耗的大国,其经济重心仍集中在第一第二产业,工业化水平未达到可以极大解放人力资源的阶段,我国作为发展加速度最快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水平必须继续稳步提升。现阶段,我国仍需大量劳动力进行工业生产来扩大经济建设,因此劳动力质量与资源大大限制我国发展的深度与广度。计划生育实施数几十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劳动力资源不足必将拖慢工业生产,再加上我国劳动力素质参差不齐,质量不占优势,必将大大拖慢社会基础设施为对接发展新时期的加速转型,必将需要配套社会基本制度改革创新。因此在我国现阶段实施延迟退休政策刻不容缓,是发展之需要,改革之必要。

退休制度与养老保障制度的相互关系分析

我国退休政策与养老保障制度的影响因素分析。退休政策与养老保障制度自始至终存在因果性,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根本保障。退休政策的改革创新与养老保障制度的扩大完善在根本上具有一致性,以相互割裂的视角单独来看任意一方都会出现制度上的漏洞而影响人民大众的利益。②从现阶段的社会反馈来看,退休政策与养老保障政策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生活条件的天翻地覆,食品卫生、医疗、工作环境、工作量的大幅改善,与新中国成立国初期和20世纪60年代的平均存货年龄相比,现代人平均寿命达到70岁以上,提前退休必然增大养老保障的压力。

二是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与从业人员行业素质的提升,其工作年限本就应随技术、素质、效率的提高而增加,以对中老年丰富资源的充分利用。

三是提前退休政策对民众敬业感的消极影响和提前退休政策的漏洞,使退休政策与养老保障之间出现断层,两者间过渡需要的时间和资金缺口太大而难以填补。随着社会环境变迁,大多数从业人员对安稳生活的向往需求变大,提前退休不论是在老年人安置方面,还是在关乎福利保障的资金方面,使得本不应出现的准退休空档期对养老保障制度造成了很大冲击。

退休政策与养老保障制度相互作用存在的问题分析。退休政策和养老保障制度不可前后割裂,需要深入分析其内在相互作用机制,寻找可使两者优势、缺陷有机互补的改革措施。当前我国的延迟退休政策在与养老保障制度结合的过程中,出现了以下问题:③其一,养老保障制度体制老旧,运营效率低下,虽可支撑新退休政策下的社会福利基础体系,但无法完美对接退休政策的需求点,导致在社会运作中滋生众多不可协调的矛盾,如现今养老保障制度退休群体的束缚程度加深,限制了退休群体的再发展空间。其二,养老保障制度形式单一,覆盖范围狭小,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如其现有福利种类匮乏,仅依靠并不完善的养老金制度、养老院制度作为老年福利主力,不能完全保障逐渐高龄化的退休群体的生活质量,缺口较大。其三,养老保障制度的根本问题在于创新力不足,缺乏创新意识指导下的革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至今,养老保障制度从未从根本上进行大的模式转换,仍然依照旧退休政策所在历史阶段的形式维持日常运转,理论与现实出现错位,如不尽快实现转型,将会引发一系列民众对于民生问题的拷问。

退休政策与养老保障制度之间不和谐的原因分析。现行退休政策更换为延迟退休以后,与养老保障制度间的磨合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相互作用不顺畅,如制度体制老旧、形式片面单一化、缺乏创新意识等问题显现。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在我国早期高速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力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物质生产需求的J型增长所依靠的劳动力规模大大超过中国社会所承载的劳动力资源,再加上长期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我国的年龄结构早已出现老龄化趋势,因此当以延迟退休应对这一状况时,长期未经改革创新的养老保障制度在应对这一改变时便力不从心。

延迟退休政策对养老保险金产生的影响

养老保险金的影响因素分析。第一,养老金缴费率。延迟退休政策的实行会使从业人民的工作年限增加,在岗时间将比以往增加5~10年,在这增加的工作年限中养老金缴费率会受一定的影响,④具体表现在市政等单位公务员、企业员工在前阶段的缴费率为平均工资的20%上下浮动,少部分在平均工资的8%左右。现阶段可能会因延迟退休而微调养老金缴费率,但多缴者多得、多得者多利,使养老保险金增益。

第二,缴费年龄。受延迟退休政策的影响扩大化,政府部门会对缴费年龄适当上下调动。具体表现在维持开缴年龄不变或稍微延后,停缴年龄按比按需延后,缴费年限数基本不变或稍增的总体态势。现阶段各单位、各行业对缴费年龄的标准并不唯一,缺乏统一的权威标准,从而在后期养老金发放问题上混乱不堪,发放金额、年数都存在变数,是未来需要规范化的一个重要参量。

第三,养老金替代率。养老金替代率是缴纳养老金的广大从业人员关注的焦点,也是政府部门应该着重分析历史数据来维持其基本稳定的一个参量。一般来说,养老金替代率是指退休后的养老金发放额与之前收缴金额的在同等置换力标准下的比值,其特点是具有未来不可预知性、易变动性,只能定性预测而无法具体量化,替代率数值影响着公众对养老保险金的正确认识和依赖程度,决定着养老保障制度是否会被民众拥护。

养老保险金的影响因素与退休年龄的关系。养老保险金是我国社会福利制度中养老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养老保险制度的组织资金和老年退休群体的重要经济来源,其影响因素与中老年工作群体的退休年龄密切相关。

第一,养老金缴费率是出现高低波动最为频繁的养老金影响因素,其值受劳动力素质高低、劳动力资源丰富程度、社会福利设施建设进度等因素的调控,受退休年龄制约。因身体因素影响,退休年龄延后,使老年群体的退休后生活与工作生活脱节,易造成他们与社会间的隔绝,以及心理上“对社会无用”念头的产生,对老年退休群体的心理健康有害。

第二,退休年龄决定缴费年龄。从现阶段推测,越来越大的退休年龄使得退休群体的生活充满未知数,疾病缠身、劳动能力脆弱、儿女无暇照顾等问题丛生,因此从准缴养老金开始至退休年龄,全面收缴养老金是退休群体生活质量的坚实保障,一定程度上会减少退休群体的生活动荡。

第三,养老金替代率相关于社会发达程度和发展速度,在同等置换力的标准上,养老金额是否在未来具有收缴时同等质量,是不确定量。而退休年龄越大,这种不确定因素影响越大,有时可能会出现养老金贬值等金融因素冲击。

延迟退休年龄对养老金资金平衡带来的影响。长期对社会福利保障的关注缺失,尤其是对养老保障制度的忽视,已致使养老保障制度丧失与延迟退休政策有机融合的黄金改革期。一方面,养老保障金起步阶段的退休年龄普遍偏低,退休群体在退休后基本依赖养老保障制度的资金维持,使其资金的周转再生能力不高;另一方面,政府对养老金资金的金融投入历年处在标准线以下,长期积累的资金断层无法在短期的饱和应急投入中恢复,运营资金短缺,养老金难以周转。⑤在现阶段实行延迟退休政策,提高退休年龄,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社会福利制度的压力,具体表现在准退休群体的回拢是对社会资源的再分配、再利用,减少了培养同等素质人才的教育资金投入占比。收缴年份增加,增大了养老保险金最大容纳量和储存量。保险金支出周期变长,资金流出放缓,使等量资金下的退休群体支撑量增大。因此延长退休年龄对养老金资金的收入量、净投入量、净产出量都有着积极作用,可使养老金资金长期处在可流动资金和固定资金的平衡中,有益于养老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路径分析

建立延迟退休后相对应的养老金增减机制。在养老保障制度实行初期,中国正处于全面的经济建设,大力发展工业化,社会福利制度处于革新停滞的状态,随国家经济实力和工业基础的提升,大量的制度漏洞与不完善不断出现,但由于退休年龄不高,其问题并未凸显。到如今人力资源匮乏、劳动力减少的人口老龄化社会,延迟退休政策具有立竿见影的成效,但与之而来的是需要对接养老保障制度,深化养老保障制度改革,从资源深度、品类广度、服务面宽度上创新。首当其冲的是建立相应的养老金弹性增减机制,延迟退休压榨了准退休群体的后期生活空间,因年龄增大使其减少了很多退休后实现自身价值和行业方向更换的机会,相当于剥夺了他们的第二次经济创造能力。因此,全面大力实施延迟退休后,政府应立刻着手于对养老金增减幅度的调整,广泛深入社会进行养老金发放调查。根据当前社会发达程度,确定养老金增减的阈值,以弹性机制的模式应对延迟退休对老年群体的冲击,以退休群体生活状态作为信息源对养老金增减进行反馈调节。

建立完善的养老金给付机制。养老保障制度中的养老金给付机制是养老保险金发放流通机制中的重要一环,除对养老保险金的合理分配、运营流通作指导外,还影响前期的养老保险金收缴问题,涉及收缴年限、收缴面、收缴频率等细节处理。但养老金给付机制在现阶段存在一系列问题,比如和养老保险金数量层面不配套,给付管理混乱无序,存在利益缺口。⑥因此对我国现行养老保障制度进行改革,首先要建立完善的养老金给付机制。一要建立三位一体的监督体系,从养老金的流入开始追踪直到发放,不留利益空洞。二要调查往年数据,建立合理的养老金给付增长模型,指导给付力度的波动,合理配置资金满足需求。三要点对点给付,建立高效快捷简便的给付方式,推动给付机制的改革创新力。

建立相应的税收政策激励退休制度与养老保障顺利进行。税收是政府组织财政收入的主要手段,同时也是养老保障制度资金的主要来源,因此配套完善的税收政策才能维持延迟退休政策与当下社会制度长久融洽的稳定性,才能保障养老保障、社会福利基础设施顺利开展建设。第一,税收政策的建立要从合理性、可行性出发。在税收制度上,切不可只为财政收入的短期大量注入而一叶障目,忽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在人民大众劳动素质普遍提高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税收,可对税收模式产生良性刺激。第二,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税收政策,对不同经济消费水平、不同劳动生产力的从业劳动者实行分级税收政策,扩大新型税收政策的包容性,以扩大延迟退休和养老保障的资源、资金流入,解决当前退休政策与养老保障在经济上的断层问题。第三,税收政策的制度方面应从制订开始便对接养老保障的相应制度特点,建立一套“税收—延退—养老”三位一体的联动资金模式,从政策上消除三者经济上的对立性、矛盾性。

着重推进政府机关与事业单位养老保障制度的改革。政府机关与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在整个社会体系中占据不可或缺的主体地位,其养老保障权益受社会制度变革风潮的影响最大。公务员是政府机关和部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主体,一方面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的大跨步提高,工作劳动效率提升,使这群劳动主体的劳动产出量直线提升,为社会建设注入新鲜持久的动力源。另一方面,国家政府为这批优秀劳动主体投入了大量资源,从他们从业至退休的教育资源消耗、工作配套资源设置等,都使他们自身变成综合资源的集合体。如今延迟退休是对这批宝贵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再回收,因此对政府机关与事业单位养老保障制度的推进改革,可有效发掘这一潜在国家资源的内在潜力,减轻国家对优秀创造力的培养投入,平衡国家的资源产出与经济投入。

【注释】

①王庆林:“延迟退休年龄的合理性及其实施路径探究”,《哈尔滨学院学报》,2015年第8期,第47~50页。

②申曙光,孟醒:“财富激励与延迟退休行为—基于A市微观实际数据的研究”,《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第176~188页。

③殷俊,陈天红:“美国延迟退休激励机制分析—兼论对中国延迟退休年龄改革的启示”,《经济与管理》,2014年第4期,第28~33页。

④杨俊:“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财务影响因素研究—以全国统筹背景下的社会统筹制度为对象”,《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第12~18页。

⑤严伟:“养老保障开支应纳入国家财政预算”,《中国经济周刊》,2015年第14期,第20~21页。

⑥邓大松,仙蜜花:“延长退休年龄对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收支平衡的影响研究“,《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年第5期,第48~61页。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延迟  延迟词条  养老  养老词条  退休  退休词条  思路  思路词条  保障  保障词条  
智库

 人情往来与新“差序格局”

——基于河北顺平县东委村的考察一、问题的提出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差序格局”这一概念,从“纵向的刚性的等级化的‘序’”和“横向的弹性的以自我...(展开)

智库

 从战略全局研判中国经济新常态

中国经济增长新阶段促成经济新常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常态”,其最基本的特征是经济增长速度的转换,这标志着我国经济正在发生阶段性变化,体现了经济中长期潜在增长率...(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