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新时代的经济建设有了新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其中最重要的任务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首先,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要求。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离不开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因为物质文明要靠现代化经济体系来提升,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也要靠现代化经济体系来支撑。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同样要靠现代化经济体系来实现。
第二,是实现迈向新征程现代化目标的要求。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并提出了“新三步走”目标,特别是提出了要在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成现代化强国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反过来说,若没有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就很难说我们建成了现代化强国。
第三,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需要。中国已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在一定程度上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这主要表现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缩小贫富差距两个方面。不管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还是缩小贫富差距,都必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通过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来实现经济实力的跃升,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第四,是应对激烈国际竞争的需要。随着经济总量成为世界第二后,中国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国际竞争主要表现在经济竞争、人才竞争和制度竞争等方面。要应对这些激烈的国际竞争,就必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最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近四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消耗了大量的资源能源,破坏了生态环境,导致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现已到了必须重视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这就要求我国必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使经济摆脱对资源消耗型、环境破坏型发展方式的依赖,转向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的高质量、高效率发展方式。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发展目标体系、经济主体体系、动力支撑体系三部分构成的。其中,经济主体体系又包括行为主体体系、产业体系、区域体系;动力支撑体系又包括创新体系、制度体系、开放体系。总的逻辑是:经济主体体系按照发展目标体系的要求,在动力支撑体系的推动和支撑下,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
第一,设计科学合理的发展目标体系。现代化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目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首先要明确经济发展的目标,用目标来引领行动。目标设计既要尊重经济规律、市场规律,也要体现人的能动性。十九大报告在“新三步走”战略部署中明确了经济发展的目标: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实现经济实力大幅跃升,到2050年实现物质文明全面提升,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这些目标设计既鼓舞人心,又体现了循序渐进的要求。
第二,培育高素质的行为主体体系。
经济行为主体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依托。经济行为主体包括企业、企业家、创业者、劳动者、科技人才、新型农民等。十九大报告在多个地方提到要培育高素质的各类经济行为主体,发挥好各主体的作用,例如,“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等。若按十九大报告要求真正将上述经济行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都发挥出来,则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就会顺利向前推进。
第三,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经济体系最鲜明的体现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包括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包括现代实体经济和现代虚拟经济。现代化产业体系一定是中高端、高附加值、技术和知识密集型、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符合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方向的产业。为此,十九大报告强调,“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等。可见,报告明确指出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方向和路径。
第四,建设现代化区域体系。经济行为主体总是在特定的空间中活动,产业也总是要落到区域空间上,因此,现代化区域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现代化的区域体系,最重要的是要建设一批符合现代化要求的城市和乡村。建设现代化区域体系还要求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十九大报告在经济建设部分专门论述了区域方面的两大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强调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等。
第五,形成全面持续创新体系。十九大报告高度重视培育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或新动能,指出我国“正处在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要“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要“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而创新是新动能或新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包括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人才创新、信息创新等。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形成一定是持续全面创新的结果。故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强调要强化基础研究、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倡导创新文化等,特别是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新制度是新动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现代化经济体系本身包含现代市场经济制度体系(特别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另一方面,现代化经济体系依赖于现代市场经济制度体系。现代产业和区域的发展要靠高素质经济主体的行为,而经济主体的行为受市场经济制度体系的引导。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我国已建立了一个初级的市场经济体制,但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能适应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更不能满足未来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需要,因此必须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按照十九大报告的要求,加快推进产权制度改革、要素市场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商事制度改革、垄断制度改革、市场监管体制改革、消费体制机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财税制度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等,“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
第七,推动形成全面开放体系。开放也是新动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开放可带来新市场,推动现代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开放可以促进改革,推动现代产业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是分工协作深化的体现,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现代化经济体系一定是建立在经济全球化基础上的经济体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离不开全面开放体系的支撑。全面开放包括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对外合作等。因此,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要推进贸易强国建设;要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要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要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