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一带一路”建设中推进文化认同的策略

“一带一路”建设的主体功能是经济上的互相促进、互相融合,这个战略能否顺利推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认同,特别是沿线国家民众对中国文化认同,而不完全取决于经济利益关系的一致性,不能简单认为经济合作就能完成这一战略。推进中华文化被“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各民族认同,既需要物质文明的支撑,也需要制度文明的支持;既需要企业的积极作为,也需要媒体的巧妙宣传;既需要经济界的强力整合,也需要政府的柔性浸润;既要传播积极文化,也要正确对待消极文化

推进文化认同,制度文明的支持与物质文明的支持同等重要,不能仅仅依靠经济上的融合与促进。经济融合与促进是文化认同的根本基础,但不是全部。文化认同的基础是物质文明的先进性,特别是技术的先进性。而制度的先进性总是先于技术的先进性,有先进的制度才能保证技术的先进。在中国历史上,中原地区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中,文化是互相吸收和融合的,而中原文化的输出多于吸收,主要是因为中原文化建立于更高程度的物质文明特别是农业、手工业和建筑业技术的基础上。中原文明能够得到外部世界的广泛认同,并不仅仅在于它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更在于它创造的制度文明。推动中华文化为其他民族认同,不仅仅要靠共同发展经济,当前我国正在进行全面深化改革,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经济制度体系,将来一定会成为推动中华文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文化认同的重要内容。

推进文化认同,企业与媒体需各尽其力。企业作为物质文明建设的载体,看起来好像与文化建设没有关系,但其恰恰是文化建设和推动文化认同的最重要环节。企业在对外投资和对外贸易以及其他形式的经济合作中,传递着一国社会的文化和企业本身的文化。在国外兴办的企业分支机构,一般会雇佣当地职工,企业文化代表着中国文化,对当地职工有着巨大的文化影响。这些境外兴办的企业,对当地经济发展固然十分重要,其对当地文化活动的参与和支持,也是自身能够立足当地发展的重要途径。这实际上就是在做文化传播和推进文化认同的工作。在信息社会,信息的传播范围和传播速度早已突破纸媒体时代的局限,微小的事件能够被迅速放大,对社会公众产生广泛影响。推动文化传播,我们的政府和企业需要媒体以恰当的方式和角度去关注、表达一些重要的事件,对一些做法进行提炼和升华,对当地民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中国文化形成好感,而后产生认同感。媒体对文化的宣传,不仅是要通过中国的媒体来做,还要借助所在国的媒体渠道,这样效果更好。

文化传播本身会给经济界带来长远利益,这种投入有着即时的和远期的回报。经济主体在文化传播方面,可以用比较直接的方式展示文化,传播文化,支持文化事业,这通常不会引起文化抵触。但也要注意宗教、民族等因素的影响。文化传播的另一个主体是政府,政府的一举一动备受世界媒体的关注,比较有利的方式是做间接的文化传播,特别是进行文化知识的传播。如文化教育,通过文化教育来传播文化,比较柔性,效果的显现也比较慢,但更深入,生命力比较强大,润物细无声。

文化认同还有一个认同什么样的文化的问题。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总是积极文化与消极文化共存的。让他人认同的,当然是积极的文化。对于自身文化中的消极部分,正确的对待方式不是回避或辩解,而是应当通过不断努力加以解决。在文化中,有些消极的东西是根深蒂固的,必须反复受到冲击才能改变。我们也要有淡定的态度,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交流的增加,这些消极的东西会得到改变。

总之,文化传播是实现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企业、媒体、政府应发挥各自的作用,以恰当的方式,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沿线各国对中国文化认同,这是顺利实现“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环节,这与经济合作同等重要,可谓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一体两面。

注:本文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面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2015MZD04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基于双重属性的文化产业安全问题研究”阶段性成果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一带  一带词条  认同  认同词条  一路  一路词条  推进  推进词条  策略  策略词条  
智库

 发展PPP不能急功近利

启动PPP项目近一年时间,中央和地方共推PPP项目达1860个,投资规模达3.4万亿元。相对于如此庞大的投资规模,一年多的实施情况却并不尽如人意。2015年8月...(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