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接连降息引起了全球央行的降息潮,也推动了全球的流动性过剩程度进一步加深。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国家面临零利率和负利率的货币环境。这包括欧央行再度降低负利率;日本在安倍经济学的政策下,负利率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美国的实际利率也在逐步向零靠近。近期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也指出,“负利率”正向全球蔓延,出现在美国“只是时间问题”。有金融机构甚至认为,到2020年全球将迎来“千年不遇”的低利率环境。
全球的流动性过剩和生产过剩带来的“双过剩”是当前利率水平不断下降的主要原因。在这种环境下,对于中国而言,在流动性需求不断增长,外资不断流入、以及实体经济持续下滑的趋势下,可能很快也会面临零利率的货币环境。这种情况需要货币政策的制定者和市场参与者做好应对准备。
债务规模的上升,和实体经济面临的融资难的问题,都会推动中国走向零利率的货币环境。IIF数据显示,中国整体债务占GDP的比重高达306%,较今年第一季度约304%上涨2个百分点,而在2009年,中国债务占GDP的比重仅约200%,1999年约为130%。根据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研究,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企业部门债务占名义GDP的比重,即非金融企业杠杆率为155.7%,较上年末增长了2.2个百分点,远超政府部门杠杆率(38.5%)和居民部门杠杆率(55.3%)。在企业部门债务中,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民营企业债务比重占近30%。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日前指出,从结构上看,中国非金融企业债务占比过高,且利率水平过高。考虑到现有债务的偿付负担已经挤出了新增信贷的有效需求,因此中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零利率的国家。
未来低利率和零利率的环境也会反过来让现有货币政策工具的效果逐步降低。在中国,这个问题会更加严峻。目前中国面临结构性的消费通胀和生产通缩同时出现的问题,这让货币政策的调整窗口逐渐关闭,不论是“精准滴灌”还是“大水漫灌”,未来可能都无法扭转经济放缓的趋势。在零利率的环境下,亟需重新定义和选择货币政策的目标和工具。
对于实体经济而言,零利率的货币环境会使结构性的问题更加突出。利率下行并不意味着投资者会增加投资,在生产过剩的情况下,流动性和信用分层的现象仍会出现,给中小企业带来新的问题。企业方面更加迫切的需要企业做好转型升级的准备,维持竞争力。这一环境也意味着,迫切需要推动金融供给侧的改革,解决货币传导机制的问题。
对于金融和资本市场而言,零利率环境对于银行业和影子银行而言充满挑战。一方面,利率的下降让银行的盈利空间收窄,银行的业绩面临压力;另一方面,以信贷为主要融资手段的实体企业仍然会面临结构性的信用风险让银行难以判断。这也就更迫切的需要银行业增强自身的经营能力和资本实力,去应对更加激烈的竞争。
当然,零利率,甚至负利率的货币环境,并不意味着债务问题和资产泡沫的风险得到化解,反而会越来越严重。安邦咨询曾警告,今后的世界金融市场就是一个泡沫化繁荣的大局面。这意味着,从长期来看,资产泡沫化的程度越来越大。这也需要从防范金融风险和经济风险的角度予以应对。零利率是否意味着货币在经济活动中越来越趋于中性目前仍有争议,可能需要新的维度和工具来衡量资产的价值,这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各个国家金融界都是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