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由全国经济哲学研究会、美国耶鲁大学哲学系联合主办、社会科学报社协办的“应对全球气候变迁——正义·规则·人类福祉”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财经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美国、南非、澳大利亚、荷兰等国著名专家学者、国际大法官四十余人济济一堂,就全球气候问题所关涉的公正、人权、政府责任、企业行为、公民自律、法律约束、国际条约及准则等问题展开了研讨。
气候变迁问题涉及国家发展路径
全球气候变迁表面上是绿色和生态问题,而背后实际上也是人文问题。我们遇到的一些生态灾难,以及一些城市病,既是生态问题、环境问题,某种程度上也是人文精神缺失和人性扭曲所造成的问题。通过全球气候变迁这个人类面临的课题来全面检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性质和现状,对于确立有关人、社会、自然三者统一的生态正义观,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追问生态正义是否可能,以及生态正义何以成为时代性问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全球气候变迁问题既涉及中国发展道路的选择,也涉及人类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和治理模式。中国在现代化的推进过程当中,真正要走上一条健康的发展道路,就需要文化建设的不断进步和人文精神的不断发扬。
去年年底,巴黎气候变化大会通过全球气候新协议。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为此还专门指出,中国为《巴黎协定》的制定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中国政府积极参与世界气候合作进程的态度和行动,是中国政府对发展道路长期探索的结晶,是中国现代化进程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早在1992年,中国就在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上做出了履行《21世纪议程》的承诺,之后又编制完成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新世纪以来,生态文明和生态正义的概念与话语已经多次写入中国政府的工作报告,生态文明建设已经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之中,绿色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两山论”生态文明思想
中国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代表了中国近年来在这个问题上取得的新的理论进展。习近平的生态文明和生态正义的理念,有着丰富的含义:
第一,他提出“两山论”,“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其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两山”,即“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这样的表述表达了中国向绿色经济转型的决心。一是,“两山论”是一种绿色的发展观,要改变过去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的观念,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而要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二是,“两山论”也是一种绿色的财富观,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相比金钱而言是更具基础性和本源性的财富。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带来金山银山,但金山银山却买不到绿水青山。三是,“两山论”是一种绿色的幸福观,生态的问题和人民的幸福是完全结合在一起的。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绝不能以牺牲后人的幸福为代价,换取当代人的所谓富足。
第二,“两山论”所包含的绿色的发展观、财富观和幸福观有着深厚的根底和依据,这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对人类的重要贡献之一。习近平依据天人合一论,提出了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思想。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基于天人共同体思想,习近平提出要把生态环境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第三,在“两山论”和“天人共同体”的基础之上,习近平提出了整体性的生态文明观,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改善生产力。这是我们对人类发展文明规律的深刻认识。
以上三个层面的思想和理论,实际上就是说,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追求的一切生产力,在本质上都应该是绿色的、生态的生产力。
我国对生态危机的应对
自上世纪末以来,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的工程。第一,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十二五”期间,中国一共完成造林4.5亿亩,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这项工程的规模大大超过前苏联斯大林改造大自然的计划、美国罗斯福的大草原林业工程以及北非五国的绿色坝工程,对中国的整个生态安全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二,在制度和法律上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法制,推出了一系列硬措施。在巴黎气候大会上,中国已经向国际社会宣布了低碳发展的系列目标,包括实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的目标。而且,中国已经把应对气候变化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通过法律、行政、技术、市场等手段全力推进。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在应对生态危机,实现绿色发展的方案和行动方面,已经并将继续积极承担应尽的责任,对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