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高质量发展不是自发的实现过程,需要我们构建一套科学的评价考核指标体系作为指挥棒来引导推动全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迅速增长,推动了整体社会发展。但是,从经济发展规律及其路径来看,当经济达到一定规模,解决短缺问题后,就需要将经济发展模式从外延式增长转到内涵式增长,从注重量的增长到重视质的提升。目前我国正处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要求在转换经济发展动能的同时,着眼于克服经济增长带来的负外部性过高。
以效率提升为核心,推动经济发展动能转换。
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发展高水平的实体经济。这就要求把依赖以资本、资源、劳动力等投入为主的外延式发展,转向更多依靠创新、智力开发、科技进步的内涵式发展,使创新成为提升经济体系质量的强大动力。当前,以重大技术突破为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制造等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产业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其与产业变革、实体经济的不断融合将改变社会经济运行方式及格局。我国要抓住这次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以创新来重构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打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新空间,形成经济增长的长期可持续动力。同时,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坚持“三去一降一补”来减少无效的低端供给,提升产品与服务的供给质量和水平,使得我国巨大的内需成为经济增长的潜力。
推动经济内部以及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防止社会的负外部性过高。转换经济发展动能,以效率提升为核心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推动经济发展的内部协调,也就是在追求经济增长中高速的基础上,考量经济发展的需求、结构、动能、效益、布局等因素,防止为追求短视的经济增长而对其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带来危害,防止经济增长带来过高的负外部性。同时,高质量发展要求经济与社会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经济基础重要性不须赘述,经济与社会发展协调也必不可少。因经济增长也会给社会发展带来负外部性,例如贫富差距、地区差距、福利失衡等。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强调经济发展成果为全体民众所共享,为改善社会结构、促进整体社会福利提供条件。但是,改善社会福利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更要均衡社会福利结构。例如收入分配结构应该在资本、劳动力、科技等要素分配方面均衡,政府二次分配中在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妇女等各群体中要均衡,整体社会福利须考虑群体间、项目间、地区间的均衡等。经济增长为改善社会福利、提升人力资源以及社会和谐稳定奠定基础,这反过来又推动经济持续发展,尤其是人力资本提升会促进经济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高质量发展还需要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防止生态的负外部性过高。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的支撑,环境以水、土地、矿产等各种资源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条件和可能。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要求经济社会发展不仅不能破坏环境,反而要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并为环境的优化、美化提供必要的途径手段。经济社会发展必然会带来资源使用、环境改变,但是资源使用过度、环境生态破坏则是不可取的。例如我国2009至2016年,城镇土地面积年均增长3.8%,人口城镇化率年均增幅1%多,垃圾清运量年均增幅2%以上,其不均衡性十分明显。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推动土地集约化利用,废气废水以及固体废弃物的减量排放,同时治理环境污染,修复被破坏的生态,保持青山绿水,打造优美的人居生活环境。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实施宏观调控、制定经济政策、施行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强创新社会管理、建设美丽中国等,为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基本方向路径。很明显,高质量发展不能再用传统方法来进行评价,这就要求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此进行政策体系设计、综合统计、政绩考核等,以推动各地政府、政府管理部门将高质量发展理念尽快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行动。
基于以上对高质量发展的分析,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主要考虑经济增长的动能转换,消除经济增长负外部性,与社会、生态相协调等三个方面。
经济增长。在经济增长方面,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应该从原来的注重投资、增速向注重消费、创新、新动能、结构升级等方面转变。由此,可以选取的指标包括以下部分。
——反映经济增长数量与增速的指标:选取常住人口的人均GDP、人均GDP相对上年度增加率计算。用常住人口来平均强调GDP并非由户籍人口创造的,更为公平合理。
——反映经济增长拉动及新动能的指标:选取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研发投入比率、先进制造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中的占比、高新技术农业在农业产值中的占比等来进行衡量。
——反映经济效益的指标:选取单位资本回报率、单位土地回报率、资源利用率、全要素生产率等指标来进行衡量,这种单位资本、土地的产出,注重效益的衡量。
——反映经济结构、经济布局的指标:选取投资消费出口结构、三次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等指标衡量,以反映经济增长在多方面的平衡发展。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克服经济增长给社会发展带来过高的负外部性,例如贫富分化、社会福利水平过低、社会保障不足等问题,拟选取社会发展方面的指标,测量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程度。主要指标包括如下。
——收入分配:选取基尼系数、中等收入群体比率(平均收入两侧各12.5%收入居民的占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等来测量收入分配的均衡情况。
——教育:选取人均受教育年限、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高中入学率、东中西部地区大学生在适龄人口中的占比等来测量教育的发展以及地区差距的情况。
——医疗健康:选取人均预期寿命、个人卫生支出占比、城乡健康费用支出、慢性病或癌症患病率等来测量医疗卫生以及健康方面的情况。
——社会保障:选取社会保障在政府财政支出的占比、城乡最低生活保障金与城乡人均消费支出占比、城乡低保人口占比等测量社会保障的发展情况。
——信息化:选取互联网接触率、移动上网率、居民每月上网支出等来测量信息化及其普及情况。
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为克服经济社会发展给生态、自然环境带来过高的负外部性,例如废弃物过多,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拟选取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指标,测量经济社会与环境协同发展程度。这些指标包括如下。
——废弃物排放:选择废气(二氧化碳、二氧化氮、臭氧等),废水(工业污水、生活污水等),固体废弃物(PM2.5、PM10、垃圾等)的排放量和处理量来衡量生产生活给环境带来的负担。
——单位生产能耗:选择单位生产的水、能源等方面的消耗数量,来测量单位生产消耗资源的增减情况。
——绿化率:选择森林覆盖率、草场覆盖率、裸露土地比率等来测量地表植被的覆盖情况。
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建构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还需要选择合适的路径来推动其应用到经济社会实际中,以高质量发展来推进我国发展的转型。
出台可供操作的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中央对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浙江、山东等省以及上海、深圳等地都出台了有关绿色发展、节能减排、亩均产值等方面的政策性文件,但是各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做法不同,思想观念不统一。这就需要由中央来确定一套可供操作的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此进行统筹。建议中央成立高质量发展评价专项工作小组,在深改组领导下尽快制定高质量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在试评估并修改后发文执行。同时,专项小组还要提出高质量发展评价的时间表、路线图,为指导推动高质量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
注重高质量发展评价的统计评估与结果使用。为推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要克服原有路径依赖,靠体制机制将高质量发展落到实处。为此,要注重有关评价体系指标的采集、衡量,科学谋划评价结果的使用。在指标采集方面,统计局等部门要根据评级体系指标的需要,及时将有关指标要求数据纳入统计范畴,做到统计数据采集科学合理。要筹建综合评价的大数据平台,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对照评估的规范要求将综合评价所需数据导入平台,保证基础信息的准确、及时和共享。要将高质量发展评价结果与财政转移支付、税收减免或支持、干部使用等挂钩,推动评价结果的科学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