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艾滋病日来临之际,本报对中国企业参与艾滋病公益的力度进行了关注,结果发现,政府政策导向依然是目前国内企业参与艾滋病公益的首要考虑前提,而艾滋病公益项目的“负面性”以及收效甚微的效果让很多企业望而止步。如今,在国家相关政府的大力倡导下,企业界参与艾滋病公益领域的资助数额以及方向在逐年增加。
12月1日是第23个世界艾滋病日。而今年也是中国移动与妇联合作成立中国温暖12.1爱心基金的第三年。
该基金是2007年,中国移动与妇联合作,捐助5000万元成立的爱心基金,通过各级妇联帮助艾滋病致孤儿童寻找爱心家庭,通过对爱心家庭进行资助,改善艾滋病致孤儿童的生活学习环境,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项目持续5年。
作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国有企业,中国移动与艾滋病公益领域的“结缘”让很多人不甚理解。
据相关人员透露,这是国内企业资助有关艾滋病公益领域,数额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救助,是目前国内最大的艾滋病救助公益项目。
业内专家认为,企业的性质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捐赠的流向,而艾滋病领域作为“冷门”领域,显然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关注。这也跟目前政府的政策方针有很大关联。
政府仍是防艾主力量
“很明显能感觉到,从2003年我国政府非常重视艾滋病致孤儿童的关爱和救助工作,温家宝总理多次看望艾滋病致孤儿童。”曾致力于多年艾滋病项目的国际计划儿童资助、赠款和外联总监刘忠亮分析说,在此之前,中国社会各界对艾滋病的关注并没有提高到一个很高的高度。此后,国务院及其有关部委多次下发文件,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救助艾滋病致孤儿童。
根据卫生部今年5月发布的《2009年中国艾滋病疫情估计工作报告》,截至2009年底,估计中国现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74万人,其中艾滋病病人10.5万人,2009年当年新发艾滋病病毒感染者4.8万人,2009年艾滋病相关死亡2.6万人。
据了解,从2003年开始,政府开始大力关注艾滋病的预防。2009年,中央财政投入18个亿投入艾滋病宣传和预防,这其中不包括各省市的财政投入。
中国移动作为国有特大型企业,不仅仅把自己定位于一个经济实体,更是把履行社会责任提高到战略高度。“在艾滋病等比较特殊的资助领域,配合政府是目前我们的指导方针。”
据介绍,中国温暖12.1爱心基金,经过两年多的努力,项目年资助人数超过万名,最新的资助人数是12227名。“资助标准是每年为每个孩子发放1000元的资助金。同时我们还投入了300万元建成了项目宣传网站和项目管理平台。”项目管理平台把1万余名受助儿童数据纳入统一管理,已成为中国目前最大最全的艾滋病致孤儿童数据库。而这种新兴的资助模式开辟了目前资助艾滋病儿童领域的新途径。
实际上,除了中国移动这样的国有大型企业投身“艾滋病公益”外,相比于教育、环保、助学等显性公益项目,国有企业更愿意资助其他领域。
刘忠亮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像艾滋病等一些较“偏”的公益领域,政府的指导政策方针发挥着重要作用。当然,这也是目前国内企业投身公益的特色——看“政府指向标”。
艾滋病领域为资金“特困户”
由于政府的大力宣传和倡导,企业对于艾滋病的资助也慢慢产生了一些变化。以中华红丝带基金为例,截至目前,中华红丝带基金的筹款额已达1500万,而去年全年的筹款额仅为600万。
中华红丝带基金副秘书长叶大伟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预计今年的筹款额相比去年翻了1.5倍多。“说明企业对艾滋病的投入也越来越关注。以前一些不捐的企业,今年也都渐渐对艾滋病有了资助。”
中华红丝带基金是由全国工商联和20余家会员企业共同倡议发起筹建的致力于艾滋病预防和控制工作的全国性公益基金组织。
中华红丝带基金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通过全国工商联下属的民营企业进行募集,但这样“集中”的筹款渠道也让很多民营企业不买“艾滋病”的账。
他表示,其中最大的问题是社会公众对艾滋病的误解、偏见以及恐惧所产生的歧视感普遍存在。“很多企业往往在地震时捐赠1亿,而对艾滋病的资助却是几万。”
2007年,零点调查公司曾对公司内部员工做了一次艾滋病知识问卷调查。在有关艾滋病知识的31道测试题中,正确回答的比例仅在18.5道,答对20道以上的人数不到三分之一,表明企业员工对艾滋病的传播和预防知识缺乏足够了解,尤其是在艾滋病传播途径和传播行为方面存在较大的认知误区,平均回答率仅为79.4%。
“相比于环保、教育、助学等其他‘热门’公益领域,艾滋病还处于一个资金极度匮乏的状态。”据了解,中华红丝带基金成立五年来,累计捐赠仅仅为4000万。叶大伟形象地称艾滋病领域为“特困户”。
据了解,类似防治艾滋病这样的公益项目,与关注其他孤儿、流动人口等公益项目比较起来,大多数企业还是“不假思索”考虑其他项目,不愿意把自己企业的名字与艾滋病联系起来。
刘忠亮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现在很多企业推行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措施时,对艾滋病宣传“反感”,主要还在于对艾滋病的误解。“谈艾色变”已成为一种潜规则。
但艾滋病已成为严重社会问题的迹象却越来越明显。当发展中国家亟需加强竞争力来应付全球化之际,艾滋病对劳动者及其家庭的影响正日益威胁着公共及私营领域,削弱生产力,提高生产成本,妨碍潜在投资。
“做好艾滋病的防治工作,既是中国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包括广大的企业界在内全社会共同的责任。”2005年3月,吴仪副总理在全球企业应对艾滋病中国联合峰会上的演讲中表示。
企业因需求对防艾不感冒
“开展艾滋病项目特别难,很难找到愿意合作的企业,企业大多都以没有额外的预算开支为借口来推辞。”北京一家专注于艾滋病项目的工作人员无奈地表示,“我们基本上被企业排除在外。”
但对很多企业来说,艾滋病这样的看起来麻烦的公益项目并不能满足他们的“公益需求”。
智行基金会负责对外联络罗佳旭表示,很多企业之所以不愿意在艾滋病领域资助,主要是因为艾滋病领域的公益项目效果不明显,“这个病是不能治愈的,而企业在公益项目投入时要求更多的是效应以及绩效,比如带来多少宣传影响等。这些都是艾滋病项目所缺的。”
对此,锐珂医疗大中华区对外事务部副总裁滕俐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企业在选择CSR领域投入时,都会首先考虑该领域是否与自身品牌的形象相一致,而艾滋病、戒毒等这些领域给人传达的是一种“负面”的信息,所以很少有企业选择在这方面投入。
而对于一些全球性公司来说,在国内资助艾滋病公益项目是总部的全球战略。
2001年,欧莱雅集团总裁夫人克里斯蒂娜·欧文中女士,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亲善大使到访南非,她使欧莱雅集团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预防和抗击艾滋病领域。2005年,欧莱雅公司就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设立了“欧莱雅携手美发师抗击艾滋病”项目,该项目通过对美发师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培训,激励他们在自己的发廊中向顾客普及预防和抗击艾滋病的知识。2006年这个项目在中国启动。
“艾滋病是一个全球问题,但当时国内公司很少进行艾滋病宣传,接触艾滋病项目。在国内资助艾滋病公益项目是欧莱雅总部的全球战略。”欧莱雅相关人士坦言。
经过几年来的发展,近日,欧莱雅联合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和中国美发美容协会在中国成立“欧莱雅携手美发师抗击艾滋病联盟”。
“以联盟方式在全社会普及艾滋病相关的信息和知识,开创了企业与协会、志愿者多方合作防艾抗艾的新模式。这一模式能有效地融合国际经验、专业知识和本地网络,有望在中国未来的防艾抗艾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欧莱雅(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兰珍珍告诉记者。
这可以视为欧莱雅总部战略和中国本土化结合的一个成功案例。
而耐克公司相关人员表示,在中国这样的环境下,很多时候企业高层根本不知道艾滋病的具体情况,基本上是处于不了解的状态,这时候,就为企业积极参与艾滋病公益项目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因为首先要花很大力气去说服高层领导。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澳大利亚国家委员会董事,亚太企业联合会主任迈克尔·吉尔认为,预防艾滋病在中国还是很新的事业,需要企业、政府的资助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