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蚂蚁集团的整改可以看作是中国对互联网巨头整顿的开端:自11月初蚂蚁集团IPO被叫停后,监管部门两次约谈蚂蚁集团。12月24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调查组完成现场调查;12月27日,央行官员就约谈问题发表谈话。声明中虽未直接要求分拆,但强调“蚂蚁集团要充分认识到整改的严肃性和必要性”,“尽快制定整改方案和实施时间表”。此外,监管部门还要求蚂蚁集团整改从理财、消费者信贷到保险在内各项金融科技业务,并回归支付本源。蚂蚁集团需依法设立金融控股公司,严格落实监管要求,确保资本充足、关联交易合规。
中国政府因为反垄断、防范金融风险来“整顿”阿里系,从单项政策的出发点来说,都没有问题。蚂蚁集团、阿里电商的发展模式都潜藏问题,一类是隐含着巨大的金融风险,二是电商模式对实体商业造成冲击。不过,在贯彻加强监管与整顿目标的同时,政策出台时机与做法依然值得探讨。对于已经开始的整顿行动,有必要客观评估政策的“杀伤力”和对未来的影响,以便在今后更好地改进监管。
目前来看,对互联网巨头的整顿,将会带来如下方面的影响:
首先,中国互联网巨头在资本市场上受到直接打击。一个事实是,中国过去引以为傲的互联网巨头,在这一轮整顿中受到重大打击,股价大跌,市值大减。受调查组进驻阿里现场调查的影响,12月24日、28日两个交易日,阿里股价重挫超13%,市值蒸发约6000亿人民币。腾讯、美团、京东等互联网巨头股价也连续下挫:美团、腾讯两交易日内共下跌超9%,京东也下跌超4%。截至12月29日,腾讯与阿里的股价,依旧不超过12月14日反垄断落槌后暴跌的收盘价。瑞银日前发表报告预期,明年内地互联网行业将延续今年的监管形势,近期的监管要求已超乎市场预期,现阶段对阿里的打击较大。严格的监管是否会导致资本从这一领域流失?目前还是未定之数。
其次,整改风潮将显著改变国际市场对中国互联网公司的估值。可以肯定的是,相关监管和限制措施将改变阿里、蚂蚁及类似公司的业务模式,其扩张能力和盈利能力将会大受影响。以蚂蚁为例,在其IPO被叫停、监管部门11月份推出《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后,晨星等公司对蚂蚁集团的估值几乎折半,从11月初的2800亿美元下降至1400亿美元。再加上11月发布的《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以及12月以来的互联网存款监管、反垄断等政策“组合拳”,会更进一步地限制国际市场对互联网公司在业务扩张和盈利增长上的想象空间,推动估值继续下降。
第三,中国依托人口和国内市场发展起来的互联网应用端的产业,今后将面临更加严格的监管环境和发展环境。网络巨头们将会过去的快速、野蛮的扩张转向低速发展,从过去画着资本“浓妆”的明星企业变成现在的“素颜”企业。在新的监管环境下,互联网巨头们的业务杠杆将不得不降低,合规要求将会更多,可能需要拿出更扎实的业务能力,才能获得足够的资本吸引力。有市场人士笑称,中国的互联网巨头被打成这样,这是特朗普、蓬佩奥想做都做不到的事,被近期的从严监管做到了。
第四,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将发生系统变化。经过此次事件之后,我们相信,国内对互联网产业的监管将比过去更加严厉,约束作用将更强。但需要注意的是,监管与发展、合规与效率是否能够平衡?这取决于政府及监管部门的认识和监管水平。
要指出的是,当前在监管层面的变化,带来了一个新问题:我们可以用“整顿”去规范互联网行业,但今后如何在监管的同时促进发展,这是监管部门和企业都绕不开的问题。安邦智库(ANBOUND)的研究人员认为,有如下方面值得重视。
一是监管需平衡、适度。企业要合规经营,相关部门也要合规监管。不能像过去一样,只会一条腿走路,要么管死,要么放任。客观来看,在P2P、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监管,就是国内在监管上进退失据的典型。造成目前这种情况,金融监管部门是有责任的。也正因为如此,下一步监管部门更需要注意,不能墙倒众人推,需要避免内部监管与外部压力形成“监管共振”,直接把整个行业“一竿子打死”,这样反而会事与愿违。
二是可以考虑将数据与流量作为监管重点。安邦智库的研究人员多次强调,在网络时代,流量经济是网络经济的核心,对于蚂蚁集团、腾讯财付通、微信等具有平台性质的大数据平台,要重视流量平台的公共性质。而监管制度的关键,则是明确大数据的权利归属,保护好流量平台拥有的公众信息安全。需要真正在制度上明确,平台能够搜集哪些数据、需要定期上报哪些数据、在广告等特定业务上拥有何种使用权等等。对一些领域内带有垄断性质的流量平台实行常态化监管,对于今后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具有长期益处。在具体做法上,政府可以将重点放在大数据平台的管理,并以此为核心推进相关制度措施,比如基于管理角度适度入股互联网企业,或者成立相应的独立数据管理机构,在保障公众数据独立的同时,限制流量垄断的规模,避免新的“大而不能倒”。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对阿里的“整顿”已经形成了明显的监管效应,在资本市场造成了明显的“杀伤力”,后续冲击还会在市场中逐步显现。监管部门需要在地缘政治背景下,从发展的角度来监管政策影响。对互联网产业的监管,可以以流量经济为核心,将监管重点放在对具有公共属性的数据平台的适度控制和干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