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在现代化经济体系中起基础作用的是以现代制造业和现代装备业为代表的现代化实体经济,起核心作用的是现代金融体系。现代金融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我国金融改革的着力点,就是要建立包括金融基础设施体系、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体系、金融监管调控体系在内的完备的现代金融体系,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利支撑。现代金融体系的基本特征是市场化、稳定性、科技性和开放性,上述特点都需要在扩大开放中构建和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提高金融业全球竞争力,扩大金融高水平双向开放,提高开放条件下经济金融管理能力和防控风险能力,提高参与国际金融治理能力”。以高水平金融开放推进现代金融体系建设,既是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本质要求,也是金融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现代金融体系的最基本特征就是高度市场化的资源配置体系,通过强化市场作用提升金融配置效率。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金融业在相对抑制的环境中取得总量上的长足进步,金融业增加值已从1978年的76.5亿元增至2018年的69100亿元,占GDP比重从2.1%增至7.7%,但金融规模的高速增长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金融总量过大、资金价格过高、市场结构失衡等问题,削弱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还不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要求。构建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途径就是通过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市场化的定价机制、经营理念和服务模式,不断满足各类市场主体日益增长的金融产品需求,这既是遵循金融发展规律的重要体现,也是构建现代金融体系的根本要求。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增长阶段,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我国经济发展条件和阶段变化作出的重大判断。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特征,就是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率第一、创新驱动。金融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现代化、开放型的金融体系是对我国经济迈入新发展阶段的适应性转变。在经济高速增长阶段,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主要矛盾是实体经济高速增长的金融需求与资本存量相对有限的矛盾,金融工作的重点是向实体经济进行单向“输血”;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金融领域的主要矛盾也相应转变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高质量需求与金融有效供给不足、供给侧结构失衡的矛盾。现代金融体系要求金融机构坚持竞争中性的配置原则,以金融体系结构调整优化为重点,优化融资结构和金融机构体系、市场体系、产品体系,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务。
建设现代金融体系的目标之一,就是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和系统性风险抵抗能力的金融体系。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金融科技的发展有力驱动了金融资源的全球范围配置,全球货币、资本等金融要素流动愈加频繁,金融全球化是现代金融业发展的大趋势。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已通过放松外汇管制和开放本国金融市场来推进金融资源的跨境流动,借以提高本国金融业竞争力。通过构建更加开放、更加包容的现代金融体系,顺应全球科技进步和组织方式的新变革,是我国主动适应金融全球化,实现金融发展“弯道超车”的重要途径。同时,融入全球经济金融体系的过程也是主动参与全球竞争的过程,可以促使我国金融业在开放中提高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和风险管理水平。
现代金融体系建设内容广泛、内涵丰富。笔者认为,主要框架包括现代化金融市场体系、国际金融创新能力和现代化金融基础设施体系等方面,而上述几个方面与对外开放密切相关,都必须在高水平开放发展的引领下才能更好地实现。
金融市场是金融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我国初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匹配的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体系,但金融市场开放程度还滞后于国际平均水平,外资金融机构资产占比长年维持在2%左右,我国银行业和保险业的服务贸易限制指数分别为0.41、0.46,开放程度排名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后几位。金融开放不足和金融抑制过多,导致我国金融市场出现直接融资比例过低,间接融资配置不充分、不均匀的问题,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的意愿和能力不足。现代化金融市场,要在适应国际市场规则、惯例以及开放和完善金融监管框架的基础上,通过逐步放宽准入和取消业务限制吸引更多外资金融机构服务于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最终建设形成与大国开放经济地位相适应,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竞争与互补,基础产品和衍生品协调发展的金融市场体系。
以高质量开放推进建设国际领先的金融创新能力,是现代金融体系的战略支撑。近年来,我国金融规模大幅提升,但金融创新质量还不够高,部分金融产品尚处于国外同类产品初步模仿的“加减”阶段,未能很好地适应国内消费者的文化观念和购买能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金融环境相对封闭,金融市场缺乏创新动力。在开放的世界中,金融创新成果可以更加广泛地供应全球市场,能够获得更大的创新收益,从而更大限度地激励创新。历史经验表明,金融创新不能闭门造车、固步自封,而是要在开放的经济体系中汲取一切可以利用的全球科技进步和组织方式的新变革的成果,并在和世界其他国家的竞争与合作中不断推动金融创新和进步。此外,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金融体系还需要加强金融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引入国际金融人才,并在国际交往中培养造就具有国际水平的高端金融人才是推动金融创新的重要途径。
完备的金融体制机制是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制度保障,在当前要素配置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只有在对外开放中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形成集聚和配置金融资源的比较优势。现代金融体系是改革、开放、发展的有机统一,通过扩大金融开放可以倒逼国内金融体制机制改革,使之适应国内高质量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在开放的环境中,不改革生产关系就会削弱甚至丧失国际竞争力,金融资源就不会更多的在国内集聚而是更多的流向国外。同时,改革的方向和成果也需要在开放环境和国际竞争中通过形成制度和体制得到检验和校正。
我国金融市场容量大、覆盖广,有足够的韧性应对扩大开放带来的金融冲击。通过扩大对外开放推进解决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结构性失衡问题,是建设现代金融体系的关键。一是在资本市场方面,在做优“深港通”“沪港通”的基础上落实好“沪伦通”,并进一步探索“沪纽通”“沪新通”,稳步推进上交所、深交所与其他境外交易所之间的ETF互联,逐步联通境内外资本市场。通过强化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提高资本市场的服务创新力。二是在银行业保险业方面,通过逐步放宽准入和业务范围等方式吸引国外优质的银行、保险机构来华设立分支机构或者子公司,着重引入一批专注服务中小微企业和“三农”的境外金融机构,并鼓励积极开发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金融产品,服务我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三是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契机,鼓励金融机构走出去,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扩大在全球资源要素市场的定价权。
第二,以高质量开放促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建设现代金融体系是一个涉及千头万绪的系统工程,但“牛鼻子”是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重要手段。一是协调推进金融业对外开放与资本项目可兑换、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相互配合。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适时、分步骤逐步放开人民币资本项下自由可兑换,深化汇率、利率、价格体制市场化改革,将正确的价格信号从金融传递至实体,引导实体转型发展。二是探索建立金融机构的市场化准入和退出机制。把好金融市场入口和出口两道关,探索运用审慎性条件综合评估外资机构的资质,提高金融供给质量,让真正有能力、有意愿服务实体经济的金融机构留下,推动经营不善的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三是积极探索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为核心的金融业对外开放。开放进度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发挥自贸区先行先试的作用,适时适度推进各项改革开放,成熟一项、开放一项、推广一项。
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更高标准的金融基础设施“软联通”体系是推动现代金融体系建设的基础保障。一是根据国际惯例和中国国情建立“宏观审慎管理+微观行为监管”两位一体的监管框架。加强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统筹协调作用,把握金融改革开放节奏,将重要资本流动、金融指标纳入动态化监管,并设置动态系统性风险警戒线,提高开放条件下金融管理能力和防控风险能力。二是建立现代化的金融法律体系。当前,我国与金融开放的相关法律法规主要以部门规范性文件为主,缺少协调性和规范性,为保障金融开放顺利进行,应以扩大金融开放为契机,全面梳理现行规范,对外资持股比例、设立形式、股东资质、业务范围、牌照数量、反洗钱、反垄断等内容进行修订和完善。三是加强与国际通行经贸规则对接,建立现代化的信用评级、税收、会计、审计等金融基础设施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