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在报告中提出并全面阐释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全党要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在各项工作中全面准确贯彻落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科学判断,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经济建设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成就,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的经济思想和理论成果,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了一系列经济理论成果,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闪耀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光芒,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理论创新。在笔者看来,其创新之处突出体现在如下几点。
一、新常态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增长进入下行周期,如何看待经济增速下行?30多年的高增长是否就此结束?进一步讲,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的阶段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科学判断,并把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作为贯穿发展全局和全过程的大逻辑。
适应新常态,就是要适应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呈现的一些趋势性的新变化。在201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阐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9大趋势性变化。把握新常态就是要把握新常态的科学内涵,即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从增量扩能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把握新常态还要把握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方向。引领新常态就是要按照中央提出的“十个更加注重”的要求推动经济工作重点的转变。
经济发展新常态并不仅仅是一个新词,而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这一判断背后,有着对经济发展阶段演进和周期变化的准确把握,有着对经济发展新特征新趋势的准确理解,有着对未来经济发展重点的准确规划。
二、新目标
面对新常态,经济发展不再拘泥于速度,发展重点应转向什么?我们要追求什么样的发展?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党的十九大提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这意味着要继续大力推进发展。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他同时也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也就是说,只要国内外大势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不能也不应该改变。中国目前的中心任务依然是经济建设,并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另一方面,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这一发展新目标更注重整体性、总布局,更注重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这是我国进入新时代特征所决定的,已不简单满足于经济量化指标。
三、新理念
面对新常态,推动新发展,必须要有新理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大在部署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中进一步突出强调了坚持新发展理念。
创新发展理念针对的是发展动力问题,要把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协调发展针对的是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着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绿色发展针对的是人与自然不和谐问题,注重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开放发展针对的是发展内外联动问题,着力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共享发展针对的是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这五大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今后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是我们破解经济新常态下各种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先导。
四、新供给
理念引领行动,行动的主线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2015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进行首次全面部署的,党的十九大强调,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我国经济管理思路的重大变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在经济领域的体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同于我国以往的需求侧管理。需求侧管理重在解决总量性问题,注重短期调控,主要是通过调节税收、财政支出、货币信贷等来刺激或抑制需求,进而影响经济增长。而供给侧管理,重在解决结构性问题,注重激发经济增长动力,主要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和调整生产结构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不同于西方的“供给学派”,是经济理论的一大创新。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西方供给学派有着根本区别:
第一,面对的问题不同。西方供给学派面对的是经济滞胀的困境。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时候我国仍然处在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通货膨胀也比较低。我们面对的是供给侧结构性过剩与不足并存的问题。
第二,理论依据不同。西方供给学派的理论依据是“萨伊定律”和“拉弗曲线”。而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下,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强调生产、强调平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互相适应、生产和消费互相关系等基本观点在中国实践中的运用。
第三,政策手段不同。供给学派的政策包括减税、减少政府干预等,相对比较单一。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用改革的办法来推进结构调整,提高供给体系对需求的适应。
第四,供给学派完全忽视需求,忽视政府作用,而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发挥需求的稳定器作用,强调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
五、新动力
随着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上升到10万亿美元数量级,推动经济发展的劳动力、资本等传统要素的驱动越来越弱,资源、环境压力也越来越大,如何打造新的增长动力成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习近平对此进行了深入思考,指出随着要素质量不断提高,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他多次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十九大又把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重大战略继续强调。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一个关键是要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让市场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重要平台,让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同时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要形成新的科技创新利益轨道,让创新链上的每个主体都能够合理分享创新收益,变“要我创新”为“我要创新”。
习近平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作用。他指出,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为了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中央制定实施了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动力。习近平还指出,用好人才,还要用好企业家。十九大报告也强调要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在此之前,中央先后出台了《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 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使企业家创新创业的才能充分涌流。
六、新开放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成为全球最大的货物出口国、第二大货物进口国、第二大对外直接投资国、最大的外汇储备国,这都为我国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对外开放打下了坚实基础。
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对外开放上迈出了新步伐,促进了“新开放”。十九大又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进行了全面部署,未来要继续完善对外开放总体格局,实现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均衡的开放格局,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重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全方位构建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推进对外开放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形成支持高水平开放和大规模走出去相适应的体制机制。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积极承担与国力相适应的国际责任和义务,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以平等为基础,以开放为导向,以合作为动力,以共享为目标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推动国际经济秩序向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
七、新方法
推动经济发展既要有思路,也要讲方法。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
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习近平指出,稳的重点要放在稳住经济运行上,确保增长、就业、物价不出现大的波动,确保金融不出现区域性系统性风险。进的重点要放在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上,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新成效。
稳是主基调,稳是大局。无论是发展还是改革,都离不开稳定的大局,离不开稳定的环境。各项工作都要维护好稳这个大局,有利于稳的事多做,有利于稳的改革多推进。维护大局稳定就要坚持底线思维稳,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结果,做到有备无患。但稳也不是不作为,在稳的前提下要在关键领域有所进取,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奋发有为。进就要在关键领域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稳”和“进”是辩证统一、互为条件的。经济社会平稳,才能为“进”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只有改革发展不断深化、前进,才能为“稳”创造良好预期,“进”是“稳”的根本之策。“稳”是静,“进”是动,静要有定力,动要有秩序,动静之间要有度。
八、新境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新思想坚持和运用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根植于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伟大实践,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
比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进而把人民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走共享发展和共同富裕的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逻辑和活的灵魂。
比如在市场和政府关系的处理上,做出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科学决定,在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处理上迈出了新的步伐,是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上的又一重大推进。
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基础上,提出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两种所有制经济不仅独立存在,统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同时还通过混合所有制形式融合存在,统一在一个企业主体上。
这一系列新探索新思想丰富和提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上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也必将指引中国经济在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后按照十九大提出的两步走的战略新安排走向新的辉煌。
注:本文为瞭望智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瞭望智库(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