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中美关系

在第18届香格里拉对话会发表的“印太安全的美国构想”主旨发言当中,美国代理国防部长沙纳汉不出意外的对中美关系进行了浓墨重彩的阐述。沙纳汉中美关系的言论在学界引起了截然相反的两种声音。

一种声音认为,沙纳汉态度强硬,当前形势严峻,其讲话吹响了美对华全面遏制的号角。比如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朱锋教授在接受新加坡《联合早报》采访时指出,“沙纳汉的发言主体基调非常强硬,也是美国防长过去10年在‘香会’上最具体、最系统和最直接地‘呼吁地区对抗崛起中国’的讲话。”

国观智库高级研究员陈晓博士在其独立分析文章中也表示:“《印太战略报告》堪称美国对华政策的分水岭。美国社会当前整体对华政治气氛更趋保守,对华强硬俨然成为新的‘政治正确’。在美国‘积极全面制衡’对华政策背景下,竞争成为中美关系的新常态。”

另一种声音认为,沙纳汉的讲话比较温和,他在指出竞争的同时也强调了中美合作。比如,已经第八次参加香格里拉对话会的新加坡国际事务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胡逸山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认为,“总体来看,沙纳汉今年演讲的‘火药味’不是很浓,他在进入状态,毕竟代理国防部长的时间没几个月。从他整体的演说风格、内容、回答提问来判断,还是有不少务虚的地方。”我本人在同国内一些学者交流的过程中也遇到很多类似观点。

如何客观看待当前中美关系?这是一个“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问题。但还是有一些基本原则可以参考。

一是允许多元声音,秉持专业态度,不以偏概全,避免走极端。

首先,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声音非常正常,应当鼓励多元的声音和理性的思辨。所谓理不辨不明,只有充分倾听各方声音才能客观把握中美关系的趋势走向。

其次,专业的态度很重要。对趋势和定位的把握需要长时间的观察积累,“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是讲每个人都可以对中美关系评头论足。比如我是做国际法研究的,我对中美关系的判断自然大打折扣。应当避免那种“万金油”式的专家学者,让理性的声音淹没在泛泛舆论的汪洋大海之中。

再次,选取的调研观察对象要有代表性,不能以个别学者的声音代替美国或中国政府的官方立场。比如,刘欣和翠西辩论结束后美方请了白邦瑞做点评,作为香会的固定常客葛莱仪一直是中方媒体追逐的采访对象。我的朋友圈中有专家指出,这些人是否具有代表性?能否简单以几个学者的声音代替美国的官方政策立场?这些都值得反思。

最后,把严峻的中美关系臆想为风平浪静、总体可控,以及把本来缓和的中美关系描绘成开战在即、如临大敌,都是不可取的两个极端。

二是把握好定位,以我为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外交、军队、智库等各个主体本应各司其职,而不是越位思考其他主体应当做的事情。学者应当保持独立思考,而不是只做简单的传声筒,或揣测机关意图做符合政策的宣介。

军队就是打仗和准备打仗的,其思考定位自然是基于最坏的情况做最充足的准备。如果军方臆想一种良好的中美关系做军事上的准备那结果可想而知。

外交是负责制定政策的,其本质工作就是做各种沟通和交涉,如果从事外交工作的天天喊打,也无法收到良好对外效果。

最本质的当然是做好自己的事情,这样才能有底气、有能力,以不变应万变,及时应对各种可能的突发情况。

三是注重沟通交流,从大方向上促进中美关系向稳向好发展。

最近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一个议题是央视记者刘欣与福克斯翠西的跨洋辩论。大部分讨论都集中于对双方各自表现的孰优孰劣以及双方对讨论议题的回应,而恰恰忽略了双方过招的最大战略价值在于沟通。

从战略传播的角度,这种沟通和倾听渠道的建立在价值上已经远远超过了具体议题讨论的意义。我在当日的朋友圈做了如下评论:外宣和内宣区别之一就是不能习惯性用中国国内内宣思维来要求外宣效果,在舆论格局西强我弱的大背景下,做外宣的时候哪怕外国人少骂我们两句就可以了,期待获得满堂彩是求之不得的,最重要的是中方的声音西方听到了。

中美之间存在认知差异和障碍是不争的事实。隔空观火和对骂可以呈一时口舌之快,但只能让本就风雨飘摇的中美关系更加恶化。我们要有底线思维和做好最坏的打算——这特别是军方应当考虑的事情,但战略层面的沟通和民间的交流任何时候都是优先选项,唯此才能促进中美关系在任凭多大的风浪曲折中向稳向好发展。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中美关系  中美关系词条  眼中  眼中词条  个人  个人词条  
智库

 理解中国金融改革逻辑

今天中国金融体系的最大脆弱性来自于政府配置资源权力过大所导致的严重的道德风险和债务失控。整个信用系统都在套体制的“利”。中国金融体系最大的风险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