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谈到文化问题,提出新时期文化发展和文化繁荣的新思路新要求。习近平同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论述集时代性、民族性、实践性、理论性等于一体,具有鲜明特性。理解和认识这些特性,对于深刻认识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方位及内在逻辑,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三个自信”,推动当代中国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意义。
浓厚的历史传承性:鲜明的民族特色
关于文化自信,习近平同志是在强调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既体现出对中华文明的尊重和弘扬,彰显着中华民族的自尊自强,又高度符合当代中国社会和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文化自信源于独特的文化传统。中华文化绵延数千年,形成了具有中国独特标识的文化传统。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群儒论战,各派思想互相碰撞,构建了儒、道、法等思想体系,塑造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智慧、精神传统。这些民族智慧、精神传统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内涵得到不断的丰富与发展,展现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底蕴深厚,成为中华文化传统独特性的重要体现。同时在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符号”——汉字、绘画、建筑、饮食等。尤其是汉字的发明,每个汉字从产生到演变都承载着历史、人文乃至更多的信息,它是民族文化的结晶,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经世代流传,已融入人们的生活,渗透于人们的行为之中,同时成为中华民族奋发前行的内生力量。独特的文化传统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体系,熔铸着中华民族气魄,构成文化自信深厚的文化根基。
文化自信基于特定的价值体系。任何民族的价值体系都有其民族历史传统的烙印,独特的历史传统、历史进程、历史命运,形成了刻有中国“符号”的价值体系、价值传统。比如中华民族强调“立君为民”、“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强调“积善成德”、“德不孤必有邻”的道德思想;强调“推己及人”、“厚德载物”的人文思想;强调“先义后利”、“舍利取义”的义利观等。这些思想体现着中华民族讲求入世、关注现实的特质。中华文化立足现实世界与人生思考,探讨宇宙、社会、人生的规律,区别于其他宗教神学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这些独特的价值体系都有传统文化的渊源和基因,塑造着中国人独特的精神世界,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奠定了价值基础。
突出的现实针对性:指导现代化建设
文化自信的提出,时至今日有其“自生”、“自发”的内在逻辑。习近平同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论述,蕴含着他对当代中国文化最深层的民族自觉意识,同时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内在要求,一方面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产物,另一方面本身也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尤其是文化建设起着重要指导作用,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重视挖掘和汲取我国古代社会治理经验。历史经验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一定社会的治理经验寓于其社会文化之中。今天增强文化自信需要科学地从古代汲取治理经验与教训,以史为鉴。中华民族历经世世代代,既有盛世繁荣之景象,又有动荡分裂之现实。这都涉及不同时期国家治理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治国理政经验和教训。不管是关于国家治理的成功经验还是深刻教训,都是中华民族发展历史进程中的财富,都给当下后世的国家治理提供了借鉴参考。纵观历史,我国古代各思想流派对于国家治理方式有着深刻的探讨。如儒家崇尚“德治”、“仁政”,秦朝时期推行法治,道家提倡“德刑并用,德主刑辅”,墨家倡导“兼爱”、“非攻”等。尽管这些治理国家的方式不可避免地存在各自的缺陷,但它们却都是对当时有较大影响力和发挥显著效力的,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稳定,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同时,这些治理社会的方式现今早已转化为历史经验,对当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提供了积极启示。中国共产党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当前的众多国家战略都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根基,是对其中的历史治理经验进行的反思与借鉴。“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也体现了对历史治理经验的传承与发展。“以史为镜,以古鉴今”,继承和反思我国的社会治理经验、密切关注我国当前的社会现实,才能更好地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助力,从而加快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进程。
重构当代国人的精神家园。习近平同志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要有中国精神”,而发扬中国精神,现阶段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价值“最大公约数”。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且内含着当代中国的价值观自信,价值观自信自然要求对承载其自身的文化形态抱有信心。文化自信内在要求价值观自信。价值观是蕴含在民族和国家中最深层次的规范力量,对民族和国家的兴旺发达具有重大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容纳传统精华的价值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行为准则引导。而价值观的形成有其历史发展的根据,它总是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相承接,并且积极寻求两者之间的契合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所在。当前我国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的精华价值观——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精髓的继承与发展。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关键路径之一。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凝聚共同价值追求,引领社会思潮,保证了社会主义事业的正确前进方向。基于此,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根本特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具凝聚力和向心力。
切实的思想导向性:提升人民精神境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以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为出发点与落脚点,通过发挥精神产品育人、化人功能,挖掘核心价值观规范行为、提供准则功能与彰显道德模范时代榜样的先进性等,不断发挥精神思想的导向性作用,提升人民精神境界。习近平同志关于文化自信的论述在实践层面上的突出表现是引导人们思想符合主流价值观,提升人民的精神境界。
发挥精神产品育人、化人功能。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产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优秀的精神产品反映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把握时代发展的趋势,具有育人、化人的功能。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人民性,“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于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鉴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离开人民生活实践的文化犹如水中浮萍,立足人民实践才能夯实文化创作之根基。同时,人民的切身文化需要是文艺工作者创作的起点与归宿,文艺只有反映人民的情怀、满足人民的需要,才能流传万世而不衰。当前文化创作领域的新变化、新气象,使得优秀精神产品的创作成为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优秀精神产品作为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其育人、化人的功能将日益凸显。
挖掘核心价值观规范行为、提供准则的功能。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同志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民族、国家的精神追求,是规范行为、提供准则的标尺。在当今意识形态多元化、价值取向多样化的情形下,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对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提升民族和人民的精神境界至关重要。核心价值观日益成为人们的精神支柱、行动向导,在丰富人们的精神层面具有基础性作用。因此,提高人民的精神文化水平,必须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有益成分。
彰显道德模范时代榜样的先进性。道德模范以自身鲜活的实际行动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诠释着在当今如何实现个人及社会价值。它为社会全体成员树立道德榜样,是国家和民族思想道德建设的强大指引。习近平同志强调发挥时代楷模作用,在对全国道德模范表彰活动作出重要批示时指出:“表彰全国道德模范,对展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丰硕成果,彰显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力量,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需要道德模范的支撑,人民群众思想境界的提升需要道德模范的带动。道德模范以自己的行动向人们传递生活中的真善美,传播正能量,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习惯。同时,党中央高度重视在全社会范围内发挥道德模范的带动作用,以宣传学习为主要手段,更加注重活动的时效性,致力将真善美在广大人民之间传递。在良好的社会氛围中,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道德模范熏陶,以严格要求规范自己行为,使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准,从而提升人民的精神境界。
优越的文化吸引力:彰显世界影响力
习近平同志有关文化自信的论述不仅表现在中华文化因其自身所蕴含的时代价值、为解决当代世界面临的相关难题提供新思考新路径这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我国对待中华文化对外交流的过程中。
蕴藏解决当代世界难题的智慧。英国哲学家罗素曾经在《中国问题》一书中认为,“中国现在虽然政治无能,经济落后,但它的文化与我们不相上下,其中有些是世界所急需的”。尤其是在世界平面化的今天,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更加凸显。事实上包括儒学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能够为人类难题的解决提供一定的启示。比如关于“仁者爱人、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可以为独裁专制、称霸世界的行径提供反思的机会,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关于“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处世原则,可以为各民族和谐发展同时又各具民族特色提供依据,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关于天法道、道法自然遵循规律的法则,可以为因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导致自然环境的破坏提供方法,促使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关于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精神,可以为世界科技以及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动力,推动社会的创新与发展等等。
谋求中华文化发展的全球视角。中华文化具备优越的文化吸引力,不仅仅是由于其自身所拥有的独特魅力与文化内涵,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在新形势下谋求文化全球视角,不断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增添新力量、开辟新路径。这需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发展中华文化,着眼于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增强中华文化与社会现实的协调性。同时还应重视中华文化有效传播、发展的形式与手段。人民是文化的主体,也是文化成果的享用者。只有采用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并且充分保障人们文化参与的广泛性,才能使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创新成果获得人民的认可,更好地传播出去。在这种全新的观念指导下,我国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做了多方面的努力。我国积极推进对外文化交流,从多个层面开展对外文化活动,已然成为国际文化大舞台上的亮丽风景线。“欢乐春节”活动自2010年举办以来,深受国内外人民的喜爱。据统计,“2014年世界各国近1000位国家元首和各级政要出席活动,吸引7000多万海外各阶层民众和华人华侨的热情参与,辐射人群逾亿”。欢乐春节日益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靓丽品牌”,同时也成为国外人民了解中华文化、学习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与此同时,我国还注重以中国文化年、文化节为契机,推进与其他国家、民族文化的交流,为增强文化影响力提供良好契机。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我国举办各项世界级的比赛、展览等成为现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更是成为展示我国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社会风貌的重要平台。当今,对外交流的内容更加丰富。中国出版业走出国门,中国图书在世界众多国家出版畅销。中医、武术等中国国粹吸引了外国友人的眼球,在国外得到积极推广。“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不仅推动我国与周边国家经济贸易的往来,更为与沿边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提供了依托。与周边国家文化对话机会的增多,进一步扩大了中华文化的辐射范围。我国谋求文化发展的全球性战略目光,使得中华文化的辐射力不断扩大、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展示了中华文化的自信特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2]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 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N].人民日报,2014-10-14(01).
[3]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全文)[N].人民日报,2015-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