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这个原本还很陌生的两字,在哥本哈根会议后成为高频率使用的热词,引起人们对自身行为及其环境代价的冷静反思。这不,连过年也要“低碳”了——
“扫房掸尘清家园,迎新去旧需传承;宴请宾客巧安排,剩菜打包带回家;购物自备手提袋,环保减塑靠大家;年货消费讲实惠,过度包装要不得;利用网络邮贺卡,短信拜年快又好;全家同备年夜饭,生态食品味浓香;珍稀动物大家护,没人吃就没人捕;走亲访友少开车,绿色出行人人夸;饮食合理好习惯,大吃大喝莫效仿;新年新衣新气象,干净整洁最时尚;家庭垃圾细类分,回收资源好再生;烟花爆竹烟气污,电子鞭炮换新符;勤俭节约好传统,低碳生活做先锋!”1月28日,省环保志愿者协会向全省市民发出上述的“低碳过年”倡议。
今年,大家都来过个低碳年!环保NGO率先发起并身体力行,把抽象的概念化为具象的行动,给虎年春节增添不一样的况味。
“碳排放是温室气体排放的总称或简称。多数科学家和政府承认温室气体已经并将继续为地球和人类带来灾难,所以,‘减少碳排放’已经成为被大多数人接受并采取行动的文化基础。而低碳生活,就是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尽量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陈科灶给记者的“概念解读”很浅显。他说,作为一个十年“资历”的环保志愿者,顺畅的沟通和踏实的践行一样,都是“基本功”。
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的陈科灶,早在2001年就加入“自然之友”环保协会。这个中国最具公信力和影响力的环保NGO,给了他深刻的观念触动。回福州工作后,他随即加入省环保志愿者协会。
陈科灶说,低碳生活很早就在国外兴起,是一种令人尊敬的生活方式。一些国家的产品上甚至标明碳排放量,作为人们购买时的一个参考标准。哥本哈根峰会后,低碳概念也在国内迅速风行。
“前不久,看到北京、重庆、南京16城100多所高校近13万大学生,做出‘加入低碳一族,应对气候变化’的承诺,用自己的行动应对气候变化,我很兴奋。”陈科灶说,省环保志愿者协会也一直围绕低碳生活主题在策划行动,“低碳过年”就是个好点子。
“过年消费集中,活动频繁,能耗和碳排量是平时的几倍。”陈科灶说,针对普遍存在的高碳排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协会为公众提出了纠正、调整的可行性建议。比如:买年货不讲究包装豪华精致,过度包装就没了市场;网络寄贺卡,短信传祝福,比寄纸质贺卡环保得多;年夜饭在家里做比在酒店吃碳排低,少吃山珍海味,让珍稀动物免遭荼毒,多吃当季当地的绿色食品,少吃反季节、转基因食品;添新衣,最好选择棉麻绸缎质地的,比化纤类衣物环保;燃放烟花爆竹污染空气,可用电子鞭炮代替;走亲访友,尽量少开车多走路,尽量骑车或坐公交;家庭垃圾干湿分开、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分开,便于资源再生利用……虽然都是些琐碎的生活细节,但如果能够做到其中一部分,碳排放就能降低许多。
用行动来影响带动身边的人
春节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的意义,大都通过繁复、高调的形式来表现,只要条件许可,谁不想吃得丰盛、玩得尽兴,这时候呼吁大家“低碳过年”,会不会显得“不合时宜”?
“低碳过年,看上去是时尚概念,但它的精神实质,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克制、勤俭、返璞归真、天人和谐,所以,我们在倡议时强调这不是作秀,不是追风,而是在传承历史,回归传统。”陈科灶说。
“很多老辈人的生活方式本来就很低碳。”参与“低碳过年”活动后,小王有了新发现。洗菜水留着冲厕所,淘米水用来洗脸洗手,旧报纸垫在衣橱最底层……老妈的这些做法,小王以前很不屑,现在却很赞同。家里原来用60瓦的白炽灯,全部被她换成11瓦的节能灯,因为这样可以减少80%的耗电量,还能提高20%至30%的亮度。“我女儿懂得居家过日子了!”小王妈乐不可支。
不久前,志愿者们来到三盛果岭小区,通过视频播放、问卷调查、宣讲倡导等形式,向800多个住户宣传低碳生活观念。“效果不错,很多居民直接和农民合作社对接,买生态有机年货。”省环保志愿者协会秘书长郑棣健说,“三盛果岭是全省第一个实现住户垃圾分类处置的小区,住户们的厨余垃圾经专门处理,一些废弃物实现资源循环。而节电、节气、回收,是最容易降低碳排放的三个环节。”
低碳过年的倡导在许多地方“遇冷”,这也在意料之中。“自觉过低碳生活的人很少,更不用说低碳过年了。”省“绿家园”环境友好中心主任林英透露,从年龄结构看,青少年和老年人相对做得好,因为青少年接受的环保教育多,老年人本身就有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而一些中年人,“出门要开车,剩菜不打包”,是“排碳大户”。
“我们不奢望所有人一下子都能理解和支持,这需要时间。但我们会一直坚持,用自己的行动来影响、带动身边的人。”省环保志愿者协会秘书吴军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