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后真相时代虚假新闻盛行

原编者按:在后真相时代,新闻媒体中存在着大量虚假新闻,这不仅损害了媒体行业形象,也降低了公众对媒体的信任。2017年9月18日,《金融时报》刊登了知名媒体人莱昂内尔·巴伯(Lionel Barber)的文章,对这一现象做出了进一步阐释。

记者不仅是一种职业,也是一种使命。这意味着记者在享受特权的同时,也要努力追寻事实与真相。然而,如今媒体行业中虚假新闻越来越多,这不禁使人担忧。

与错误报道不同,虚假新闻是指故意将假消息视为真相。它的存在不仅会损害公众对新闻媒体的信任、对民主言论的信心,而且凸显了媒体行业中存在的责任与监管问题。牛津大学罗伊德学院联合创始人约翰·劳埃德(John Lloyd)曾指出:“谎言、诱惑、谄媚和伪善充斥着公众生活,替代性事实(alternative facts)和虚假信息一直是政治和新闻的原料。”

虚假新闻的“爆发”源于技术的发展:搜索引擎和网络平台给虚假新闻的大面积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曾有一家虚构媒体《丹佛卫报》谎报FBI一名职员因涉嫌泄露希拉里的邮件信息而自杀,这条“新闻”在脸书上一分钟内就被分享了100次。

这样的虚假新闻具有特别的传播性,原因有三。

第一,公众对社会机构的信任度降低。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公认事实的时代,整个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不同党派和团体都可以通过开放的媒体渠道表达符合自身利益却不一定真实的言论。而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评论与感受往往高于真相,这就支持了假新闻的传播。

第二,替代性事实持续发展。对于很多虚假信息,媒体和相关人士并不承认它是假的,而更愿意强行把它解释为只是事情的另一面,一种“替代性的事实”。

第三,新闻传播方式呈现碎片化。受数据革命影响,互联网急剧降低了媒体准入门槛,扩大了媒体传播通道,使得人们的阅读习惯变得更加碎片化。虚假新闻得以趁虚而入,被不明真相的群众传播分享。

科技赋予个人极大的权利,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一名记者,但是科技也创造了一种所有内容皆平等的假象。当人们认为所有信息皆平等时,他们就会认为这些信息都一样带有偏见或者可以信赖。CNN评论员斯科蒂·奈尔·休斯(Scottie Nell Hughes)曾指出,如今公众认可的事才是事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释,但这里面却不一定有真相存在。

休斯所指的其实是一种“言论滤泡”(filter bubbles)现象,信息渠道被不断强化,信息本身真实与否却不被强调,这使得虚假新闻变得更加危险,而数字媒体又加快了这一发展。2016年路透社数字信息报告显示,30%的英国用户将脸书视为获取新闻的平台,62%的美国成年人通过社交媒体获取新闻,而这些社交媒体并不是完全可靠的新闻网点。

为了应对越来越多的虚假新闻,主要科技网站需要承担更多责任,努力杜绝网站上出现的虚假新闻和仇视言论等。其次,媒体要认识到自己不只是一个分享平台,而是社会主流新闻资源环节中重要的一部分。在这个后真相时代,新闻媒体不仅要对重大事件第一时间报道、评论,还要第一时间验明信息来源,评估信息的可靠性、内容的真实性和质量高低。

注释:报纸原文:《金融时报》:后真相时代虚假新闻盛行;由陈政予编译。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后真相时代虚假新闻盛行  盛行  盛行词条  虚假  虚假词条  真相  真相词条  时代  时代词条  新闻  新闻词条  
智库

 民主党派中央主席眼中的十八大

政党之兴,基于拥有一种科学先进、与时俱进的思想理念,如引路明灯,照亮前程;政党之幸,在于拥有一批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亲密伙伴,同心同向,矢志跟随。作为与中国共产...(展开)

智库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是否正在崩溃?

自2014年上半年期,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便开始显著降温,新建房屋销售量以及库存增量均大幅下降。这比预期的衰退更加猛烈——不仅二三线中小城市受到冲击,如北京、上海、...(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