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信息化能否助推农村教学点复兴(上)

□中西部农村中小学合理布局课题组10903份有效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农村教学点撤并后学生上学的平均距离为4.8公里,最远的为100公里

□课题组在中西部农村地区田野调查也发现,很多农村教学点体育课是“随处放羊”,音乐课是“唱歌走样”,美术课是“欣赏欣赏”

□利用信息化手段助推农村教学点复兴,首要的问题是能否有足够的经费来保证农村教学点数字学校运转以及农村教学点教师和学生正常教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义务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在城乡分割体制下的农村教育还面临诸多难题,农村教学点地位低、经费少、师资缺、质量差等问题更成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大瓶颈。

农村教学点数量急剧下降,且处于被漠视、被遗忘的角落,导致农村偏远地区学生上学距离过远,交通隐患增加,家庭经济负担加重。农村教学点问题成为我国义务教育健康稳定发展的“最后一公里”。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适应城乡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办好必要的教学点,方便学生就近入学。”同时指出,信息化对教育具有革命性的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

自2013年起,华中师范大学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承担了湖北省政府开展的“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试点工作,开展信息化促进农村教学点复兴的实践研究。

课题组认为:研究教育信息化与农村教学点的关系,探讨信息化在助推农村教学点复兴中的作用、问题及对策,对于利用信息化手段助推农村教学点复兴,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农村教学点为什么不能取消

农村教学点多数分布在大山深处、边陲海岛、戈壁草原,交通极为不便,地理环境恶劣,条件最艰苦,师资最薄弱。课题组曾经听到不少这样的问题: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取消农村教学点?国家不是已经花钱建了寄宿制学校吗?为什么不让农村孩子们都去寄宿制学校读书?

农村教学点是保证农村边远地区适龄儿童就近入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临近村落的地方设立必要的教学点,可以方便孩子上学,节省孩子上学成本,也消除了学生家长的顾虑,从而最大程度地保证了农村偏远地区适龄儿童受教育机会的均等。中西部农村中小学合理布局课题组10903份有效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农村教学点撤并后学生上学的平均距离为4.8公里,最远的为100公里。因此,农村教学点是有生命力的,在农村偏远地区将长期存在。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在县域,难点在农村。而农村教学点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作用明显:

其一,农村教学点是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据统计,2014年全国普通小学的数量为257410所,农村教学点的数量为66941个,占全部小学数量的26.0%。无论从绝对数量还是相对数量来看,农村教学点的数量均是较大的,它是义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在解决人口稀少、居住分散的农村偏远地区适龄儿童就近入学方面作用不可替代,且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长久存在。

其二,农村教学点是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最薄弱的环节。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偏远地区广泛存在着中心小学、完全小学和教学点等多种形式,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学校规模小等原因,农村教学点是县域义务教育发展中最小的“短板”,建好必要的农村教学点,有利于保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其三,农村教学点是保证教育质量的有效组织形式。教育质量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农村教学点虽然学生人数少、规模小,但和其他中小学一样,完全能够保证并提高教育质量。况且,农村教学点教师大都是本乡本土的人,他们对学生非常了解,对学生的关注度高,有利于师生之间沟通互动。此外,农村教学点规模小,便于使用小班教学、复式教学等方法,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不仅如此,农村教学点还是传承和发扬乡村文明的重要场所。一所农村学校,往往就是村民们的文化活动中心,是传播文化的载体,对村民的思想与文化素养的提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农村教学点是偏远贫困地区“文化”存在的一个重要标志。从某种程度上讲,农村教学点是当地村落文化传承最典型的标志,也是工作在外地的游子心中“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最难忘的记忆。不仅如此,农村教学点也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环节。总之,在广大村民心中,农村教学点是情感沟通和利益表达的重要场所,是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培养乡土人才的圣地,也是村民传播村落文化的阵地和重要的娱乐中心。

当前农村教学点境遇堪忧

当前,农村教学点“开不齐课,开不好课”的现象尤为普遍。我国中西部农村教学点部分学科严重短缺,英语、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师严重不足,相关课程难以开齐。课题组在中西部农村地区田野调查也发现,很多农村教学点体育课是“随处放羊”,音乐课是“唱歌走样”,美术课是“欣赏欣赏”,几乎没有专业教学规划和规范,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很难养成。

农村教学点师资问题也比较突出。农村教学点师资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师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工作量大及培训机会少等方面。就教师数量而言,根据2001年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农村小学按照23:1的生师比标准配置教职工,但这并不符合农村学校实际。相对而言,班师比是一个更有效度的指标。根据课题组对中西部60余个县(区)的调查,农村教学点平均每班有1.3名教师,有44.4%的教学点班师比为1:1,而非教学点平均每班有2.3名教师。农村教学点教师普遍是多科教学和全科教学,师资短缺问题严重影响了其教育质量。

就师资结构来说,农村教学点师资结构不合理。整体来看,农村教学点代课教师的比例远高于非教学点。课题组做的2014年“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现状”调研数据发现,农村教学点公办教师比例为75.4%,代课教师比例为23.0%。在其他公办学校,公办教师比例为88.3%,代课教师比例为7.7%,特岗(支教)教师比例为2.0%,而教学点没有特岗教师。由于农村教学点教师数量偏少,且通常是超过50岁或接近退休年龄的教师,大多数教师要包班上课,甚至出现一师一校的现象,他们从早忙到晚,有些农村教学点教师还要负责寄宿学生的食宿问题,甚至代理学生家长等,繁重的脑力和体力劳动让他们身心疲惫。还有,由于这些农村教学点的教师大都处于被中心学校“遗忘”的角落,很少有外出培训的机会,其教学技能水平多年停滞不前。

农村教学点留守儿童的德行、安全、学习和健康问题也很突出。课题组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中西部偏远地区农村教学点学生中留守儿童比例超过70%,有些农村教学点已经接近100%。这些留守儿童大都以隔代监护为主,其监护人监护不力,导致留守儿童功课辅导上出现困难,上学迟到现象普遍,学习成绩大都低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其家庭德育环节断裂,隔代监护的老人“重养不重教”的监管方式,导致部分留守儿童德行失范。

当前信息化助推农村教学点复兴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为了有效解决农村教学点“开不齐课,开不好课”、师资问题突出以及留守儿童的德行、学业、安全和心理健康等问题,从2013年到现在3年多的时间里,课题组开展的“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试点工作,深入调查了湖北省咸宁市、襄阳市、孝感市、仙桃市、监利县、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农村中小学及教学点的现状,先后建立了湖北省咸安区、崇阳县、来凤县、恩施市等县(市)10余个实验区,主要通过建立农村教学点数字学校来保证“开齐课、开好课”,通过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来提升农村教学点师资水平,通过“家校通”“亲子桥”来加强留守儿童家长的沟通,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也面临不少问题:

(一)农村信息化教学投入问题

根据课题组在湖北省咸安区和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实验区的经验,建设一个农村教学点数字学校,其基础设施投入需要20万元左右,全国目前有近7万个农村教学点,基础设施总投入需要140亿元。此外,平时的设备维修和网络费用需要花费2万余元,这对于学生少、经费不足的教学点来说也是一笔不少的钱。

由于农村教学点教师年龄偏大,学历低,其信息素养显然难以适应农村教学点数字学校的需要——尽管在农村教学点数字学校教学中他们仅仅负责辅助教学,但必要的信息技术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是必须的。因此,农村教学点教师以及中心学校主讲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也需要一笔不菲的费用。可见,要保证农村教学点数字学校正常运转,其信息化投入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相当棘手的难题。

就中西部广大农村贫困地区而言,尽管有不少教师可以利用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移动设备上网,但还是有不少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学点的教师和学生难以购置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等先进的移动设备,让贫困的农村教师和教学点学生同城镇学校教师和学生一样便利地使用先进的移动设备进行教学,同样需要不少的信息化投入。

所以,利用信息化手段助推农村教学点复兴,首要的问题是能否有足够的经费来保证农村教学点数字学校运转以及农村教学点教师和学生正常教学。

(二)农村教学点信息化教学问题

首先,主讲教师难以有效地兼顾中心学校和下辖两到三个农村教学点教学的问题。由于主讲教师本身就是中心学校的教师,教学的主讲课堂也在中心学校,下辖农村教学点都是辅助课堂,这样会导致主讲教师不自觉地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中心学校学生身上,农村教学点学生可能会长期处于被遗忘的“角落”。还有,由于农村教学点学生和主讲教师接触少,回答问题不积极,也会直接影响中心课堂的教学效果。

其次,农村教学点学生难以保持高度注意力的问题。由于农村教学点数字学校一般下辖二到三个农村教学点,主讲教师在中心学校授课,农村教学点学生主要进行视频学习。由于农村教学点学生年龄小,精力容易分散,且不在中心学校主课堂听讲,思想上更容易开小差。况且,由于信息网络的迅速普及,学生获取信息的持续增加,各种诱惑越来越多,对事情的专注程度越来越低,深入思考的机会也越来越少,动手操作的机会也在持续减少,学习能力并没有得到增强。

(三)农村教学点学生信息技术能力不足或信息滥用问题

课题组发现,在我国中西部地区一些农村教学点,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出现了两极分化的局面:一方面,不少农村教学点学生因为家庭贫穷,居住环境闭塞,根本没有经济能力去购买智能手机、iPad等先进的移动设备,也没有任何条件去接触移动互联网等,他们的信息技术能力严重不足,难以利用家校通、智能手机等先进移动设备进行学习和交流;另一方面,部分农村教学点学生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去购买移动手机等先进移动设备,加上外出打工的父母管教少,部分农村教学点学生接触移动互联网的机会多,网络的一些负面影响也在青少年群体中逐渐显现出来:过度迷恋网络游戏、沉迷于网络聊天和视频对话、浏览色情网站……由于信息技术滥用和泛滥导致部分农村教学点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进而直接影响他们的全面发展。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信息化能否助推农村教学点复兴  教学点  教学点词条  助推  助推词条  复兴  复兴词条  信息化  信息化词条  能否  能否词条  
智库

 协调发展:“十三五”规划的灵魂

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指导“十三五”规划编制和“十三五”发展的思想灵魂。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