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信心是指消费者根据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形势,对就业、收入、物价、利率等问题综合判断后得出的一种看法和预期,消费者信心指数则是对消费者整体所体现出来的信心程度及其变动的一种测度。许多国家的研究表明消费者信心指数(CCI)对经济变量具有预测和引导功能。金融危机后研究我国CCI和经济变量的影响关系十分必要。本文论述了消费者信心现状,并且分析了影响消费者信心的因素,从而为政府部门政策制定提供信息参考和问题的解决思路。
消费者信心指数主要包括:宏观经济环境信心指数、消费信心指数、金融信心指数、文化信心指数。其中,宏观经济环境信心指数包括:物价信心指数、经济景气指数、就业信心指数;消费信心指数包括:家庭经济状况信心指数、家庭支出信心指数、投资耐用品信心指数、投资商品房信心指数、旅游信心指数;金融信心指数包括:金融产品投资信心指数;文化信心指数包括:旅游收入信心指数、文化发展信心指数。
信心指数测度的具体计算方法如下:总指数为所有分项指数的加权平均之和,分类总指数等于对应的分项指数的加权平均,各分项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分项指数=100+[(100×非常乐观比重)+(50×一般乐观比重)-(0×中性比重)-(50×一般悲观比重)-(100×非常悲观比重)
这一数值反映的是消费信心偏向乐观的人群和偏向悲观的人群的比例之差,当人群中两者的比例基本平衡时,分项指数接近于100;如果乐观人群比例较高,则分项指数大于100;反之则小于100。
研究消费信心指数的变异情况,涉及消费者和地区两个层面的分析。消费者个体特征和地区整体特征都会影响消费者的心理和态度:
(一)消费者个人特征对消费者信心现状的影响。(1)从不同城市消费信心差异比较来看,由于是针对北上广的家庭进行分析,居民的消费信心整体较高,而且各地区之间差异不大;(2)在岗职工平均工资高会有利于带动地区消费信心的攀升;(3)从人群特征来讲,年轻消费者的信心在全社会是最高的;(4)随着年龄增长,来自婚姻、家庭、工作等方面的压力会使中年以上的消费者消费态度转向谨慎,即使收入在不断增长,信心却不易提升;(5)具有失业、收入低、年龄大特征的消费者,消费信心表现方面往往最为悲观。
(二)地区整体特征对消费者信心现状的影响。(1)宏观信心环境中的物价上涨、金融投资动荡、就业困难都会导致消费者信心指数下降;(2)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支出、耐用品消费、商品房消费以及旅游消费决定于家庭收入,而家庭收入预期与宏观经济环境的形势密切相关,宏观经济环境下行,导致家庭收入预期减少,消费者消费欲望减少,进而影响消费者信心指数;(3)文化发展收入虽不如直接收入能直观地影响消费者信心指数,但文化发展是增强民众信心的有力武器,文化发展收入能侧面反映出消费者信心指数的变化。
从北京、上海、广州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的消费者信心指数可以看出,自2015年4月开始一直到2016年12月,消费者信心指数呈下降趋势,说明消费者的消费意愿下降,对预期通胀的担忧加剧,对当期经济形势和未来总体经济走向不看好或者出于模糊状态,消费者的消费信心不足,消费满意度下跌。从2016年12月开始到2017年4月,消费者信心指数出现反弹,并恢复至原有水平附近。(表1)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消费者信心指数的下跌,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消费需求不足以“消化”供给。在影响需求的三大动力中,消费需求属于最终需求,也是最核心的需求因素。看似红火的投资需求,最终都会以增加产品和服务供给的形式向市场呈现出来。因此,如果没有足够的消费需求最终消化这些供给,就会出现宏观经济供过于求的局面,整体经济形势随之步入萧条。可见,过分持续依靠投资增长拉动经济,很容易陷入类似于使用“精神药物”的依赖症,只有靠持续不断地扩大投资规模,才能够维持必需的经济增长速度。与此同时,本应受到重视的消费需求会被进一步弱化,甚至是边缘化。这就会直接危害经济增长的持续性,一旦高速运转的投资链条断裂,后果不堪设想。从这个意义上讲,消费者信心指数“遇冷”便与消费需求比密切相关。
(二)物价持续上涨,居民收入预期下降。当下,人们谈及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时,必然要用到的一个词汇就是“流动性过剩”。其含义就是社会资金供给严重过剩,换句话说就是“钱”太多了。然而,与表面上的“钱多”并存的却是居民越来越萎缩的消费意愿,消费者信心指数的持续走低就说明了这一问题。对于普通的居民日常生活而言,流动性过剩的切身感受并不明显,原因在于货币供给的变化只是直接与GDP总量相关,体现为经济总量的持续膨胀。但并不意味着居民收入的同步提高。数据显示,我国城镇职工工资总额与GDP的比率由1990年的15.9%下降到2005年的10.75%。工资收入在经济总量的比重下降,伴随着货币供给增长带来的通货膨胀问题,让实际收入变得更低。更为关键的是,一些居民的刚性开支,比如住房价格更是以惊人的速度飙升,同时多数居民唯一能够选择的理财途径——股票投资也在近期出现了下跌行情,这些都会直接抑制现实的消费开支增长,并且打击未来的消费欲望和信心,甚至形成恶性循环。
(三)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自2006年起,中国每年需要就业的大学生超过400万人,而大学生就业率一直徘徊在70%左右,现在更是到了60%的边界,这些数字表明,大学毕业生客观上已经成为中国城镇就业的主要目标群体,“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客观事实。正因为如此,消费者对未来就业的预测及与之相关的收入预测下滑。加之目前的通胀形势,致使消费者实际收入预期减少,消费者的消费意愿下降。
(四)房价上涨让消费者望而却步。房子是中国人的“根”,有了自己的房子心里才有着落,但近年来房价的不断攀升让很多消费者对房子是“望而却步”,想买房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近年来,城镇住房需求越来越多,住房用地批准手续却越来越难办,再加上城市医疗卫生和教育水平高于农村,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在城市买房,导致房价一路飙升。由于收入水平远远跟不上上涨的房价,这让很多消费者对未来的消费失去信心,消费意愿下降。
(五)个人财务状况不稳定。个人财务状况可能出现相对不稳定的状况也是中国消费者信心下降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就业形势严峻,收入预期的下降让消费者对未来个人财务收入的稳定性抱有怀疑态度。在经济不明朗的情况下,消费者的消费意愿会有所降低,大多数消费者会在满足日常必须开支后,将余钱用于储蓄,以应对未来的突发情况。因此,个人财务状况也影响着消费者的信心指数。
四、结论
为稳定并提高消费者对未来经济发展的信心,政府从稳定物价、抑制通胀、调控房价、就业、生活等角度切实提高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提升消费者对未来经济的预期。自2010年始,中国房地产政策已由此前的支持转向抑制投机,遏制房价过快上涨,政府先后采取了土地、金融、税收等多种调控手段;在解决就业问题方面,政府把就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制定了具体的政策并狠抓落实,如促进发展、扩大就业、调整结构、增加岗位、抓好培训、改进服务、帮扶特困、鼓励创业等。我们希望也相信:我国国民消费信心指数将不断得以提升,国家经济将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吴杭.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影响因素分析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14.
[2]张文彤,钟云飞.IBM SPSS数据分析与挖掘实战案例精粹[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3]谢龙汉,尚涛,蔡明京.SPSS统计分析与数据挖掘(第二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4]徐娟.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分析[J].中国市场,2011.36.
[5]吴文锋,胡戈游,吴冲锋.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的信号引导功能[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200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