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中国扶贫基金甘肃文县资助尝试

12月9日,在文县口头坝小学课外活动上,“传气球”游戏锻炼孩子们建设性交流

 

12月11日,文县丹堡小学,学生在展示有地方特色的“加油活动

 

    此次,中国扶贫基金会出资130万元在甘肃资助NGO开展心理援助项目取得了很好的反响。基金会期待着,未来能够一年拿出1个亿面向草根NGO公开招标,以培植更多的草根机构。

  

    12月9日,甘肃文县,下午的阳光依旧很厉害,晒的人有点发热。

  在文县口头坝中学后面的一个空地上,人声鼎沸,初三年级的50多名学生在体育老师的带领下正在做游戏,同学们分成了三组,每个同学要双手背后,用双腿夹着篮球来回走十米,如果篮球在走的过程中掉在地上,需要重新捡起来继续走完,直到篮球送到下一个同学的手里。

  靳芳芳很喜欢玩这个游戏,刚开始的时候,由于不熟练,球总是掉在地上,这让靳芳芳受挫不已。“每次都担心球会掉,而且球掉下去,我会觉得脸红,不敢抬头看其他的同学,觉得自己很没用。”因此开始的时候靳芳芳并不喜欢这个游戏,觉得心理压力很大,怕同学指责她。

  可是玩了几次以后,在老师的帮助下,靳芳芳开始不担心球会掉下去了,她开始有勇气面对这种挫折。“掉下去再捡起来,继续向前走。”靳芳芳觉得以前不敢面对的东西她能面对了,因为几个每个同学都要遭遇掉球,这是正常的,关键在于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

  这个游戏并不是口头坝中学独创的游戏,而是由文县灾后重建与扶贫开发促进会在今年四月在全县34所学校实施的“加油——在运动中成长”社会心理项目。目前,该项目使文县26982名学生受益。

  该心理援助项目由中国扶贫基金会出资,通过招标的形式确定了四川和甘肃共五家机构在本地实施,这也是中国扶贫基金会尝试转型的成功案例之一。  

    设立小额资助基金:

    让项目可持续运行  

  “加油——在运动中成长”是国际美慈组织在汶川地震发生后引进到中国的两个青少年社会心理援助项目之一(另一项名为“抚慰童心”)。该项目是以体育运动和游戏活动为基础,促进青少年之间的讨论和分享,帮助他们释放情感,重塑乐观自尊互信的精神。

  “加油”项目曾经被国际美慈组织成功应用于世界其他发生自然和人为灾害的地区国家,例如南美洲和非洲。国际美慈组织充分发挥全球工作网络、共享技术和经验的优势,与中国本土专家合作,将“加油”调整为适合汶川地震受灾青少年的项目,并培养了一批当地力量随时为项目的进一步拓展贡献人力资源。

  中国扶贫基金会是国际美慈组织的战略合作伙伴。过去近两年的时间里,两家机构通力合作,在耐克公司的资助下,为超过21000名灾区学生开展“加油”活动。

  中国扶贫基金会经过亲自操作、探索实践,以及四川省华西公共卫生学院专家的第三方评估,充分证明了该项目受到学校师生的普遍喜爱,操作性强、科学有效,对孩子的自尊心、掌控感、安全感和信任感有显著促进作用。90%以上的教师认为“加油”项目对提高学生成绩、改善学生行为有直接帮助。

  “从2008年6月开始做项目一直到2009年的时候,共有2万多名孩子受益,但是还是速度太慢了。” 中国扶贫基金会灾后重建办公室项目官员米志敬说。

  当时,中国扶贫基金会重建办,只有米志敬和她另外一个同事两个人在做这个项目,在人力有限的情况下,他们想到了公开招标,由基金会出资,让广大NGO来承接这个项目。

  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社会上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心理援助机构像潮水一样涌进四川,之后又像潮水一样退出四川。这种情况一方面说明有的机构由于缺乏资金持续不下去了,另一个方面,对于实施的项目来说没有可持续性。

  “我们基金会有资金、有完善的技术和管理模式,希望将这个项目尽快推出去,采取招投标的模式,使项目能从人员、管理模式、技术、资金方面持续运行。”米志敬说。

  2009年12月,中国扶贫基金会和耐克公司出资百万设立小额基金,接受基层单位和草根机构的申请,呼唤社会持续关注汶川地震灾区学生的心理状况。  

    五家机构脱颖而出

    获资助提升竞争力  

  2009年12月,中国扶贫基金会在网上发出招投标信息,之后有甘肃和四川总共11家机构申请小额基金,经过评标,最终五家脱颖而出获得资助,这五家机构分别是:西南科技大学、北川心理服务卫生中心、妈妈之家、德阳心理咨询中心、文县灾后重建与扶贫开发促进会。

  文县灾后重建与扶贫开发促进会成立于2008年12月,主管单位为文县宣传部和教育局。在机构成立伊始,由南都公益基金会资助启动。

  其实,文县灾后重建与扶贫开发促进会并不是偶然。在2009年11月,中国扶贫基金会灾后重建办前往甘肃考察基金会的另外一个公益项目,顺道对文县学生的心理状况摸底。基金会办公人员发现,文县作为受灾比较严重的地区,竟然在学校里没有一个心理辅导老师,而所考察的学校里,校长和老师都希望学生能获得心理方面的援助。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扶贫基金会灾后重建办给文县的部分老师做了一场心理辅导的培训,共33所学校的36名老师获得了培训。这次培训后中国扶贫基金会并没有明确之后会有持续的支持。但是培训结束后,这些获得培训的老师在所在的学校积极开展了对其他老师的培训,并在上课的过程中加入心理辅导的元素。

  文县口头坝中学的政治老师杜弘扬便是这首次参与培训的老师之一,三天的培训结束后,他兴冲冲地回到学校,头一件事情就培训全校的老师。

  “这个项目太好了,我以前是比较内向,不爱说话,但是参加了培训之后,我发觉自己改变了,开始不惧怕在人多的地方说话了。”杜弘扬说起自身的转变,还是很兴奋。

  杜弘扬教的是初三年级的政治课,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们很怕他。“我将培训的内容引入课堂,改变自己原来的教学模式,引导同学们积极发言,展示自我,到后来,同学们不但喜欢上我的课程,平时还能与我聊天了,这在以前是不能想象的。”

  文县灾后重建与扶贫开发促进会项目负责人梁玉兰说,一些学校的老师拍了他们做活动的照片,拿着学生的感言来找我,“我真的非常感动,这个项目这么受老师和学生的喜爱出乎我的预料。”

  看到学校有这么大的需求,梁玉兰在获知该项目的招投标信息之后,开始积极准备做项目建议书,做项目的规划。

  梁玉兰觉得,通过这么一次投标,不仅提升了机构的管理能力和项目的操作能力,还增强了自身的竞争力。

  文县灾后重建与扶贫开发促进会之所以能中标,米志敬说,“首先,文县的学校有需求,其次,有执行保障,再次,项目管理严谨,作风踏实,项目建议书很规范。”文县灾后重建与扶贫开发促进会获得了26万元的项目经费,项目周期为2010年的4月至9月。  

    管理费用不超5%

    招标受机构好评  

  此次小额基金招投标的资金总共为130万,每家中标机构获得20万至30万不等的资助。

  这五家机构在中标之后,中国扶贫基金会对他们进行了系统的培训,分别打造了各个机构的技术团队。“哪怕今后不给资金了,这些技术性的东西能够成为机构自己的。”

  另外,扶贫基金会对机构的项目管理和财务管理方面也进行了培训。“每个机构每个月都会有月报告,以及他们的调查表,相当于对他们平时做的检测。”米志敬说。文县灾后重建与扶贫开发促进会的会计就专程参加了扶贫基金会的培训。“钱用到哪里,怎么用,也是个关键点。”梁玉兰说。

  中国扶贫基金会向来以严谨著称,中标的每家机构米志敬起码走访了三遍,每次去,都是与项目管理人员座谈,仔细观察项目实施情况。

  这次招投标的标准,主要是看首先,机构是不是正规注册的,其次,有没有开展过青少年心理援助方面的项目。“有些机构没有中标,普遍原因是不理解该项目核心的东西,对项目的理解有偏差,有一家落选机构偏重于做个案,而且总部在北京,这就不适合做该项目。”米志敬说。

  “这五家中标的机构项目管理费不超过5%,这是财务的规定。”米志敬表示,这种管理费用的规定与项目周期有关,由于该项目的周期只有半年,基金会不可能给每个机构提供硬件方面的支持,而且,也不可能提供全员的工资。“买硬件,如果三年的周期那可以考虑。”

  该项目前期主要是中国扶贫基金会自己在做,前期是一个积累经验的过程,当所有的技术、管理成熟以后,进行招标,尽快将项目推广,使广大青少年获益。

  另外,公开招投标还提高了中标机构项目执行管理能力,在中标机构自身获得发展时,这个项目也发展了,“他们抓住了加油项目并依据自身特色进行了丰富和拓展。”米志敬表示。

  而梁玉兰也表示,作为一家小的公益机构,资金来源也是个很大的问题,他们非常愿意看到类似的招投标信息,由他们来具体实施项目。  

    转型是大势所趋

    1亿元金额是目标  

  现在的一个趋势是,国内的公益市场越来越大,公益资源供应越来越丰富。在这个情况下,公益领域的产业链日趋形成,大的基金会将会拿到越来越多的资源。这时基金会有两个选择,一个是不断扩大规模,招募更多的人来做项目,募更多的款,接着招募更多的人做项目。

  另外一个选择是,大型基金会只负责筹款,让专业化的NGO来做项目。一些专业性的服务,比如环保、心理、养老服务,由专业化的NGO来提供。这样有了分工,有负责筹款的NGO,有负责执行的NGO,可以形成一个很好的公益产业链。“我们认为,这才是更好的方式。”中国扶贫基金会副秘书长刘文奎在接受《公益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从2007年开始,中国扶贫基金会目前基本确定两个方面的战略方向,首先是要由操作型机构向筹资型机构转型。

  而基金会的定位就是将来要扮演筹资型基金会的角色。为此,中国扶贫基金会专门成立了项目合作部,负责与NGO的合作。“我们要建立很多合作伙伴关系,将来以招标等形式委托专业机构来执行项目。这个我们已经开始尝试,根据去年年底制定的目标,基金会希望用五年的时间实现每年拿出来一个亿委托专业NGO来做公益项目。”刘文奎说。

  当前正在发展中的草根NGO影响力与资金来源有限,需要更多人的支持。若能有更多的机构成长起来,形成有效分工,整个公益行业才有发展前景。

  其实从2005年开始,扶贫基金会已经陆续展开了项目公开招标的工作。今年玉树地震时,基金会也拿出了1000万元进行项目招标。

  中国扶贫基金会秘书长王行最曾表示,公开竞争性的项目招标是先由基金会根据招标内容设计项目,评定项目所应遵守的规矩和流程,再组成专家委员会针对投标的草根NGO进行评选。但“绝对不是我交给你就完了”,他强调,一旦挑选出有相关项目执行经验、能力和人员的机构便会与他们签定协议,提供执行前的培训及执行后的结果审核。

  尽管竞争过程有时较为激烈,基金会仍希望能选出具有潜力的草根NGO,让他们能够通过做项目时的培训以及项目经费,提升整体的能力与管理水平。

  王行最期待,从现在开始的5年后,扶贫基金会能够一年拿出1个亿面向草根NGO公开招标,以培植更多的草根机构。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中国扶贫基金甘肃文县资助尝试  文县  文县词条  甘肃  甘肃词条  扶贫  扶贫词条  中国  中国词条  资助  资助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