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底,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对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泰国、越南、斐济七国的战略精英(在本国国际事务辩论中具有影响力的政府外专家)进行了一项调查,以了解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如何看待地区权力、规范和机制。
2020年初,该研究团队对调查数据进行了广泛的分析,并在澳大利亚悉尼召开研讨会,与来自调查涉及的所有东南亚国家以及美国和澳大利亚的知名专家进一步研究了调查结果。
调查十项主要发现如下:
权力和影响力
01 受访者认为,如今中国在东南亚的政治权力和影响力比美国稍大,且十年后这种差距将变得更大。与此同时,影响东南亚权力格局的不仅仅有美国和中国,日本、印度和印度尼西亚均被视为重要参与者。
02 受访者认为,在经济实力和影响力方面,如今中国的影响力比美国大得多,且这一差距预计在未来十年还将扩大。中国在相对经济影响力方面的优势要大于相对政治影响力方面的优势。日本目前紧随中美之后,排在第三位,十年后预计仍将保持第三位。不过,预计日本的经济影响力将减弱,而印度将上升。
03 对于中国所扮演的角色对该地区是有利还是有害,目前受访者尚未达成共识。略占多数的受访者对中国持友好态度,45.8%认为中国对该地区“一定程度上有益”,8%认为“非常有益”;46%认为“非常或一定程度上有害”。其中,新加坡受访者中对中国持正面看法的人最多,所占比例为78%,而与中国存在领土争端的越南和菲律宾的受访者,对中国在该地区作用的看法最为负面。
挑战
04 受访者对美中战略竞争深表担忧,将其列为最大的地缘政治挑战。美中战略竞争是该地区除越南、菲律宾之外所有国家最关心的问题(越南和菲律宾人士将南海争端列为更重要的问题)。
05 相较于传统军事问题,气候变化和其他非传统安全威胁更令人关切。总体而言,气候变化被认为是影响国家安全的最大关切,经济和金融危机次之,远远超过传统的安全关切。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调查是在2020年进行,那么流行病很可能也会成为人们非常关心的问题。
数值越高,代表关切程度越高。数据来源于CSIS网站
价值观
06 该地区非常支持民主价值观。当被问及民主价值观对地区秩序的重要性时,绝大多数受访者表示“坚信”或“相信”民主价值观有利于地区稳定和繁荣。然而,这些结果似乎并不符合该地区近期的治理趋势,表明人们的愿望与实际状况可能存在脱节。
07 经济合作和善治被视为促进地区稳定和经济繁荣的最重要原则。当被问及哪些规范、经济和安全问题对地区稳定和繁荣最重要时,绝大多数受访者选择了贸易和经济一体化,紧随其后的是善治和加强国内政治机制。
机制
08 东盟被视为最重要的地区机制。所有国家都将东盟列为最重要的地区机制或倡议,泰国和越南除外。泰国一半受访者选择了东盟,另一半则选择了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而越南则认为“四方安全对话”最重要。
09 受访者认为,东盟面临的主要挑战是来自大国的外部压力,这些压力加剧了东盟成员之间的不团结。紧随其后的挑战是东盟成员国本身不重视东盟和东盟缺乏应对挑战的手段。极少数受访者认为东盟没有面临挑战。
10 东盟被认为是最适合应对大多数地区挑战的机制。当被问及哪一个东盟领导的地区框架最适合应对各种地区挑战时,受访者明显倾向于东盟本身,而不是东亚峰会、东盟地区论坛或“东盟国防部长会议+”。
未来变化趋势
东南亚地区的形势变化很快。即将出现的几个关键问题以及不可预见的冲击可能使该地区人们的观点发生变化。
例如,新冠疫情将对本报告所研究的问题产生广泛影响。东南亚将如何评估中国在疫情蔓延和全球应对中的作用?东盟对疫情的反应是否会被视为有效?中国经济是否会迅速反弹,为东南亚经济复苏提供动力?中国是否会抓住东南亚经济疲软的机会推进战略目的?中国是否会被视为真正有益的伙伴?
展望未来,东南亚战略精英眼中的主要威胁,如气候变化和相关的跨国挑战,在未来几年将变得越来越突出。地区机制是否会推动这些方面的合作?外部国家是否会被视为东南亚国家在这些关键挑战上的合作伙伴?
最后,2020年11月的美国总统大选将对地区格局以及地区国家对美态度产生影响,尤其是在政府换届的情况下。新的美国政府是否会改变与中国进行战略竞争的基调或方向,以增强东南亚国家的信心?它是否会优先考虑与以东盟为基础的组织接触?它是否会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发挥积极作用?
尽管中国和美国以及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亚等其他主要地区大国在东南亚地区具有重大影响力,但东南亚国家将决定该地区的发展方式。然而,由于该地区整体上仍然非常开放,并重视外部国家的深入参与,外部行为体也将产生影响。本调查报告或将有助于深入了解东南亚对关键问题的看法,并帮助外部国家更有建设性地参与解决东南亚自身评估的关键挑战。
本文编译自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网站报告Powers, Norms, and Institutions: The Future of the Indo-Pacific from a Southeast Asia Perspective。译者:沈凯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