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准确把握明年经济政策的脉络,各界普遍将关注焦点集中在了10月末结束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以及11月即将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防范风险,应对挑战
在六中全会后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表示,今年的经济工作“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
应该说,这是个客观的评价。
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政治形势,尤其是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营商环境不断恶化、企业投资意愿下滑等多种不利因素之下,中央提出的“三去一降一补”任务取得了一些进展,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以及企业效益加速恶化的情况得到了某种程度的遏制,就业形势确保了基本稳定,没有出现明显的大规模失业。
一些经济数据亦有所改善,特别是9月PPI时隔数年首次转正,10月份官方及财新PMI指数都达到51.2,在临界点之上明显回升,制造业出现了回暖的迹象。
但我们仍必须承认,国内经济当前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是非常严峻的。随着持续多年的信用扩张和货币超发,国内负债规模已经十分惊人,尤其是企业部门的杠杆率已攀升至十分危险的地步。尽管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情况有所缓解,但整体来看,未来“去产能”、僵尸企业出清的工作仍然十分艰巨,已经取得的这点成绩也并不牢靠,随时可能出现反复。
而受大经济环境不断恶化、投资回报率低企以及国有企业市场挤出效应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国内实体经济也日益萎缩,社会资本以及国外资本的投资意愿低迷,前三季度民间投资增速已降至2.5%的历史最低点,很多外资也陆续撤离中国。过剩资本从股市到楼市、大宗商品四处乱窜,就是不进实体经济,资产泡沫大量存在,并加剧了金融风险程度。
面对这种情况,国内各类投资者纷纷通过不同途径将资金转移到境外寻求保值增值,再叠加美国加息周期的变化,导致人民币汇率近期出现恐慌性下跌。对此,中央在此次政治局会议上判断,“经济走势继续分化,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仍然较多”,提出要注重抑制资产泡沫和防范经济金融风险,要求货币政策更注重风险防范。
聚焦突破经济困局
在国内,舆论普遍认为中国经济不会出现硬着陆,不会陷入“长期停滞”,中国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迈入高收入经济体行列,主要理由是我们仍然存在很大的需求潜力和消费潜力,只是供给严重失衡,需要有足够时间完成经济结构转型。
多名中央经济智囊也判断本轮调整将呈L型走势,目前仍处于探底阶段,并认为即便一两年后实现了触底,也将在这个平台上运行至少5至10年。总之,中央判断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将是持久战,只能“用时间换空间”。
要想现实“用时间换空间”,要想再次释放我们的经济增长潜力,确保长期的可持续增长,一个最根本的前提是改革必须落实到位,必须真正实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让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及其他配套改革目标,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号上和概念上。出于各种现实顾虑,我们的经济政策仍然力图在“稳增长”和“促改革”之间取得平衡,试图将经济转型阵痛以及社会不安因素降到最低。必须要说,既然是变革,就免不了要付出代价,要牺牲掉一部分短期利益。若顾忌太多,那么战略层面的改革将降格为战术层面,体制改革会最终变成结构调整。
可以预期,在本月即将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势必会在切实推动市场化改革上发出更强有力的声音,给出更加明确、具体的改革发力方向和落实路径。
也惟有如此,才能真正安抚市场情绪,让企业家和市场资本保持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和良好预期。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