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给人留下的最深刻印象、引发广泛热议者莫过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新论断、新提法。十九大的划时代意义在于,它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新时代要有新作为,必须深入理解新时代确立的历史与现实依据,深入理解新时代指导思想的丰富内涵和基本要求,深入理解迈向新时代的战略部署与政策导向。
新时代的依据:初心、愿景与国情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所在,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不断进取的内在动力。初心蕴涵使命,使命承载初心。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要求,回应人民期盼,在完成一个又一个历史使命过程中践履着自己的理想、价值和追求。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就是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唤起全党的初心,增强使命意识,继续砥砺前行,推动事业发展。正是出于这种考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写入了十九大的主题。
在中国,人民幸福与民族复兴紧密联系在一起,是一个问题的两种不同表达。自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夙愿,也是团结凝聚一切积极因素的“最大公约数”。为实现这个梦想,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经过坚苦卓绝的奋斗,实现了“站起来”的伟大飞跃;为实现这个梦想,中国共产党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过近40年努力,实现了“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有助于防止“小富即安”心态,克服贪图享受、消极懈怠心理,激励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强起来”目标而共同拼搏。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头连着最初的追求,一头连着未来的梦想,立足点则是当下中国的发展实际。从需求面看,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随着全面小康社会来临,人民群众的需要发生明显变化,可概括为“更高”“更多”。“更高”是指物质文化等基本需要的标准更高,不仅希望吃得饱而且希望吃得好,不仅希望买得到东西而且希望买到质优价廉的东西,不仅希望有住房而且希望住得好。“更多”是指人民的需要超出传统需要范围,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健康的需要日益强烈。更高、更多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表明人的发展的全面性进一步突显。从供给面看,则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不平衡反映的是不全面、不协调,不充分反映的是潜力、潜能尚未完全释放出来。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就是当前社会主要矛盾。从物质文化到美好生活、从社会生产到发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表述的变化预示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更加致力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新思想的结构:主题、论断与方略
党的十九大又一重大贡献是确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全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由于习近平同志在这个思想形成过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所以这个思想也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继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之后,我们党对十八大后理论创新成果的最新概括。这一表述既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又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既体现了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又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全党和党中央核心的独特贡献;既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丰富性、广泛性,又体现了思想本身的逻辑性、深刻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一个重大时代课题展开,即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涉及10大基本问题,即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涵盖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17个方面的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
十九大报告用“8个明确”回答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把“14个坚持”确定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无论在主要论断还是基本方略上,均旗帜鲜明地强调党的领导,指出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在党的各项工作中,政治建设是根本性建设,居于统领地位。这些思想充分说明了党之于国家、政治之于党的极端重要性,揭示出中国治理的最本质特征、最鲜明特色和最大优势。
十九大报告还把基本方略与基本理论、基本路线一同列为全党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的基本原则和要求。这意味着以往针对具体领域设定的目标、政策以及形成的具体做法、经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需要作出调整,原来所说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今后要更多通过“基本方略”来表达。
新举措的取向:全面、质量与创新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三个步骤组成:用3年时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此基础上,再用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再用15年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十九大的这一战略部署有多方面的突破。一是战略步骤从10年一步改为15年一步,拉长战略周期,为保持政策连续性创造有利条件。二是提前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因为中国过去近40年的快速发展以及由此积累的物质、文化和制度资源,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第一次明确强国为中国发展的奋斗目标,即通过30多年发展全面实现从大国向强国的转型,解决“大而不强”“富而不强”问题。四是强国的内涵得到丰富,增加“美丽”维度,体现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又一次新长征,从十九大到二十大的5年则是新长征的第一步。走好这一步事关第一个百年目标,更事关第二个百年目标。十九大报告的第五至十三部分对未来五年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推出100多项新举措,从中可以窥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策走向。
更加突出“全面”。强国的社会系统必然是健全、融合的,如果存在明显的短板或相互间不协调,则发展必然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十九大报告论及的“全面”大致分为三种情况:改革措施从局部推广到全局,如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全面取消以药养医等;政策执行不能存在片面化,比如,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等;系统谋划并推进工作。如全面提升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全面增强执政本领等。
更加突出“质量”。强国不仅仅是规模大、数量多,更重要的是品质高、效益好。十九大报告把发展质量和效益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致力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在经济方面,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在非经济领域,也提出了一连串质量要求,包括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等等。
更加突出“创新”。在十九大报告中,“创新”“创造”属于高频词汇。“创新”最为集中地出现在科技和经济领域,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发展的质量和品质。在文化、社会治理、政府监管、军队建设、党的基层组织、执政本领等方面也都有创新创造的要求。通过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提高创新创造能力,中国不仅会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而且将为世界贡献更多中国创造的产品、制度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