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意义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事关我国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划时代的战略意义。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们党确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是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冲刺阶段。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事关我国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划时代的战略意义。对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和把握。

教育现代化的本质是国民的现代化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意义根植于教育现代化的本质,这就是人的现代化,也即国民的现代化。在整个世界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现代化先行国家无不把人的现代化置于重要的战略地位,通过优先发展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人的现代化,为国家现代化奠定前提条件和战略基础。这是一条公认的现代化规律。基于此,美国学者英格尔斯强调:“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称之为现代化的国家。否则,高速稳定的经济发展和有效的管理,都不会得以实现。即使经济已经起飞,也不会持续长久。”

基于这样的战略认识,教育规划纲要强调把“育人为本”作为重要的工作方针,把“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和“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作为战略目标。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与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湖北教育科学研究院共同组成的联合评估组进行的教育规划纲要贯彻落实情况总体评估报告显示,我国教育事业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其中70.5%的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分别达到86.5%和37.5%的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均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义务教育普及率高于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与北京科技大学共同完成的《2015年人力资源强国评价报告》表明,中国在人力资源强国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和重要进展。2010年,中国人力资源竞争力排名第23位,2012年大幅上升到第14位,这是中国在人力资源竞争力中最好的排名,表明中国正在跨进世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但是,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与世界人力资源强国的前十名相比,我国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差距:一是中国人力资源开发存量不足,人均预期受教育年限仅为11.7年,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整体水平;二是我国教育整体参与水平与发达国家尚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学前教育和高等教育方面差距更为明显。开发能力不足是制约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主要瓶颈,集中表现在教育投入上;三是我国教育的整体质量与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尤其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发展不平衡还很突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性表现还很明显。这些差距必须加快缩小和消除,而要实现这些目标任务的唯一科学有效的战略路径就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人力资源、知识资源和智力资源基础。

教育现代化对国家现代化起先导作用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意义根植于教育现代化与国家现代化的规律性关系之中。国家现代化涉及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技现代化(过去我们经常提的“四个现代化”),或者涉及我们今天讲的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和政治现代化等。

教育现代化与国家现代化的关系集中表现在教育现代化与经济现代化的关系上,其中蕴含着一条规律,就是作为现代化的追赶型国家与先行的现代化国家相比,在追赶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相当于先行国20%水平的时候,追赶国人均受教育年限已经达到先行国的40%以上水平;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0%水平阶段时,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先行国约70%的水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0%水平阶段时,人均受教育年限已经接近先行国的水平。

这就是说,教育的先行水平要比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水平高出20%至30%,这样才能使教育创造充分的支撑条件,实现经济等方面的追赶目标。总之,教育发展优先于经济社会发展,教育现代化优先于经济社会现代化

就经济发展水平而言,我国经济总量上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上,我国还是相当落后的。201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7.67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合8016美元,距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7万美元的水平仍有很大差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一方面规定了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人均收入的目标,这就是比2010年翻一番;另一方面也规定了教育和人的发展的目标,这就是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这样的发展目标体现了对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定位。这就要求“人的现代化总要比社会现代化超前一步,起着先导作用……”

教育现代化有助于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意义根植于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国际竞争主要表现在科技、经济、军事、人才和综合国力竞争方面,而这些竞争集中到一点就是教育竞争。

过去教育竞争集中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方面,现在已经延伸到基础教育领域。我国留学出国人员低龄化现象日益显现,表明我国长期认为的基础教育优势已受到一定挑战。

另一个值得重视的趋势是,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中,慕课已经广泛深入地渗透于竞争中。有研究者作过分析,现在的慕课把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名师名课投入网络,自由听课学习。随着视听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师生的互动更加便利。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在充分听课学习基础上做作业,教师通过网络反馈评价。学生可以参加修课考试,积累学分,在学分积累达到标准要求时,可以申请学位,更多的人不出国门就能取得世界一流大学的学历和学位。由此有人追问,未来的大学会会不会越来越少了,多数大学会在这种竞争中消失吗,等等。

这些疑问一方面不无道理,另一方面可能有些夸张。但是,有一点共识是,教育竞争将日趋激烈,教育竞争决定着国家、民族的命运和未来,教育竞争的实质就是现代化水平的竞争。现代化水平高的国家必然掌握着未来教育发展的主动权、决定权,因而也掌握着未来人才发展和拥有的主动权、决定权。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纷纷出台各种教育发展战略规划,以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和竞争力。在各国教育发展战略规划中,集中一致的趋向是,面向未来,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提升教育的质量、水平和影响力,以高质量的教育赢得竞争。因此,教育现代化的竞争就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教育质量与水平的竞争。基于此,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是合乎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和规律的。

教育现代化有助于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意义根植于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提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进入“新常态”,包括三个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差别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经济新常态的本质特点表明,中国经济的发展要转向依靠科技创新进步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也就是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为“教育红利”所代替。教育规划纲要贯彻落实情况总体评估报告表明,从2010年起,中国进入人口红利下降期,劳动年龄人口(16岁至64岁)占总人口的比例从74.5%下降至2014年的73.4%,下降了1.1个百分点。而这一点则被教育发展所弥补,因为这一时期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8.75%提高至11.01%,提高了2.26个百分点;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从13.72%提高至16.35%,提高了2.63个百分点。这些教育发展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教育红利期”。

教育红利根源于高质量的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国际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把人口变为人力资源,再把人力资源变为人力资本,都必须经过教育的过程,高质量的教育产生高水平的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产生高水平的贡献率。研究发现,美国教育对其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40%左右。这表明,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非常大。随着知识经济、创新驱动经济的发展,教育在经济增长中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更加巨大。因此,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提升教育质量与水平,不仅是一项教育发展战略,更是一项经济发展战略。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意义  现代化  现代化词条  加快  加快词条  推进  推进词条  意义  意义词条  战略  战略词条  
智库

 如何保障政府的积极“有为”?

——兼评林毅夫有为政府的社会基础一、引言在林毅夫与张维迎、田国强等人之争中,张维迎、田国强之所以极力否定林毅夫倡导的有为政府和产业政策主张,重要理由就在于,根据...(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