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1月20日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宣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具有高传染性以来,疫情持续快速蔓延,全国已有31个省市区启动一级响应,湖北、浙江、江苏、上海、北京等多个省份延长春节假期或要求企业推迟开工时间。为研判本次疫情对我国各省(区、市)经济的影响,我们梳理了当前疫情在各地的最新情况与各地已推出的应对措施,通过构建DID面板模型和拟合S型生长曲线模型,估算了乐观、中性及悲观三种情况下各地疫情的发展情况,并定量测算了本次疫情对各地及全国一季度和全年GDP增速的影响。对此,我们建议各地短期应以控制疫情为首要任务,中期需做好疫情有效控制后的经济恢复工作,长期则需积极推进地方治理改革。
一、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最新情况
1.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最新态势
2019年12月8日以来,湖北省武汉市发现1例人不明肺炎感染患者。此后,武汉确诊的不明原因病毒性肺炎患者数持续增加,均诊断为病毒性肺炎/肺部感染。2020年1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将造成武汉肺炎疫情的新型冠状病毒命名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传染性很强,2020年1月20日后,从传播范围看呈现武汉局部暴发、全国多点散发的状况。
随着春节临近,返乡客流增加,1月下旬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开始由湖北向全国扩展。截至2月3日24时,全国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20431例,共有疑似病例23214例,重症病例2788例,死亡病例425例,治愈病例632例,追踪到密切接触者221015人,解除医学观察12755人。
新冠肺炎的主要传染源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主要传播途径是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者感染后病情较重,儿童及婴幼儿也有发病。潜伏期一般为3-7天,最长不超过14天。目前的抗病毒治疗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仍然处于一个探索阶段。对于病毒性的感染,尤其是新冠肺炎的治疗,我国医学界已经有针对性的呼吸支持治疗、针对炎症反应和毛细血管渗漏引起激素的治疗、针对机体免疫的一些免疫调节治疗等等。国家卫健委的新冠肺炎治疗规范已经形成了第四版,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规范的治疗重症和危重症的路径。2月1日后,治愈病例的数量开始高过死亡病例。
2.疫情的全国区域分布
截至2月3日24时,全国各省均出现了确诊病例(表1),其中湖北、浙江、广东、河南、湖南五省确诊人数超过500例,病发地湖北省仍是全国疫情最严重的地区。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扩散,武汉和湖北多个城市实行交通管制,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陆续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出台疫情控制措施,疫情传播得到有效地控制。2月2日,全国报告新增确诊病例中,湖北省之外地区新增确诊病例数连续三日趋于平稳。
3.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各省出台的相关政策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李克强总理作出批示,对全力以赴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为有效防控疫情,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实落实中央关于疫情防控工作部署,各地各部门继续加紧工作,众志成城,密集出台相关政策,切实担负起防疫抗疫的重任。
(1)强化疫情防控
为加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有效防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传播,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2020年1月23日,浙江省、湖北省启动浙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1月24日北京启动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机制。截至到1月29日,全国31省(市、自治区)均启动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机制。
1月25日,香港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的应变级别由“严重”提升为最高的“紧急”,并采取新措施加强疫情防控,包括暂停所有来往武汉的航班和高铁,推迟春节后中小学和幼儿园开学时间等。
澳门调整主要口岸出入境通关时间,从1月27日开始将主要口岸出入境通关时间由早上6点至次日凌晨1点,调整为早上6点至晚上10点。
(2)延迟复工
为加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有效减少人员聚集,阻断疫情传播,更好的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身体健康,1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通知,延长2020年春节假期至2月2日,各地大专院校、中小学、幼儿园推迟开学。此后,多省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发布关于延迟企业复工的通知。
(3)生活保障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发生后,多省迅速成立疫情处置领导小组(指挥部),统一部署,多措并举做好疫情防控期间市场保供稳价工作,着力保障“菜篮子”商品量足价稳,确保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求不受影响。
(4)中小企业纾困
随着肺炎疫情的不断蔓延,一些中小企业被迫停产,但工资、利息等刚性成本仍须支出,相当一部分餐饮、交通、旅游、零售、制造等领域的中小企业经营将更加举步维艰。疫情防控期间,延迟复工也给中小企业带来较大影响。为应对疫情,积极发挥中小企业在疫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目前已有四川、福建、苏州、滨州、北京、上海等多地政府发布了相关政策,帮助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减负。
二、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影响
1.SARS疫情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回顾
2002年11月至2003年6月,我国发生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疫情,由广东最先爆发,并逐渐蔓延至其他地区,共波及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66个县和市(区),累计报告病例5326例,其中治愈病例4947例,死亡病例348例。SARS的流行严重威胁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也不可避免地给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带来了巨大损失。对此,国务院、各部委及各级地方政府及时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政策措施加强防控、集中收治,遏制了疫情蔓延,并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等宏观调控手段有力地对冲了SARS疫情对经济的短期冲击。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虽然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与SARS疫情的特点并不完全相同,且宏观背景有所变化,但同样作为迅猛流行的新型传染病,其发生发展历程及对经济社会的冲击具有相似性。因此,可参考SARS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冲击,对新冠肺炎的冲击进行预判,以便各地采取针对性手段缓解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并促进疫情结束后经济发展和国计民生的尽快恢复。
从各省(区、市)经济增长情况来看,大多数省(区、市)2003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速较2002年全年增速有所提升,而与此同时,大多数省(区、市)2003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速则较一季度出现明显下滑,这恰与SARS疫情发展轨迹相吻合。由于SARS感染人数在2003年4至6月传播最快、并达到高峰,因此2003年二季度成为各地经济受创最为严重的时间段。此后,随着各项政策措施发挥效力,各地2003年前三季度GDP累计增速较上半年显著反弹。
具体来看,2003年上半年GDP增长数据可得的22个省(区、市)中,有18个省(区、市)GDP同比增速较2003年一季度回落。其中,北京回落幅度最大,是唯一回落幅度超过3个百分点的省(区、市),这与北京SARS疫情严重程度相契合。在SARS疫情的整个过程中,北京最终确诊病例数和死亡病例数均为所波及的24个省(区、市)中最多,疫情持续时间也较长,排名第4位,因而受到的经济冲击相对较大。回落幅度排名第2、3、4位的广西、山西和天津2003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速分别较一季度回落1.8、1.6和1.3个百分点,此三省市同样是SARS疫情较严重的地区,最终确诊病例数排在第8、3和6位,死亡病例数排在第8、4和5位,疫情持续时间排在第2、6和12位。因此,总体来看SARS疫情对2003年二季度的区域经济存在明显的负面冲击,且所受到的冲击程度与疫情严重程度有关。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疫情并不严重的省(区、市)2003年上半年GDP增速也有所下滑,如海南、浙江、福建、云南、贵州等。与此相对应的是,部分疫情较为严重的省(区、市)GDP增速下滑则并不十分突出,如广东、内蒙古等。这是由于现代经济体系下区域经济联系紧密,非疫区经济也同样会受到疫情冲击,各地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发展不仅带来了共同繁荣,也造成了风险共担。与此同时,一地受到SARS疫情的冲击大小不仅取决于疫情严重程度,还与其经济实力、经济体系健康程度、经济结构等有关。
2.SARS疫情对区域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
为更好地分析此次新冠肺炎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影响,我们利用计量分析SARS疫情对我国宏观经济增速的冲击作为预测参考依据。
(1)变量的选择及数据
①被解释变量:各省季度GDP累计同比增速差分值(),利用GDP累计增速差分值反映SARS疫情中各省GDP增速的变化幅度。
②解释变量:各省季度SARS累计感染确诊人数()、各省季度SARS疫情累计持续天数(),利用上述两个变量反映各省SARS疫情严重程度对GDP的冲击。
③控制变量:各省当年人均GDP(),反映各省经济增长情况对疫情冲击的抵消作用。
为保证数据的平稳性,对、两变量取对数,得、。
数据选取2003年一季度与上半年全国31个省(区、市)累计数据。
相关变量名称、符号、单位及数据来源如下表所示:
(2)计量方法与回归结果
利用上述变量构成各省短面板数据,分别选取的单个解释变量与控制变量构成对被解释变量的经济模型,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GLS)进行回归估计,可得到下述两个方程:
由上述方程可知,当SARS感染人数的对数值每增加1时,当季度地区GDP累计增速将较上季度减少0.2305441个百分点。
由上述方程可知,当SARS疫情每延长10天,当季度地区GDP累计增速将较上季度减少0.082599百分点。
3.本次疫情的发展情况预测
(1)利用S型生长曲线(Logistic模型)预测方法介绍
在生物医学中,生物种群生长、细菌繁殖以及病毒传染通常可以采用“S型生长曲线”(又称为Logistic曲线)来进行描述,其基本方程为:
该曲线的意义是,y是随着时间不断增长的数量,可以表示生物数、病毒感染人数等。y增长的速度,与y的数量成线性的反比关系,即随着y的增加,增速不断线性下降并趋向于零,最终将使得y到达环境可以容纳的最大值。在方程中,L、α和β是需要回归的三个系数,L是y的上限(当t趋向于无穷时,方程右侧的分母将趋向于1);α决定了y初始值的大小,当t=0时,y的初始值为L/(1-α);β则决定了曲线的弯曲程度(凸性)。
病毒的累计感染人数通常符合S型生长曲线,这是因为在感染初期,病毒的传播速度并不受到太多的资源约束,从而形成接近(略低于)指数的增长曲线,即“S型曲线”的加速段。在感染后期,当病人数量不断增长,检验隔离的力度不断增加,病毒生存的空间就会不断减小,其传播速度与病人数量呈现反比关系,开始减速至零,感染人数也随之到达上限,即“S型曲线”的减速段。
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1月16日至2月3日24时的累计确诊人数,考虑到湖北省与全国除湖北外其他省份的传染模式不同,其中湖北主要以内生性的传染为主,而其他省份主要以输入性病例为主,分别对湖北与其他省份的累计确诊人数进行Logistic曲线回归。
(2)湖北省确诊人数及疫情持续时间预计
1月16日,湖北省确诊感染人数打破了原先多日不增长的良好局面,人数突然增加至45人,随后开始逐日大幅增长,并开始对经济产生相应影响,因此以1月16日作为模型的起点,至2月3日,湖北省确诊病例达到13522人。
模型回归的方程如下:
模型结果显示,预计最大确诊病例超过2.5万人,预计还将新确诊1.2万人左右。若以无新增病例作为疫情结束日,则预计疫情结束日为3月2日,历时47天(以1月16日为起点)。
以参数的正负两倍标准差得出的结果,设定为乐观与悲观情景,其中乐观情景的最大确诊人数在2万人左右,悲观情景的最大确诊人数在3万人左右。
(3)除湖北外其他省份确诊人数预计
湖北省以外省份的首例确诊感染始于1月20日,当日新增21人感染,随后不断增加,并对经济开始产生负面影响。至2月3日,其他省份确诊病例达到6916人。
模型回归的方程如下:
模型结果显示,预计最大确诊病例8358人,预计还将新确诊1400人左右,情况要远好于湖北省。若以无新增病例作为疫情结束日,则预计疫情结束日为2月21日,历时33天(以1月20日为起点)。
以参数的正负两倍标准差得出的结果,设定为乐观与悲观情景,其中乐观情景的最大确诊人数在7600人左右,悲观情景的最大确诊人数在9100人左右。
采用前文计算出的确诊病例数和疫情持续时间对经济增速影响的弹性系数构成下列方程6,
结合上述疫情关键指标的预测结果,对三种情形下此次疫情对经济增速的冲击进行估计。
同时,在得到模型结果后,需要进行经验调整,以修正模型假设的不足。我们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对模型设定假设的不足进行了相应修正:
一是与2003年SARS疫情相比,本次疫情包含春节,全国大部分省份对春节返工日进行了推迟,从而减少了工作日,这与SARS的情况不同,也未包含在本模型中,因此需要对工作日进行调整。已有研究表明,1个工作日的增减,约影响GDP增速0.2个百分点左右,但当工作日变动天数较大时,由于需求刚性和订单积压等原因,也会造成返工后劳动小时上升,因此工作日对GDP增速的边际影响是下降的。对此,我们分别根据31个省区市返工推迟时间,对模型结果进行了修正。
二是经济结构的变化。2003年SARS期间我国的经济结构与当前有着明显区别,包括三大产业,消费、投资、进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存在较大变化,而疫情对三大产业以及三驾马车的影响是不同的,因此,我们根据31个省区市经济结构的不同进行了相应调整。
三是对乐观与悲观区间的调整。模型中乐观与悲观区间由参数校准的正负两倍标准差给出,这种误差的来源主要是已有信息的波动,未考虑未来新增信息的变化,显然会造成估计区间偏小。此外,在春节返工后,由于人员流动的加强,会显著增加疾病传染的不确定性,为谨慎和考虑最坏的情况,也有必要对悲观区间进一步下调,这些都是现有模型无法模拟的。对此,我们对乐观与悲观区间进行了适当放大。
四是对湖北的单独调整。湖北是本次受灾最严重的地区,除了感染人数最多,疫情持续时间最长,返工最迟这些模型已考虑因素外,还存在大量未考虑到的因素,包括部分疫情信息披露仍不充分、社会基本服务受到严重影响、消费者与投资者信心受损等,因此我们倾向于认为模型低估了湖北省的经济受损程度,需对此进行一定调整,最后所得结果如下表:
结合各省2019年末GDP增速,推断出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三种情形的各省2020年一季度GDP累计增速(假设一季度各地GDP增速保持2019年全年增速不变),结果如下表:
可以看出,疫情发生最为严重的湖北省经济增速影响最大,2020年一季度地区GDP累计增速将较2019年末下降3.06-6.05个百分点,至1.45%-4.44%之间,增速降幅最大。
与SARS表现为广东、北京两个疫情中心后向各省扩散不同的是,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只有湖北省一个疫情中心。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人员流动性较大,疫情扩散风险也较高,对两地经济增长的影响较为明显。对北京经济增速影响在2.03-3.27个百分点,一季度GDP增速将维持在2.83%-4.07%之间。对上海经济增速影响在1.86-3.02个百分点之间,一季度GDP增速将维持在2.98%-4.14%左右,增速略高于北京。
距湖北较近的省份,人员流动相对较大,比如浙江、广东、湖南、河南、重庆、江苏、安徽、山东等省份受疫情影响也相对严重,疫情对上述各地一季度GDP增速冲击1.57-3.00个百分点之间。其中,山东GDP增速很有可能破4,甚至破3,在2.92%-3.93%之间;广东、江苏、浙江GDP增速均有破4可能,广东GDP增速在3.21%-4.36%之间,江苏将维持在3.45%-4.48%之间,浙江将维持3.80%-4.95%之间,浙江表现相对较好。上述四个经济大省一季度GDP增速的下滑将对我国经济增长形成明显拖累。江西、湖南、河南、安徽等省份经济增长还能保持4.5%以上相对高位,其中江西表现最为突出,一季度GDP增速将保持在5.42%-6.44%之间。
与湖北距离相对较远的黑龙江、福建、辽宁、广西、河北、山西、陕西、云南、贵州、四川、内蒙古、宁夏等省(区、市),受疫情影响相对较弱,GDP增速下降均在1.17-2.55个百分点之间。其中福建、云南、贵州、四川四地一季度GDP增速仍有可能维持在6.0%以上,表现较为突出。但黑龙江受本身经济增速较低影响,在疫情冲击下一季度GDP增速将有可能破3,甚至破2,经济增长下行压力骤增。
而距离湖北更远的海南、天津、甘肃、吉林、新疆、青海、西藏等省(区、市),疫情对其经济增速的影响最弱,均在1个百分点左右。其中,西藏影响为全国最低,仅为0.21-0.54个百分点,其一季度GDP增速将维持在7.7%左右,增速全国最高。此外,青海也将维持5.0%以上的增速。不容乐观的是,吉林在疫情冲击下,GDP增速有可能破2%,在1.65%-2.26%之间,增速全国最低。
根据上述各省(区、市)2020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速预测值,可估算出全国2020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速在三种情形下的预测值,分别为:乐观情形下较2019年全年增速下降1.6个百分点,即同比增长4.5%(以GDP保持2019年全年增速6.1%不变为基础,下同);基准情形下较2019年全年增速下降2.1个百分点,即同比增长4.0%;悲观情形下较2019年全年增速下降2.7个百分点,即同比增长3.4%。
基于全国一季度GDP占比通常占全年GDP的五分之一左右,可据此估算,在疫情背景下,2020年全年全国GDP同比增速在乐观情形下为5.8%,基准情形下为5.7%,悲观情形下为5.6%,即分别较2019年全年增速下滑0.3个、0.4个和0.5个百分点,结果见下表。
三、对地方政府的相关政策建议
1.短期:以控制疫情为首要任务
当前我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在疫情可防可控的基础假设下,预计本次疫情对我国各地区的经济仍会造成一定冲击。尽管如此,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尽可能减少传染人数,早日恢复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正常秩序仍是当前最为首要的任务,也是减少经济损失的最有效途径。因此在短期内,必须以控制疫情为首要任务,由此带来的相关经济损失是暂时和有限的。对此,各省应积极采取措施,一是密切跟踪疫情发展情况,灵活调整节后复工和学校复课时间,在疫情超预期发展的情况下可再次延后复工时间;二是针对复工带来的人员流动增多,需要做好应急措施,加大公共场所的人员检测,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利用互联网办公,减少出行和人员流动;三是做好各地区人民生活保障工作。
2.中期:做好疫情有效控制后的经济恢复工作
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各地可逐渐将工作重心放到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恢复上来。一是逐步放宽、解除疫情期间的相关限制措施,恢复正常的公共服务,为企业生产、商业恢复和学校复课创造有利条件,对疫情期间积压的相关公共服务需求,应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提高办事效率,加快解决企业与居民的相关困难。二是通过财政政策积极支持地方经济恢复,可根据各省区市疫情严重情况的不同,相应增加和调整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比例;适当加大疫情严重地区的地方债发行额度;对受损严重的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通过税收减免、财政贴息贷款、降低社保缴费等措施给予财政上的支持;三是鼓励各地金融机构支持疫情受损企业,适当调整债务还款期限,提高因疫情造成不良贷款的容忍度,落实好尽职免责制度。
3.长期:推进地方治理改革
本次疫情暴露出了一些我国政府治理上存在的结构性矛盾,比如地方利益与全国利益的矛盾,经济发展与疫情防控的矛盾等。应以此次疫情作为契机,推动政府治理、信息披露、媒体监督、医疗卫生等领域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