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双11这天除了全民热烈地买买买,还有一条搜狐新闻颇为引人注目,2岁半的上海男童东东夜晚盗汗、头发脱落,经医生诊断是得了斑秃,细究原因竟是父母为了保证东东能够上一个好幼儿园,从暑假起“顺应大势”给他一下子报了英语、数学、钢琴、画画、主持人5个培优班,东东承受不了压力,出现了身心反应症状。
“为一个小学学位北京200家长深夜排队”、“昌平家长排队9天8夜报幼儿园”、“小学学位紧张深圳家长提前排队抢学位”、“榆中县家长昼夜排队让娃入园学位有限摇号报名”、“幼儿园学位紧张广州家长称排队三天三夜才能拿上学位”、“广州家长为孩子争少年宫学位通宵排队”,近年来这些新闻屡见不鲜,只要有孩子的人,聚在一起,就会讨论小孩上学、入园、上补习班等等事情,焦虑氛围弥漫在很多家长中间,深恐自己的小孩落在了他人后面。
家长们的思考逻辑很清晰,上好的培训班可以提高分数,小孩就可以上好的幼儿园,上了好幼儿园就可以上好小学,以此类推,到好的初中、好的高中、好的大学,从好的大学推演到好的工作、好的收入、好的生活,但这个逻辑能否真实实现就值得思考了。
现在国人都在说中国的教育存在很大问题——高考的独木桥特质、补习班泛滥、城乡教育不均衡、名校名师资源短缺、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等等,但更大的问题是大家一边说、一边更多人去高考拼成绩、报补习班、挤入名校、拼抢名师,形成了一个学生焦虑、家长焦虑、教师焦虑、学校焦虑、教育主管部门焦虑的“泛焦虑症”,所有教育领域的人都深感压力山大。
从教育管理部门一再发文要减轻中小学生课业压力,到各种课外教育机构办得如火如荼,从教育机构高度提倡素质教育到中考高考一分定前途,从学校教师绩效考核比拼升学率高分率到家长为拼抢名校学位熬夜排队,从高三学生要高考有压力到2岁儿童要升幼儿园就有压力,“泛焦虑症”悄然弥漫全国,特别是重袭了中产阶层。而社会中一旦存在普遍性的群体焦虑,就可能引发社会问题与社会矛盾,所以必须快速地深度诊断与及时地对症治疗。
我国的教育是不是出了问题?
高考是我国全面选育人才的重要机制,具备对考生的智商指数、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努力程度等多方面素质的考察与区分能力,在情商指数、人际能力、可持续发展、自我效能感等方面的鉴别能力不强,但目前尚未产生其他可以替代它的更具效度与信度的选拔机制。由于每年考生众多,如果在高考环节增加面试环节以考察情商等方面,不仅人力场地的组织成本太高,而且容易被公众指责为“主观性过强”(因为如果缺乏系统性的监督与客观性的标准,各地具体执行中出现违规情况的概率就可能较高),实施难度很大!所以教育部一直在推动高考设计的改革,并在多个省份试点,但至今高考仍然只能以多科目文化知识水平考试的成绩作为录用的唯一标准。
当高考以分数为准,就会形成逆向推理路径,所有的高中教育就会以课程学习为纲,以分数排名为标,高升学率、高重本率的高中就被认为是名校。各地教育管理部门每年有责任推出高考录取率排名榜,各种社会组织与宣传机构在一旁推波助澜,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就都会不由自主地唯“分数”而论!
从高中向下,继续推理,中考如此,小升初如此,到入小学,再到入幼儿园,使得本来应该以塑造健全人格、培育身心素质、建构人生兴趣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阶段都变成了知识传授与理论学习,课程班成为了填鸭班,兴趣班成为了压力班,特长学习多是为了考试加分服务,素质教育的理念并没有落到实处,最应受到重视的人格塑造、身心培养被沉重的知识学习给淹没了。
人类社会积累了数千年的知识已经浩如烟海,任何人穷其一生都不可能学完全部的知识,而且信息社会改变了知识的产生、存储、使用的方式,知识与信息呈现爆炸式增长。每个人不再需要学习所有的知识,也不需要用自己的大脑作为唯一的存储设备,“适应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创造更新的知识与技术”才是学习的目的。所以“学习”只是一个过程、一个手段,“为什么而学习?”是一个人学习的动因,是“不忘初心”中的那个初心;“学后用于何处?”是学习的目的,是一个人作为知识载体的终极价值;这两个问题才是贯穿于教育机制设计中的关键落点,而我们目前教育规划忽略了这两个问题,越是城市、越是白领、越是知名,越是从幼儿园就开始追求“精英”路线,导致学习越来越脱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需要,学生越来越远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实践。
初中、高中学业压力很大,但学生是为高考而学习,家长是为了高考服务,就将大学学习的这个过程当成了学习的目的,使得不少在高考中收获胜利、进入知名大学的大学生再也找不到学习的动力,打网游、谈恋爱、宅宿舍,勉强混个毕业,还有被劝退、被开除的,这些混个毕业或者没有毕业的人,不参加工作、不结婚生子、宅家啃父母,严重的还会出现心理疾病、人格障碍,甚至自杀,这样的高考胜利者显然不能归为人生成功的集合之内。
大家的“成功观”出了问题
什么是成功?自古以来,金钱、名誉、地位,一直占据着人类“成功”概念的核心地位,很多人努力学习、努力奋斗就是为了获得这些外在的价值。现在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度运行,促使社会分层深化,不同阶层的物质生活差异使得不少人只重视物质丰裕的追逐,而忽略了人的内在价值实现,将学习与工作的阶段性结果当成了人生的总成果,将人生的阶段性成果奉为了人生的终极目的。再加上市场经济的逐利动机激起了特权思想、社会歧视等消极群体心理的运行,进一步加剧了这种片面的“成功观”的流行,“内心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等真正的人生意义,反而被置于侧旁、无人问津。
一些人追逐金钱、名气、地位的行动过于用狠,不惜损害他人的利益,违背道德,甚至触犯法律,最终是害人害己;还有一些人追逐金钱、名气、地位的行动过于用力,损害了自己健康,出现身心疾病,甚至猝死、自杀等等。事实上,一个成功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健康的人。
什么是全面的健康?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是:生理无疾、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如果因为追求外在的价值,而将自身的生理与心理健康作为代价,是得不偿失的。每个的身心素质不同,对于压力与刺激的负荷能力不同,自主、积极地根据个人情况进行适度的调节,是人格健全、理性完善的基本要求与客观表现。网传“卖肾买苹果手机”的帖子如果属实,只能说明人的虚荣心已经战胜了人对健康的基本需要,人被自己的欲望所奴役了。目前国内亚健康人群与身心疾病患者逐年增加,其中不少人就是不能积极调整学习与工作的目标,不能改变一味进行上行社会比较的思维,让外在价值超越了个人存在的内在价值。
而道德的遵守,更容易被名利的欲望所淹没,越来越多的婚姻解体、公司丑闻、官员腐败、职场腹黑、学术舞弊等等,都是人们把人生中学习与工作的过程性当成了人生的终极目的,忘记了心灵的归属,忘掉了人总归要退休、要死亡的结局,以为可以抓住那些外在的证明自己价值的东西,最后却往往落得两手空空。
社会适应良好,更是每个人在不断进步的社会中自我发展的重要目标,保守退缩、离群索居、自大狂妄、暴戾乖张等等都是与社会格格不入的表现,一些人在社会挫折积累后容易因小事而被激怒,例如路怒症候群、口角杀人犯等等,一些人持富骄纵,或是吸毒赌博,或是宣扬腐朽思想、倒行逆施,例如一些已经引发社会热议的直男癌典例、一些为富不仁的欺压百姓的案例,多角度折射出当前社会民众因为对“成功”的错误认知而形成的焦躁情绪与空虚心态。“为富不仁”+“穷而无德”、“持强凌弱”+“仇富恨穷”,民众中的多种病态心理错综复杂地扭合在一起,导致整个社会呈现神经官能症的表现,反应在教育与学习领域就是典型的焦虑症与恐惧症的症状。
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每个人的人生起点与终点都完全相同,不同的是人生所处的环境与人生全程的经历,所以每个人的生命历程才是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无比珍贵的财富,且必须亲身经历、无法拷贝模仿、不能转让馈赠。而学习、工作,都是人生中的活动项目,可长可短、可深可浅、可成可败,于是不必焦虑、不必恐惧,因为成功不是由分数、成绩、名利、地位等等来决定的。
认真地过好每一天、善良地对待每一个人、努力地做好每一件事,这就是成功!也只有建立了正确的成功观,每个人才能轻松地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更能清晰地找寻到自己的价值,明白“学习”的真谛是一生不断的成长、是身心素质的不断发展、是发现自我的快乐旅程、是认识他人的丰富历程,一两次考试的分数不是重要的,拥有多少名利地位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能够用自己的力量帮助他人、贡献社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过自己快乐欢喜的生活,如果一定想PK一下人生的成就与荣耀,就看在生命终结之时能否得到社会赞许的评价、就看自己能否给自己打个高分吧。
当大众、当社会对于“成功”的理解更加理性、更加全面,当教育机制设计更加注重起始之初心与终极之目的,弥漫在教育领域的焦虑症症状必将逐步减轻,直至全面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