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学家米凯研究证明,教育水平每提高10%,就会让6%~7%的农民迁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国家要求“推进城镇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这既是我国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战略举措,也是促进我国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加强城镇义务教育公共服务供给的新要求。
教育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的基础
现代化是一个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多层面、全方位转变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讲,现代化是由工业革命引发和带来的,现代化的过程是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美国城市经济学家、哈佛大学教授爱德华·格莱泽认为:“城市的核心是人,而不是钢筋水泥。基础设施只有在为市民服务时才是有价值的。但是,城市的建设者很多时候将表面的光辉摆在人的需求之上。”城镇化的本质是人的教育现代化、人的生产方式现代化和人的生活方式现代化的统一。
首先,城镇化是人的教育的现代化。从人口的空间布局看,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是农民向市民的转变。农民向市民的转变过程,是人的素质的现代化过程。而人的素质的现代化离不开接受现代化的教育。人的教育的现代化是城镇化的基础和支撑。其次,城镇化是人的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城镇化,不仅意味着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更意味着人们的就业和生产从农业领域向工业和服务业的转移。人的生产方式的现代化,是城镇化的本质特征,更是人的现代化的本质体现。而支撑人的生产方式现代化的基础则是现代职业教育的普及。再次,城镇化是人的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城镇化必然意味着人的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而人的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与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所造就的国民素质息息相关。
充分认识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新要求
2011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50%,不仅标志着我国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历史性变化,也意味着我国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空间布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历史性变化。我国教育资源配置短缺的主要矛盾已由农村转向城镇,城乡教育资源配置面临的主要矛盾其性质已发生重大转变,农村教育已由数量不足转向质量不高,需要着力解决农村教育资源和城镇教育资源配置的质量差距问题,也就是“乡村弱”的问题;城镇教育资源配置的主要矛盾,则需要着力解决伴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学校教育资源供给跟不上带来的教育资源不足甚至严重短缺问题,也就是“城镇挤”的问题。
在快速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我国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战略选择必须做出重大调整。国家出台加快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意见,正是对我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义务教育公共服务供给新要求做出的科学判断。
城镇化进程中坚持优先发展义务教育
国家要求“在城镇化进程中坚持优先发展义务教育,做到公共资源配置上对义务教育统筹规划、优先发展和重点保障”,做到“义务教育与城镇化发展基本协调”。
在这里,关键是:适应我国教育人口向城镇快速转移的新趋势,必须建立城镇义务教育资源配置长效机制,即居民区与城镇学校同步配套建设机制。一要抓好“规划关”,留足教育用地。适应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口流动趋势,以及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后的人口增长趋势,必须科学预测和超前规划城镇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布局,确保城镇义务教育学校学位供给与学龄人口增长相适应,做到学校布局规划与城镇规划、城镇土地利用规划“三规合一”。二是抓好“建设关”,确保“交钥匙”。要做到“同步建设城镇学校”,必须“依法落实城镇新建住区配套标准化学校建设”制度,必须明确教育设施建设的责任主体,即政府和开发商的责任。政府要确保划拨教育用地,开发商要确保按照规划建设学校,实施“交钥匙”工程。否则,城乡住房建设部门不应向开发商核发住房销售许可证。三是抓好“监督关”,确保配套建设政策落地。城镇居民区学校配套建设政策,是保障城镇教育资源配置的治本之策,也是城镇教育设施建设的长效机制,落实好这一长效机制,政府相关部门必须加强监管,已完工的居民小区未落实配套学校建设的必须补建,否则,应停止开发商的建设许可。
全面解决城镇中小学大班额问题
当前,我国城镇中小学教育资源配置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就是大班额日益加剧的趋势。这既有城镇学校建设速度无法满足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就学需要,许多地方只好扩大现有学校班额来解决城镇新增学龄人口的就学问题,也有因过去实施重点学校制度导致城镇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而出现的部分学校大班额现象。
城镇中小学班额作为区域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既反映了一个地方教育资源供给的总体水平,又反映一个地方教育均衡发展的水平,更反映一个地方教育现代化的水平。解决好城镇中小学大班额问题,既是促进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需要,也是加快推进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各级政府必须从战略高度切实解决城镇中小学大班额问题。《意见》明确提出“实施消除大班额计划”,要求“省级人民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制订消除大班额专项规划,明确工作任务和时间表、路线图”。要“扩容”,就是要千方百计地扩大城镇教育资源供给,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城镇新增学龄人口对义务教育学位的迫切需求;要“消肿”,就是通过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扶持力度,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城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限期消除现有学校存在的大班额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