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 日,蓝思科技(Lens Technology)与可成科技(Catcher Technology)双双宣布,双方签署的《股权买卖契约》将可成旗下可胜科技(泰州)、可利科技(泰州)100%的股权予蓝思科技,交易价金全部以现金支付,暂定交易金额14.27亿美元(约99亿人民币)。此前,可成科技将出售其在大陆业务的消息已在市场上传开,只是未明确买家,市场预估的买家名单中包括了蓝思科技、立讯精密等中国内地制造大厂。
公开信息显示,可成科技是中国台湾的一家合金压铸厂商,主要从事合金的生产、销售与开发,为苹果iPhone、MacBook等消费电子产品提供金属外壳,2019年向MacBook的机壳供应市占率达40%-45%。可成科技在大陆的资产包括苏州工厂、泰州工厂、宿迁工厂。此次出售的是可胜科技(泰州)有限公司和可利科技(泰州)有限公司,约占可成科技2019年年营收约40%。蓝思科技总部位于湖南长沙,主营手机玻璃盖板。在玻璃机壳、金属中框业务已经获得了华为、小米、OPPO等一线国产手机品牌的订单,市占率稳居行业龙头。此外,蓝思科技对汽车电子市场核心客户的出货量也在稳定增长,并参与了特斯拉供应链。财报数据显示,蓝思科技2020年业绩表现出色,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增长1322.42%,第二季度的归母净利润增长1831.3%。
蓝思收购可成科技旗下业务,被视为国内制造业承接外资退出产能的又一行动。在当前全球经贸环境剧变、供应链面临重构的大背景下,此次内外资围绕大陆产能的交易,典型地反映出正在“世界工厂”发生的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重构和洗牌。类似的收购在中国已有发生。7月17日,立讯精密发布公告称,将以人民币约33亿元的价格收购纬创集团的iPhone制造业务——江苏纬创和昆山纬新的100%股权。交易完成后,立讯精密将会成为首家中国内地的苹果iPhone代工厂。纬创是iPhone三大代工厂(富士康、和硕、纬创)中最小的一个,份额约6%,远低于富士康70%的份额。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种产业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安邦智库(ANBOUND)的研究团队认为,我们需要客观地厘清一些形势问题:
第一,包括台资在内的外资制造业正在加快撤出。多年来,中国引进外资的总量在增加,但制造业与服务业的结构在发生剧烈变化。2005年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额中,服务业仅占24.7%,到2018年服务业则增长到68.1%。在2020年1-7月的累计数据中,服务业实际吸收外资4145.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6%,占我国吸收外资比重增长到77.4%。吸引外资结构变化的背后,是制造业外资的相对减少。在多种因素下,外资制造业撤离中国大陆的趋势,已经有很多的个案可以证实。中国曾经是“界工厂”,如果制造业外资下降太快,肯定会对中国经济造成一些问题。
第二,新冠疫情和地缘政治因素加剧了制造业外资撤出。对此次出售大陆工厂的交易,可成科技坦承,近两年国际政经环境有重大改变,使得可成不得不进行转型,而过程中必然会有阵痛期。基于国际贸易情势变化、客户策略的演变、供应链走向价格竞争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可成科技会进一步进行资产处理,使其供应链加速垂直整合的速度。可成科技的转型思路在外资中并非个案,尤其是随着地缘政治环境恶化,制造业企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并推动供应链重构和调整。随着中美两国关系恶化,未来全球供应链将会因地缘政治原因出现分裂,形成“中国供应链”和“非中国供应链”两大系统。
第三,中国制造企业试图承接退出外资的资产和产能,提升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价值。以安邦智库研究人员的观察,近两年外资制造业撤出增多,“暴露”出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供应链和价值链中的真实地位。从资本属性和企业属地看,有相当大的一批“中国制造”,实际上是外资在中国生产的。以苹果iPhone手机生产为例,在中国大陆企业立讯精密收购台资纬创、纬新之前,大陆厂商并没有真正参与组装iPhone手机。换句话说,在全球化的代工领域,在大陆的外资制造企业提升了“中国制造”的档次。此次蓝思科技、立讯精密等内地企业收购台资退出资产,相信其主要目的既包括产能扩张,也有产业提升,最终实现价值链升级。有分析机构指出,在收购完成后,蓝思科技在可成泰州厂的金属机壳全部导入蓝思科技的玻璃业务后,蓝思科技在海外大客户出货将提升10%以上。
不过,大陆企业的这种想法能否顺利实现,还存在一些不确定性,甚至面临风险。以蓝思科技为例,在它掏出99亿元人民币收购可成科技的工厂后,能否在今后拿到苹果公司的订单?现在并不确定。随着美中关系紧张,早在一年前就有消息传出,苹果计划将生产线撤离中国。当时《华尔街日报》引述消息人士透露,苹果计划将15%到30%的硬件装配移出中国,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十几个月甚至数年时间。我们估计,随着纬创、可成科技撤出中国大陆,可能会增强苹果公司撤离中国内地、在外部重构生产链的决心。如果蓝思科技已经了解到苹果公司向海外转移制造能力的策略,仍然执意收购可成科技的工厂,那么未来可能面临拿不到足够的苹果订单的风险。
我们注意到,受到政治因素和价格因素影响,外资巨头参与的全球供应链调整已经出现,如苹果公司在产业链布局上做了两手准备:一方面在扶持中国大陆企业,改变过去“台场为主,陆厂为辅”的产业生态,以此打造专注于服务中国大陆这一巨大消费市场的产业链,也通过增大在大陆的经济影响力来降低其在贸易战中受打压的风险;另一方面,苹果也在加速将产能转移出中国大陆,如向越南等地迁徙,来对冲中美摩擦下全球市场供应链面临的风险。在此背景下,中国这个“世界工厂”面临巨大的调整和挑战。此前曾有媒体报道引述富士康董事长刘扬伟的话说,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时代已经结束。虽然富士康立刻出面澄清媒体曲解了刘扬伟的本意,但客观来看,中国“世界工厂”地位的下降,这是确定无疑的趋势了。
逆全球化、疫情冲击和地缘政治影响等因素,正在改变全球供应链格局和产业布局,外资制造业撤离中国的力度可能比外资数据显示的更大。部分中国制造业在努力承接外资撤出后留下的市场空间和制造业资产,希望提升在全球供应链和价值链上的位置。但在全球市场空间调整的背景下,中国企业能否实现从低端向中高端的攀升,还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