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13日,中国深圳。一个奇特的体验式工作坊开始前,24名参与者被要求摘下手表、关掉手机,在指引者带领下进入到了体验室。慌乱、不安、恐惧等情绪笼罩了大家。然而,随着一个柔和的声音响起,大家逐渐平静,进而开始期待会发生些什么。
——谜底揭开了,这就是被世界经济论坛列为常规项目的“黑暗中对话”,它的英文名为Dialogue in the Dark,简称DID。这是一家来自德国目前已发展成全球最成功的社会企业之一,通过专营权的方式在全球26个国家或地区举办体验式工作坊和展览,过去20年已有逾600万人体验在漆黑环境中参加展览,工作坊和用膳的滋味。
工作坊是在一间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漆漆的房间里进行。由来自保加利亚的DID首席导师戴琳娜(Daniela)和其他几位导师,引导着24位学员开始冒险之旅。其实包括戴琳娜在内的几位导师都是盲人。在这个黑漆漆的房间里,他们和我们一样是完全看不见的,可是在那个全黑的环境中,她们亲切的声音、轻声的指引却让我们感到安全。我们放心地跟随着,似乎她们能看到周围的一切,一定会把我们带到目的地。学员们被分成三个小组,开始用声音彼此认识,结成一个小团队,开始接受任务、分工合作、达成目标。在黑暗中,外表的美丑、穿着的贵贱、表情的悲喜都不再重要,只剩下声音传递着彼此的心声。我们很快都学会了在黑暗中用轻柔的声音说话,靠声音识别他人的喜怒哀乐,靠声音这个纽带,我们去完成一个个任务,最后在黑暗中一起品尝“喜悦的盛宴”。在黑暗中我们体会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也反思自己固有的一些行为习惯和思维定式。
今年4月份,DID创办人Andreas Heinecke(海尼根)博士到访深圳。他在接受深圳电台采访时,说到创办DID的起因是他在德国电台工作期间的一段经历,当时他需要与一个失明同事合作,但却对同事的能力心存质疑:盲人能做些什么呢?经过长时间的合作之后,Heinecke博士发现盲人的能力并不逊于视力正常的人,在某些方面他们甚至更为出色。1988年,他在德国创办社会企业“黑暗中的对话”,希望藉此消除社会对残疾人士的偏见,并为失明人士提供平等的工作机会。
与德国不同,在中国盲人更多的是从事保健按摩师。尽管没有完全退出社会活动之外,但这份职业在社会层面是比较低级的,而要让失明人士获得一份有尊严的高收入的工作,并且能得到社会的认同和尊重,则需要更多像“黑暗中对话 ”这样的创新。DID在全球已经为超过5000位盲人提供了一份很好的工作。
据“黑暗中的对话”统计,100%的参会者在5年之后都不会忘记这个小型的交流会及导师的名字,90%的人会自觉地更加关注盲人的生活,34%的人愿意再次参加。黑暗中的体验带给我们很多感受和启示,比如换位思考。在日常生活中,你可能会忽略甚至排斥一位盲人的需要,而在黑暗中,你体验到正常人是如何“失明”的,盲人又是如何引导这组“失明”的人完成整个展览。这种角色的互换增加了人们对彼此的需要感。参观者也通过在黑暗中失去优势而显得脆弱的经历,对盲人多了了解和尊重。
全球许多政商领袖和高级行政人员都会参加“黑暗中的对话”工作坊,经历这独特、创新和具启发性的探索之旅。这个自2006年开始成为世界经济论坛常规项目的工作坊,2008年更获Young Presidents" Organization选为“最具创意及最冒险的活动” (the Most Innovative/ Risk Taking Event)。SAP、Allianz、 Philips、Nokia、Airbus、Unilever及SGS等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亦曾参与此工作坊。
这个挑战情感与智力的工作坊,适合有意提升领导潜能和管理模式的商界及社会服务机构行政人员、专业人员和领袖参与。有助于参加者去发掘从未开拓的领导潜能、在危机和不熟悉的环境里,发挥创意和想象力、反思自身的领导和沟通技巧等。工作坊的目的是令参加者更深入地理解自我,并对其他人的不同更能包容,其商业盈余主要用于扶助弱势群体、促进社区发展公益领域。
“黑暗中对话”是第一次来到中国城市,并在深圳举办了为期六天的活动。此次工作坊的开展是由深圳的一群公益人士志愿推动,并得到了德国和香港DID的大力支持。工作坊也吸收了几位本土优秀的盲人参与其中学习和感受,他们还将共同为此项目在国内的落地做前期的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