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后协议时代伊朗与大中亚地区的关系探析

2015年10月18日,在完成一系列法律程序之后,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总统鲁哈尼宣布开始实施7月14日伊朗与美中俄英法德6国签署的关于伊核问题的“联合全面行动计划”,即所谓的伊核协议。本文拟在探讨伊核协议影响伊朗外交内在机理的基础上,探讨协议对伊朗与大中亚地区关系的影响。所谓大中亚地区,是指包括中亚五国、阿富汗和高加索等三大地理板块的区域。本文认为,伊核协议的签署及落实将为伊朗与大中亚关系提供新的动力,有利于“一带一路”建设,也有利于将新疆建设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

一、伊核问题与伊朗外交面临的外部政治经济压力

伊朗将2015年7月14日签署伊核全面协议枧为重大的外交胜利伊朗主流英文媒体《德黑兰时报》以《历史性协议》为题报道了协议新闻。如此强调其意义固然是伊朗伊斯兰政权论证其政权合法性的需要,但该协议对于伊朗国家发展战略的确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伊朗国内发展受到的外部政治经济压力也将随之得到极大缓解。所谓伊核问题,是指2003年伊朗有关核活动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国际社会与伊朗之间围绕伊朗核计划的性质所产生的国际争议。伊核问题虽因其潜在的核扩散风险而成为国际社会的关注焦点,但该问题反映的却主要是美伊矛盾。

伊核问题对伊朗造成的压力主要有二:一是政治外交压力,二是经济制裁。前者表现为美国联合西方国家并动员国际社会对伊朗实施政治外交孤立;后者则是指美国等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社会自伊核问题成为重大热点问题以来对伊朗实施的各项经济制裁。一般认为,经济制裁,特别是美国2012年对伊朗石油和金融领域的制裁,造成的经济压力是导致温和派领导人鲁哈尼2013年当选伊朗总统并最终导致伊朗放弃强硬立场走向谈判桌的关键因素。由于石油领域的制裁,伊朗的石油出口从2011年的每日200万桶下降到2012年的每日100万桶。而美国对伊朗金融体系的制裁尤其重创了伊朗经济。美国利用美元国际贸易主要支付货币的特殊地位,切断了伊朗对外贸易的结算渠道,使伊朗对外贸易一度陷入瘫痪。

经济制裁在技术层面使得伊朗对外经济活动陷人困局,但经济制裁之所以能够发挥作用仍然在于美国对包括其盟国在内的国家所施加的政治压力。尽管金融领域的制裁造成了资金往来的困难,使得伊朗对外经贸活动的效率大大下降,但进入2013年以后伊朗已经探索出诸多规避制裁的办法,如以货易货、贸易的本币结算、异地结算等。2013年以后,伊朗的石油出口开始反弹,原因是一些外交独立性较强的国家逐渐恢复了从伊朗的石油进口。诚然,伊核协议并不能根本性地扭转美伊之间的敌意。

2012年好莱坞影片《逃离德黑兰》获得了多项奥斯卡大奖,表明时间并没有抚平36年前那场人质危机给美国人心中留下的创伤;而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及其代表的以色列右翼势力及美国犹太人游说团体的反伊宣传则进一步助长了上述敌意。同样,伊朗也仍然对美国中情局1953年推翻其民选政权以及在两伊战争中支持伊拉克萨达姆政权的行为记忆犹新。而反美主义不仅是伊朗伊斯兰革命的题中之意,更是伊朗伊斯兰政权的标志性特征。伊核谈判的成功进行和协议的签署是国际和地区格局深刻变化的必然反映,也是鲁哈尼政府顺应潮流主动谋划的结果。鲁哈尼上任之初便明确表示要与国际社会进行“积极和建设性的互动”强调伊美敌意并非刻在石头上、在伊核问题上做出实质性让步等;通过签署协议,鲁哈尼政府有望达到制裁取消或至少制裁弱化的目标,但更为重要的则是极大地化解了2003年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国际社会在伊核问题上对伊朗施加的政治压力。

二、后协议时代伊朗与大中亚地区国家的关系

长期以来,伊朗一直被国际国内学术界视为中东国家,部分原因是其地理上与中东地区自成一体,部分原因是其宗教信仰与中东地区的密切联系;但另一方面,伊朗也是一个邻近大中亚并与大中亚地区有着密切政治、经济与文化联系的国家。伊核协议签署以后,伊朗对外关系将面临全新机遇,伊朗与大中亚地区的关系将获得新的动力。

(一)伊朗与大中亚地区国家的政治关系有望进一步发展

冷战结束以后,伊朗与大中亚国家的政治关系取得了积极进展。20世纪90年代初,中亚和高加索地区原苏联加盟共和国相继独立,伊朗率先予以承认并迅速反应,将其原领事馆升格为大使馆。伊朗与阿富汗的关系也出现了积极发展迹象。20012002年,阿富汗进入战后重建阶段,伊朗积极参与关于阿富汗问题的波恩进程,并为阿富汗过渡政府成立做出了重要贡献,双方关系步入正常轨道。尤其需要强调的是,自2005年成为上合组织观察员国以来,伊朗一直在总统层次上参加该组织的历届峰会。伊朗与大中亚地区的关系发展符合双方关系的历史逻辑。历史上,大中亚地区或曾经是古伊朗王朝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波斯帝国、萨珊王朝和沙法维王朝时期;或曾经与伊朗同处于某一帝国统治之下,如蒙古汗国、塞尔柱帝国、花剌子模帝国和帖木儿帝国。

不仅如此,伊朗与阿富汗和塔吉克斯坦等大中亚地区国家使用同样的语言(尽管在三个国家名称不一样,阿富汗称达里语、塔吉克斯坦称塔吉克语、伊朗称波斯语,但三者实则是一种语言)。伊核协议签署以及进入实施阶段以后,伊朗与大中亚地区的政治关系有望进一步提升。

首先,伊朗有望在上合组织框架内与部分大中亚地区的国家发展相互关系。伊朗一直积极参加上合组织各项活动,并将加入该组织作为既定的外交政策。然而,上合组织一直没有将伊朗的加入列入议事日程,形成了一热一冷的强烈反差,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则是伊核问题。伊朗学者贝赫扎德霍桑达姆认为,上合组织对伊朗这样一个“符合要求的行为体”采取了充满偏见的政策,而伊核问题对伊朗外交造成的制约则是伊朗尚未正式加入上合组织的重要原因之一。伊朗学者的观点或多或少反映了包括中亚国家在内的上合组织成员国在伊朗问题上的真实立场。

2015年,乌法峰会通过了正式启动印度和巴基斯坦加入上合组织的程序,极大地鼓舞了伊朗加入上合组织的信心,国际社会也纷纷猜测伊朗加入上合组织的时间表,其在中短期内正式加入上合组织的可能性也大大上升,其外交中的中亚属性将可能更加突出。伊朗是一个有着近8千万人口的地区大国,若成为上合组织的成员,无疑将增强该组织的代表性和国际影响力,至少会在打击恐怖主义、打击毒品走私、消除贫困、促进经济增长、防止外部干涉等方面有利于上合组织涉及区域的治理。

其次,伊朗在该地区的政治影响力有望上升。伊朗与塔吉克斯坦在文化、语言以及种族上有着亲缘关系,并一直对塔吉克斯坦保持重要的影响力。比如,20世纪90年代中期,塔吉克斯坦政府与国内伊斯兰运动爆发暴力冲突,伊朗积极从中斡旋,邀请双方在德黑兰谈判并达成停火协议。进入后协议时代,伊朗对外政治经济关系有望迅速恢复:对塔吉克斯坦的影响可能上升到更高水平,在阿富汗问题上的作用将进一步提升。伊朗为阿富汗重建做出了积极贡献,包括20012002年劝服北方联盟接受卡尔扎伊出任临时政府总统、接收大量阿富汗难民、配合打击毒品走私,进入后协议时代,伊朗在阿富汗问题上的作用将更加凸显。事实上,美国与伊朗谈判达成协议的重要原因之一则是美国在战略收缩背景下借助伊朗战略的体现。尽管达成协议并不意味着美伊关系的根本改变,但双方在阿富汗等问题上进行务实合作将成为一种必然。

(二)伊朗与大中亚地区经济一体化将加速发展

第一,由伊朗牵头的各种进展缓慢的机制建设有望获得新的动力。机制建设方面,20世纪9〇年代伊朗与土耳其和巴基斯坦共同倡议成立的经济合作组织(ECO)成员共10个,其他成员分别为中亚五国、阿塞拜疆和阿富汗;2007年,伊朗还提议成立由伊朗、俄罗斯、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组成的里海经济合作会议。然而正是伊核问题的存在,上述机制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或是进展缓慢,或是处于停滞状态。进入后协议时代,伊朗与大中亚地区经贸合作的外部政治压力大大下降,上述机制建设有望重新获得活力。

第二,伊朗与大中亚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有望取得积极进展。伊朗一直致力于加强其与北边邻国的互联互通建设。在伊朗以及周边国家的共同努力下,连接伊朗、土库曼斯坦以及哈萨克斯坦的铁路已于2014年12月4日建成通车,该铁路的通车有望使得三国之间的货物运输从每年3百万吨增加到每年1千万吨,2020年达到2千万吨,将成为伊朗与中亚国家之间的重要交通纽带。进入后协议时代,国际社会与伊朗发展经贸关系的政治压力下降,经济制裁将部分弱化、部分取消,伊朗有条件吸收更多外资进入其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包括陆海空港、公路、铁路、输电线路和油气管道等),必将促进伊朗与周边地区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伊朗的阿巴斯港和恰巴哈尔港是波斯湾地区的重要港口,伊朗意图为上述港口建设配套设施连接大中亚地区,并成为上述地区货物的出海口,特别是恰巴哈尔港有望成为阿富汗商品出口海外市场的重要通道。总而言之,伊核协议符合伊朗与大中亚国家加强政治经济合作的内在要求。

三、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有利于“一带一路”建设

伊朗与大中亚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既有历史渊源,更植根于现实需要,因为上述国家和地区与中国在经济上密切交往且已经成为一体,并存在较强的互补性。伊朗与大中亚地区政治经济关系加强符合“一带一路”建设的内在要求。一是,伊朗与大中亚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有利于中国促进能源安全,降低中国与该地区经贸合作的成本;二是,伊朗与大中亚的经济一体化将产生大量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有利于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产能输出;三是,伊朗与大中亚地区经济增长,有利于中国扩大在该地区产品市场和产能合作的空间。不仅如此,后协议时代,伊朗还有望作为重要的经济中心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作用。习主席2015年4月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强调,“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伊朗如果能够顺利推进其与周边地区经济融合和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很可能在可预见的未来成为重要的经济中心,其影响将辐射波斯湾西岸和大中亚地区

(二)有利于新疆“五大中心”建设

中国新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有着战略枢纽地位。近年来,为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新疆更是提出了三大通道、三大基地、五大中心和十大进出口产业集聚区建设的设想。现实中,新疆更是中国与大中亚地区经贸合作的主要承载者和最大受益者。仅以新疆在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之间经贸关系的地位为例:2014年,中国商务部核准投资哈萨克斯坦的公司总数为36家,其中新疆占13家(新疆国际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新疆英派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伊犁伊拜克优勒贸易有限公司、新疆友耐德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新疆窨兴信成商贸有限公司、新疆陆特福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新疆艾热克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等),占三分之一强。

随着伊朗与大中亚地区经济融合的深化以及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不仅有利于新疆与该地区国家经贸合作规模的扩大,也将使新疆作为大中亚和中国内陆省份之间的商贸物流中心的地位进一步凸显,符合新疆未来发展规划的要求。伊朗与大中亚的经济融合将极大地促进新疆作为金融中心的建设。2010年10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启动新疆跨境贸易与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新疆由此成为全国首个开展跨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的省区。

截至2015年8月,新疆已经办理跨境和投资人民币结算1760亿元;中哈霍尔果斯合作中心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试点政策实施后,已经吸引5家中国银行、1家货币兑换公司入驻,20多家境外机构在试点银行办理金融业务。后协议时代,由于外部政治压力大大下降,中国与伊朗之间实现贸易和投资的人民币结算将成为必然选项;在此基础上,将极大地促进入民币国际化进程,而新疆有望成为这一进程的最大受益者。

(三)中国的中亚政策也面临潜在挑战

诚然,伊朗加入上合组织,或者加强与该组织的关系,将增加该组织的代表性和国际影响力,也有利于该组织履行自己的使命;但另一方面,也可能对上合组织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一是伊朗在上合组织内的影响增强可能使该组织表现出更多地与西方对抗的特点,与该组织的自身定位不符。2001年6月15日发表的上海合作组织宣言明确规定“上海合作组织奉行不结盟、不针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及对外开放的原则”。上合组织不断发展的事实也证明上述原则符合该组织发展的需要。如果伊朗加入,该组织未来能否坚持这一方向,将是一大挑战。伊核问题进展是伊朗改善与西方的关系并积极融入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的体现。然而,尽管伊核协议签署以后,伊朗与欧洲国家的关系大大改善,但没有证据表明伊朗会放弃反美政策。换言之,伊朗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是一个反美国家,特别是在俄罗斯与美国因乌克兰和叙利亚危机关系恶化之后,俄美对抗的可能性大大上升。在此背景之下,俄伊很可能改变上合组织不针对第三方的战略取向。因此,上合组织内部未来可能会在战略取向方面面临内部分歧。

二是伊朗与大中亚国家的关系深化可能使得该组织的决策更加分散化。如前文所述,历史上,伊朗便是对该地区有着重要影响的大国,现实中,伊朗一直将中亚地区视为理所当然的后院,并与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有着特殊的文化和种族渊源。与大中亚地区关系的深化将大大激发伊朗的地缘战略抱负,而不会甘愿作为地缘政治的“配角”。伊朗战略上走向大中亚固然有利于大中亚地区战略地位的提升和经济上的繁荣,但也可能导致目前大中亚地区以上合组织为主要平台、以中俄以及某种意义上哈萨克斯坦为核心的决策机制的功能削弱,甚至有可能削弱中国和俄罗斯在该地区的影响力。

四、中国的政策思考

伊核协议所体现的美伊关系缓和前景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大势,符合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要求。中国一方面需要积极适应形势变化调整相关政策,另一方面也需要对伊核问题进展对大中亚地区的积极影响和潜在挑战进行评估。中伊双方髙层均在战略高度上重视与对方的关系。伊朗将不仅是“一带一路”的参与者,而且可能成为重要动力来源之一。2015年9月中旬,伊朗外长扎里夫访问中国,两国外长会晤时一致同意双方启动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磋商,可谓正当其时。

一是似可在中伊战略关系框架下就中伊双方相关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进行政策对接。中国与中亚地区的基础设施联通(油气管道、铁路、公路等)部分已经完成,部分正在建设中,部分处于设想规划阶段;伊朗中亚地区的基础设施联通,也处于类似状况。中伊加强沟通可以防止重复建设,更可以增加投资效率,扩大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

二是加速推动中伊以及大中亚地区贸易的人民币结算进程。实现中伊贸易的人民币结算符合中伊双方关于国际金融格局多元化的共同要求,除此以外,中国亟需推动石油等大宗贸易以人民币结算,以进一步确立人民币国际支付货币的地位。伊朗具有高度独立精神,既是美元单极格局的反对者,也因为制裁而成为实际最大受害者,具有强烈的推动国际金融格局多元化的意愿。不仅如此,伊朗和伊拉克的石油储量相加超过沙特的储量,伊拉克在外交上唯伊朗马首是瞻。根据英国石油公司提供的2015年数据,2014年伊朗石油探明储量约为217亿吨,占全球总量的9.3%;伊拉克的储量为202亿吨,占全球总量的8.8%;沙特为367亿吨,占总量的15.7%。在制裁弱化和产能恢复的情况下,伊朗将成为国际能源市场上的重要力量,有利于能源市场格局的多元化,也与中国在推动国际金融格局多元化方面有着共同的战略利益。在中伊贸易以及中国与其他中亚国家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基础上,中国似可推动人民币作为该地区多边结算的货币,这既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也有利于该地区贸易的便利化。

最后,对于伊朗与大中亚地区关系的深化可能为上合组织的发展带来的挑战,中国需要采取积极应对措施。一是加强研究,评估其潜在的消极影响;二是加强上合组织的制度建设,确保该组织作为现行国际体系的补充和组成部分的定位。

注释:略

注: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伊朗核问题的全面破局态势及中国的对策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中亚地区  中亚地区词条  伊朗  伊朗词条  探析  探析词条  协议  协议词条  关系  关系词条  
智库

 中国在叙利亚问题上错失良机

随着叙利亚危机日益恶化愈加复杂,中国国内曾普遍认为美国使用武力是在所难免的。中国国家通讯社新华社在8月底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总结道:“美国与其盟友……已箭在弦上,即...(展开)

智库

 刘跃进:从国土安全到国域安全

国家生存空间安全的老问题与新领域——从国土安全到国域安全一一个国家要生存和发展,需要一定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对于这个空间,汉语中过去常用“领土”一词来指称,有...(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