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靖是美国滋根基金会的负责人,她是前3年加盟滋根的,以前在从事美国社区发展的非营利机构工作。她10年前从中国来美国,了解了美国非营利组织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她想通过让更多的人了解美国的非营利组织,通过学习和借鉴在中国慢慢建立起中国的非营利发展事业。
笔者:为什么总是会给国内的人推荐他们参观美国的非营利机构,很多人认为美国的太先进,我们的水平很低,是两个世界?
吴靖:是的,这种差距很明显的,跟美国比起来,就像大人和小孩子,可是小孩子也会长成大人,美国也经历过这个过程,到现在他们也在不停地调整,非营利组织怎样适合帮助美国社区和社会的发展。他们已经走完了这个历程,有很多的经验和教训也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例如志愿者文化,美国50年前志愿者也不是现在的这样完备和成体系,但是他们不断总结和吸取教训,才奠定了今天的美国志愿者服务文化。
吴靖:差距比较多,首先在美国从事非营利事业的人觉得很高尚,是一个体面的工作,而中国正好相返,我想主要是人们的观念问题,中国人首选吃公家饭和进国有、国外企业,这样才觉得很有面子,我相信中国非营利的发展、待遇的提高、人员的专业化之后,人们会改变这一观念的。还有一个最主要的方面是,美国的非营利组织他们不孤单,整个这个行业有很多机构为他们提供服务的。比如:怎样帮助非营利组织去筹钱,用收费和免费的课程,有帮助非营利发展的课程,促进领导人和员工的发展,还有财务的培训等,这些都是刚开始成立的机构很快能够健康的发展,而不是在中国一个人成立之后,完全就变成了一个人的世界,没有能建立起团队,只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和爱好为转移,很少能引进专业化的人才来管理,这是当前中国的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困境。
笔者:我来美国发现很多华人和外国人对中国非营利组织有一种戒备心理?为什么?
吴靖:现在是这样的情况,可以说是伤透了心。从“希望工程”到“爱心妈妈”等一系列事件中,打击了大家都往国内捐款的热情。美国非营利组织首先规范的是财务,做到财务要公开,公开到什么程度,只要你想查,随时随地你都可以查,不管你是否有捐款,而且是无条件的,所以美国人对本国的非营利机构特别信任。我想我们应该从第一步开始,先规范我们的财务制度,做到向大众开放,这样才会吸引别人捐款,才能建立起信任。
吴靖:美国在这方面也是跟我们现在的一样,都是几个发起一个组织,逐步成长壮大的,现在专业化程度比较高了,很多都经过正式社工专业的培训,拿到了社工资格证,他们就比较专业。美国社会工作教育比国内早很多,国内现在也在逐步在追赶。
在美国还有一个很课程专门治理非营利组织的发起人,他们叫发起人综合症,发起人在一个机构的位置很微妙,很多时候发起人一直占据着这个位置,导致了这个组织的创新和发展受很大的局限,常常是吸引不到优秀的人才,因为所有的方向要根据发起人的思路。
目前中国也在经历这个过程,很多的时候成立了一个机构,刚开始都是自己的朋友,甚至是亲戚,但是到了一个阶段的时候,就无法使这个机构进行跳跃,因为大家的思维和形式都已经成了定式,导致了机构只是永远的重复,而没有办法超越和创新。我想这是中国非营利组织要面对的问题。
笔者:您觉得一个非营利组织除了财务之外,还有什么比较重要?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
吴靖:我觉得还有一个就是理事会。这是一个机构的核心,有了理事会就相当于有了头,就会避免成为一言堂。在成立理事会的时候一定要考虑选什么样的人进入理事会,如果全是专家,这样就会变得学究气息比较浓,如果全是企业家,就会变成了企业家思路和利益,这些都不会为真正的客户来代言,而是会脱离现实,就会变成他们认为和应该做的事情,这样就远离了真正需要帮助的人。真正的理事会应该多元,有专家、企业家、学者和受益人,这样才会实现相互取长补短,实现机构的使命和远景。
笔者:在国内大家一谈到慈善,就会说盖茨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等,您怎么看?
吴靖:我现在中国只看现在的美国这是很不对的,应该看美国50年甚至是100年前的美国,这因为有这样的基金会是他们的文化和传统中培养出来的人,而不是一些偶尔行为,美国现在这方面的机构会越来越多,主要是他们把捐款看成了就像他们吃饭后吃甜点一样,成为了一种习惯。我们中国现在有这些习惯吗,我觉得每个国家的国情和历史不一样,不应该标榜美国,更不能以美国为坐标,如果这样的话,我们会很受伤,我们永远也比不过他们,我们应该做我们自己的公益,让我们的社区和谐,让我们的生活质量提高。美国的经验我们可以借鉴,但是不能完全照搬。
笔者:您看怎样看待美国是富豪公益还是大众公益?
吴靖:美国是大众公益,因为每年大众捐款要超过大企业和财团。我看中国正好相反,公益成了有钱人的事情,普通大众很少参与。我想中国应该发展大众公益,要去理解真正的公益,公益是互相帮助的过程,而不是捐钱那么简单,捐钱容易,帮人难。我想这是美国公益的核心,美国的公益捐赠时间要超过金钱总额的两倍,这才是促进这个社会和谐和发展的根本。在中国很多时候大家只看钱,谁的钱多,这个机构就做的好,认为钱是公益的核心。
笔者:您认为美国的基金会和中国的基金会有什么不同?
吴靖:美国的基金会很少是操作性的基金会,除非有什么特别的使命和远景。很多都是资助性的,我认真这个比较好,表面上是资助别人,其实这是一个帮助草根机构发展和治理的过程,所以才有了美国现在这么多的非营利组织,它有一个完整的链条。
现在中国很多基金会自我是操作性的,资助别人的元素比较少,这样就导致了很多草根机构缺血和营养不良,没有办法真正的发展起来,这对整个行业发展来说特别有限,只要让这个行业竞争起来,有好的经验和不好的教训来促进这个行业的发展。做非营利组织的我们目标一定要清楚,我们是为了社会的发展,而不是只是某些人方面的发展,尤其现在成了的企业基金会。
笔者:您觉得从美国的经验来看,我们真正的需要什么?
吴靖:我觉得我们需要本土的文化来建构我们的公益文化和志愿者文化,而不是把钱作为衡量公益的一个标准,我们应该从我们本土出发,借鉴发达国家的方法和经验,如果我们照搬他们的模式,我们永远也没有办法和他们相比,我们是落后的。
我觉得首先是让大家来正确认识公益,对以前我们的慈善行为有所区别,公益是公众改变社会问题和不良的行为的问题,慈善则是简单的施舍。
第二,我觉得非营利组织应该逐步规范自己的行为,比如财务公开,争取社会大众的支持,给很多人提供做志愿者的平台,让大家参与到非营利组织的项目和机构建设中来。
第三,要逐步实现我们的专业化,我能向以前那么采取家庭作坊式的发展非营利组织,要加强自己自身的能力建设和财务公开,逐步建立起社会的信任。目前的中国社会处在大家互不信任的环境下,这样非营利组织很难发展,老百姓不相信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让普通百姓参与不够,政府也不支持非营利组织。导致了大家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没有形成合力,谁做谁的事情,这样很难促进这个行业整体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