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中美日的地区影响力竞争

随着中国实力和影响力的迅速上升,中国周边地区的力量对比和国际秩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在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中国对地区秩序的塑造能力明显增强,与美、日两个守成大国的竞争不可避免。

总体来看,美国的优势在于其纠集同盟、制定规则的能力。日本则能够在投资、贸易和援助等经济领域投入比美国更多的资源,配合美国的战略。

一、地缘经济上的竞争

以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为转折点,亚太地区的地缘经济格局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在危机之前,以日本企业对东南亚的大规模投资和美国的巨大市场为驱动力,形成了美国、日本和日本以外的亚洲之间的三角贸易体系;在危机之后,这一贸易体系继续发展,但其中的三角变成了美国中国中国以外的亚洲(包括日本),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和进出口大国,取代日本成为地区贸易体系的中心。

以东南亚为例,中国在这一地区的经济活动在整体上占据优势。截至2015年,中国已占东盟进出口贸易总额的15%左右,连续7年成为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不过,在投资领域,美、日仍领先于中国。未来,随着亚投行以及其他“一带一路”项目的渐次落地,中国在这一地区的投资将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日本长期以来一直把东南亚看作自己在经济上的后院,因而把中国在这一地区经济影响力的增长视为挑战。为此,日本在援助、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展开与中国的竞争。例如,在日本看来,中国正在建设的以昆明为中心、纵贯中南半岛的南北经济走廊,将使这一区域在经济上完全依赖中国。为了抵消这一影响,日本投入建设横跨越南、柬埔寨、泰国、缅甸的东西经济走廊,鼓励这些国家相互间进行贸易,而不是依赖中国

近年来,中日在铁路建设上的激烈竞争引人注目。2015年,中国赢得印尼的首个高铁项目——雅加达-万隆高铁,日本则拿下了印度的首个高铁项目——孟买-艾哈迈达巴德高铁。此外,中、日还在泰国、缅甸、柬埔寨、老挝等国争夺铁路建设项目,并可能参与竞争从吉隆坡到新加坡的高铁项目。

一个值得注意的新动向是,美、日在东南亚的经济活动从竞争走向协调,突出地体现在对缅甸的政策上。美国在启动“转向亚洲”战略时,把缅甸的政治转型作为一个关键抓手。

2011年9月,就在缅甸外相访问美国的第二天,缅甸政府宣布中止由中国投资的密松水电站项目。10月,日本就重启了用于缅甸水电站维修的政府开发援助。11月,时任缅甸总统登盛与奥巴马举行了会谈。12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访问缅甸。同月,登盛访问日本,日本重启了自1987年以来冻结的日元贷款。在这一过程中,缅甸为了接近美国和推进政治转型,牺牲了中国的利益;而美、日则趁机介入缅甸事务,借此抵制、排斥中国的影响。

美国之所以在对缅政策上需要日本的配合,是出于“美国管政治、日本管经济”的战略考虑。美国在缅甸的首要目标是推动缅甸的“民主化”。在经济发展方面,美国无法抵消中国在缅甸长期积累的影响,寄希望于日本扮演替代中国的角色。

日本对中国在这一地区影响力的扩大心怀戒惧,同时又与缅甸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缅甸还是日本极力推动的东西经济走廊的一部分。日本企业希望缅甸成为继泰国、越南之后的重要投资目的地。因此,日本很愿意扮演美国所分配的角色。

总体来看,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使很多周边国家在贸易、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受益良多,中国在周边地区的经济影响力将日益扩大。美、日尽管仍想从中国的发展中寻找获利的机会,但越来越把中国作为竞争的对手。竞争的手段不仅有经济的,也有政治的,有时还将经济问题政治化,以达到制衡中国的目的。

二、地缘政治上的竞争

自实施“再平衡”战略以后,美国在军事上的举措主要包括:第一,将海军60%的兵力部署到亚太地区;第二,帮助盟国和伙伴国加强防卫力量;第三,缔结新的军事基地协定,以实现小规模、任务导向的远征军部署。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在军事上制衡中国

东盟国家是美国实施这一战略的重点。自2011年起,美国开始与东盟举办国防部长会谈。2014年4月,美国与菲律宾签署《加强防卫合作协议》,允许美军以轮换驻扎的方式使用菲方指定的军事基地和设施,并在菲预先部署武器装备和补给物资。2016年5月,奥巴马访问越南,宣布结束对越南长达40年的武器禁运。

澳大利亚和印度也是美国加强行防务合作的重要对象。2014年8月,美澳签署新的防卫合作协议,美军将在2017年之前向达尔文港派驻2500名海军陆战队员。2016年8月,美印签署《后勤交换协议备忘录》,允许两国军方使用彼此的海陆空基地,进行补给、武器维修和军人休憩等后勤作业。

美国的战略相呼应,日本在自助、结盟和多边合作三个方面都做出了敏锐的调整。日本政府于2014年制定了《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2015年在防卫省新设防卫装备厅,以推动武器的出口、联合开发和联合生产。2015年,日本还与美国制定了新的《防卫合作指针》,将两国合作的地理范围扩大到亚太以外的全球,合作的领域扩大到太空和网络。

美国一样,日本近年来也不断提升与菲、越、澳、印等国的防务合作,助力美国将其亚太同盟体系向“网络化”发展。

美、日的上述动向确实以制衡中国为目的,但对其力度和效果应做客观的评价。首先,美国推动其亚太同盟体系的“网络化”,一个重要考虑是希望其盟国和伙伴国发挥更大的作用,承担更多的防务开支,以配合美国自身的军费削减。

第二,美国实际可用的资源有限。根据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的计算,“再平衡”战略实施以来,美国实际给东南亚盟国和伙伴国的海上安全援助金额反而低于“再平衡”战略出台前,在2010到2015年间下降了19%。

第三,虽然美国、日本加强了与一些亚太国家的防务合作,但无法形成多国联手对付中国的局面。包括美国在内,各国都需要在对华关系中平衡经济和安全两方面的利益。即便是美国自身,也不愿在军事上刺激中国

第四,周边国家的威胁认知各不相同。比如在东盟国家中,菲律宾、越南因与中国存在领土问题,将中国视为潜在的威胁,故而积极寻求与美、日合作;而泰国、柬埔寨与中国之间不存在领土问题,并不把中国看成威胁,无需在军事上倚靠美国

总的来看,美国无力构筑针对中国的军事集团,“亚洲版的北约”在现实中并不可行。一些亚洲国家希望获得美国的政治支持和安全承诺,还有一些则希望获得美、日的先进技术和装备,它们和美国之间主要是相互借力的关系,不会形成铁板一块的阵营。

三、地区制度上的竞争

与中、美、日互动最密切的地区制度是围绕东盟形成的一系列多边机制。

作为“再平衡”战略的重要一环,美国近年来日益重视与东盟的关系。从2013年起,美国启动了东亚峰会期间的美国—东盟峰会。2015年,美国将与东盟的关系提升为战略伙伴关系。2016年2月,美国—东盟峰会首次在美国举行。

美国来说,以东盟为中心的多边机制是其介入地区安全问题的平台。美国既不想与中国发生冲突,又要与中国竞争地区安全事务的主导权。美国希望达到的目的是,把涉及中国的安全问题纳入地区多边机制的议程,迫使中国接受美国主导的规则。

针对美国的动向,东盟国家各有不同的态度。菲律宾、越南、新加坡支持美国的立场,希望东盟在设置地区安全议程上发挥更积极的作用;缅甸、老挝、柬埔寨、文莱则希望东盟在地区安全事务上保持低调;泰国、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持中立立场。在东盟以外的国家中,日本希望借助东盟机制在海洋问题上对中国施压;韩国、澳大利亚则希望通过地区机制促进它们与中、美两国的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与东盟的一个重要分歧在于,美国希望东亚峰会聚焦于安全问题,而东盟的大部分注意力集中在促进经济增长上。在重视经济这一点上,中国与东盟的立场更为接近。

事实证明,美国、日本利用东盟为其安全利益服务的企图难以得逞。在2016年2月的美国—东盟峰会上,由于印尼等国态度谨慎,会后发表的联合声明没有提及南海或中国。在2016年9月举行的东亚峰会上,主席声明没有提及南海仲裁案;在同时举行的日本—东盟峰会上,主席声明也由于部分东盟国家的反对,没有提及仲裁案。

总体来看,东盟机制将继续在经济领域取得进展,但在安全领域难有作为。中、美在议程和规则上的竞争将持续影响其发展前景。

四、初步总结

在当前的亚太秩序中,美国在军事上占有优势,中国在经济上占有优势,日本在军事上、经济上配合美国,牵制中国,三国在地区制度上相互角力,难分轩轾。

军事方面,美国受到国内问题、中东乱局、军费削减等因素的掣肘,很难在亚太地区投入更多的资源,而中国的军事力量正在快速增强。长远来看,美国的绝对优势将被中美之间的新均势所取代。

经济方面,中国在贸易领域的优势十分明显且可能进一步扩大,但在投资、援助等领域仍落后于美国和日本,在主动塑造地区经贸规则方面还需要更多的投入。与此同时,美、日对这一地区的投资和贸易也在增长,三国在经济上的竞争将持续下去。

制度方面,中、美、日以及其他亚太国家还没有就地区合作的架构达成共识。在安全领域,美国、日本的政策重点仍是强化既有的同盟体系,而不是构建包容性的地区安全架构;中国推动的地区安全合作也缺少美、日等国的参与。在经济领域,美、日将中国等新兴国家看作竞争对手、而非合作伙伴的趋势日益明显,急于制定有利于自身的竞争规则。在大国竞争的背景下,亚太地区的制度建设面临“碎片化”的危险。

注:本文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归泳涛先生在“专题研讨三:亚太区域博弈的历史与现实”板块所作发言。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中美日的地区影响力竞争  中美  中美词条  影响力  影响力词条  竞争  竞争词条  地区  地区词条  
智库

 中国与中东欧合作:问题与对策

尽管中国与欧盟关系近几十年来发展较快,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一直是中欧关系框架下相对被忽视、未得到充分开发的领域。全球性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发生后,双方寻...(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