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以“锻长板”助力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既暴露了我国产业链的短板,也凸显了我国产业链的长板。为了应对疫情冲击、中美贸易不确定性以及全球生产分工的放缓,我们既要致力于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补短板”,同时更要注重“锻长板”,以“锻长板”助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目前,我国拥有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庞大的国内市场、完善的产业链配套设施以及强大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未来我国须进一步强化自身的传统比较优势,通过“锻长板”提高我国产业链的竞争力和稳定性。

“长板”之长 抢位全球产业链

高度完整的产业链体系

我国产业链体系具有高度的完整性。目前,我国共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产业门类齐全,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目录中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我国生产的工业产品中有200多种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我国产业链的综合优势不仅目前没有任何国家能够替代,而且在未来还会随着新产业的成长而更加完善。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深入,未来既会有像第五代移动通信(5G)这样的国内新产业链形成,也会有像特斯拉这样的国外产业链融入,因此我国产业链完整性的优势必将在未来得到进一步稳固。我国在拥有完整产业链体系的同时,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做到精细化、复杂化,这也是我国成为全球产业链中不可缺少一环的重要原因。拥有高度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将会是我国在面对贸易保护主义、全球经济萎缩以及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等经济发展难题时的最大优势之一。

配套完善的产业链结构

2020年初的新冠疫情导致各国经济发展突然陷入停滞。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失业,美国失业率一度达到14.7%,2020年9月份仍达到7.9%。而我国所拥有的强大且完善的产业配套设施则大大降低了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我国在抗击疫情时做到了医疗物资充足供应,各地区建立跨地域、跨层级统筹协调机制以及产业链上下游的协调配合。在这一系列的努力下,我国仅仅用时两个月就实现了90%以上的复工率。在产业分工日益复杂的今天,我国正是凭借着强大的产业链配套设施保持着“世界工厂”的地位。一些发达国家在近些年推出了“制造业回流”的政策,给予回流企业政策补贴,但从结果来看该系列政策却是见效甚微。我国完整的产业链配套设施优势使得这些产业转移或者回流的成本巨大,企业在选择转移或回流后,无法在短时间内找到可替代的国家或地区来进行生产活动。根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统计,2018年在华投资的日本企业在华采购率高达66%,而在东南亚地区,这一比例仅为30%。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各个行业的上中下游产业能够形成聚合优势,可以快速、保质地为上下游企业提供原材料和中间品。

强大的国内市场潜力

我国拥有14亿人口,远超过欧元区(3.3亿)、美国(3.3亿)和日本(1.26亿)这三大经济体的人口之和,在所有国家中居于首位,约占世界人口的18.42%。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为产业链带来巨大的规模效应,这是其他国家无法拥有的独特竞争优势。庞大的国内市场也为我国产业链带来了集聚效应,许多产业集群式发展,集聚资源并带来协同效应。截至2018年,我国有219个经济技术开发区、156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35个海关特殊监管区,以及19个边境/跨境经济合作区。各种类型的开发区在深化产业协同、集聚资源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我国市场的内需潜力尚未得到充分有效的挖掘,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长已经由过去比较看重出口和投资,转向更加看重内需。近14亿人口的需求将源源不断地转化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数量庞大的产业人才队伍

人才是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的关键,我国目前拥有数量庞大的人才队伍,各产业人才相对齐全。截至2018年底,我国科技人才资源总量达10154.5万人,规模居世界首位。自2009年起,我国工程师数量超越美国,居世界第一。我国庞大的工程师队伍、众多的专业人才以及熟练工人带来的巨大红利可以实现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专业化生产。拥有类型齐全、数量众多的熟练工人使得我国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不断释放的传统基建与新基建红利

我国基础设施优势明显。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已拥有较为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通信基础设施以及电力基础设施,建立起了覆盖范围广泛的公路、铁路、民航、电网,并实现了各地区的全面第四代移动通信(4G)网络覆盖。我国的货运发送量、铁路客运周转量等指标均排名世界第一,地区间物流、人流以及各种资源要素互联互通水平极高。同时,我国高度重视新一代数字技术,在5G网络、大数据平台、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完善的传统基础设施以及不断兴起的新型基础设施为我国产业链提供了强力的保障和支撑,大大降低了物流成本、交易成本、生产成本,为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根据信息通信研究院报告,未来5年,我国5G商用将带动信息消费规模将超过8万亿元,直接带动经济产出增长规模达10.6万亿元,同时将创造超过一千万个就业机会。截至2019年,我国已建成7.4万个数据中心,互联网数据产业规模达1563亿元,预计2022年将超过3000亿元,相关产业链条迅速发展。目前,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达1189家,占世界的22.9%,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世界领先。此外,在特高压输电领域,我国已建成“九交十直”,已投入使用的特高压工程累计线路长达27750工里,作为5G、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的上游新基建,特高压将带动下游各新兴产业的发展。

多措并举 打造“长板效用”的升级版

充分发挥传统制造业就业吸纳能力 平衡就业稳定与产业升级

目前,西方个别国家的政客高呼“产业转移”“制造业回流”,但众多国外企业依旧选择留在我国,这时刻提醒着我们全工业门类的重要性。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数达36721.25万人,第二产业从业人数达21304.53万人。尽管近些年诸如互联网、物流、电商服务业等新经济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但同时我们也不应该忽视传统制造业的就业吸纳能力。我国的生产制造业规模位居世界第一,生产制造业吸纳了大量劳动力,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成分。我国平均每一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就能吸收932人就业,而服装、纺织业每一亿元投资可吸纳4464人和1876人就业,纺织服装行业上下游影响近一亿人的就业。在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时,我国应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在推动产业升级的同时,还应注意到传统行业仍然有着大量的劳动力容纳能力。

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确立我国产业竞争新优势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未来我们首先应继续完善产业链体系,巩固提升我国拥有完整独立产业链体系的优势。此外,还要利用新一代技术建立现代化的产业链。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举国体制优势,发挥已有的“长板”优势,增强我国在关键技术领域的优势。与此同时,还应该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应当完善从设计、开发到生产的整条产业链上下游的各个环节,特别是高技术中间产品的生产环节,从而实现产业链体系的完整性、自主性。通过推动制造业发展从主要依靠加工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中高端制造、市场营销等价值链高端环节延伸,不断增强对产业链的控制与主导能力。应尽快推动关键行业供应链的本地化,对采购本地零部件、原材料的企业进行适当财政补贴。对于一些本地化存在难度的高技术行业,尽可能地实现多元化采购,分散供应商,防止“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从而降低供应链的“断链”风险,提高供应链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

加快“新基建”建设 确立新业态发展的先动优势

新基建是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增长的核心动能之一。根据《5G经济社会影响白皮书》预测,2030年国内5G产业带动的直接产出和间接产出将分别达到6.3万亿元和10.6万亿元,创造的就业机会达到800万以上。因此,在加强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我们应继续推进大数据中心、5G网络、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特高压、城市轨道交通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我国在新基建领域的领先地位。新基建以及数字技术具有强大乘数效应,将在未来为各产业的发展和升级提供强大动力。从供给看,新一代数字技术应用于制造企业能够帮助其完成资源的快速整合并及时响应市场,还能够实现满足个性化需求的产品的个性化设计及生产。从需求看,新一代数字技术孵化出大量新型商业模式,拓宽了消费渠道,实现了需求与产品的快速精准对接。因此在数字时代下,推动新基建能够多方位地迎合数字技术应用的需要,更有助于催生出新产业,并且带动其他产业发展,拥有极强的红利溢出效应。由于新基建的上下游均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因此应积极开拓新型基建融资渠道,大力推广公募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等融资渠道,鼓励民营企业参与新基建投资,提供减税降费等优惠措施。我们在积极推动新基建的同时,还应该积极探索新基建的应用场景,拓展新基建民用、商用需求,发挥大型企业的示范作用和主导作用,开展重点示范工程。最后还需要加强顶层设计,根据新业态的特点,制定适合数字化、智能化的政策规则,完善监管体系、治理模式,从而提高风险与事故的预警能力,为新型商业模式提供良好的运营环境。

进一步完善产业配套设施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产业发展离不开相应的配套设施与环境。我国在巩固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同时,应继续完善相应的产业配套设施。鼓励各地区因地制宜,结合本地资源禀赋以及产业基础情况,区分出各地区优势产业和劣势产业,有针对性地合理规划产业园区,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产业链,促进各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充分整合本地资源,为优选产业项目拓宽融资渠道,提供政策便利,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利用大数据、互联网、智能技术为园区企业提供先进产业配套服务,积极探索并建立智慧物流产业服务中心、智能金融产业服务中心等新型产业配套设施。打造产业链共享平台,促进上下游产品供应灵活,促进资源的高效配置和低成本之间的协同。通过提升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增强各地区产业竞争力等方法,建立具有更高效率和弹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注重完善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中间组织、行业协会作用,从而实现更好的服务效果。

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 以内循环驱动外循环

目前,世界经济遭遇逆全球化“寒风”,外资企业产业转移、撤资风险加大。应对这一风险的有效办法之一就是要增强巩固我国产业链,同时必须要充分发挥我国拥有超大规模国内市场的优势,促进国内市场的“内循环”。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带来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利用国内市场抵御外部风险,保障产业链安全。继续优化营商环境,依托人口数量、国土空间、经济体量、统一市场等条件加快资本、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通过加快城镇化进程,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充分挖掘国内市场内需潜力。大力支持出口加工贸易转内销,深耕国内市场,为出口转内销企业提供适当税费优惠政策,通过产业链共享平台、大数据平台帮助企业拓展国内市场销售渠道,对接国内客户,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会展等方式促进企业开展内销活动,出台金融优惠政策为出口转内销企业提供融资便利。

我们需要清醒意识到,潜在的市场规模并不等于现实的市场规模。受到区域市场分割、人均收入偏低等因素的制约,我国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尚未得到充分有效的挖掘,亟须相关政策进一步地引导、培育和激发。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新发  新发词条  双循环  双循环词条  长板  长板词条  助力  助力词条  格局  格局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