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世界范围来讲,中国慈善发展水平非常之低。世界慈善发展水平最高的是美国,其捐款水平占人均收入的2.2%左右。而中国的水平约为0.1%左右。
中国慈善正处于由“全民动员”向“全民公益”转型的节点,中国如何顺利地驶上“全民公益”的快车道?香港中文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主任、“责任中国”2010公益盛典评委会主席陈健民博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全民公益需从体制上给NGO松绑。
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政府的智慧
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12月5日,“全民公益”大会在广东启动。公益界的共识是:中国公益到了提速的节点,中国慈善亟待从“全民动员”的模式里抽身向“全民公益”转型,从你多年观察中国公益的情况来看,在转身之际,需要做些什么?
陈健明(以下简称“陈”):我认为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政府的智慧。首先是政府要懂得退下来,要从过去政府办公益中退出来,让公益回归民间。有自发性、普遍性,才有真正公益的意义。过去那种自上而下的动员不能产生一种可持续性的能量。也无法形成公民社会民间自发的力量。
民间公益活力的迸发,取决于政府往后退的步伐。就像过去的30年,政府从经济领域里退出来一样,今天,同样需要政府借鉴在经济领域的经验应用于公益领域。也就是一个去行政化的过程。但政府并非全身而退,还需要对NGO有很好的监管。
另外,还有两个领域需要改变。慈善发展需要资源,没有资源民间很难发展慈善。
内地慈善款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捐款,一个是福利彩票。前者受从上而下的动员模式制约,比如单位里面主管捐多少钱,大家就跟着捐,且不要超过他。后一个公益性还不太够。民间的慈善热情未能真正调动起来。
如我们能达到美国的水平,产生出的能量将非常之大。我计算过可出现1000个希望工程,整个公益领域的变化可以是翻天覆地的。目前中国的这个饼很小,而实际上潜在的能力,绝对可以做大10倍20倍,甚至更大。
全民公益需从体制上给NGO松绑
南都:有潜力但饼未做大的原因?
陈:一是因为没有空间给慈善基金来筹款,公募基金难成立,一般N G O也难筹到款。加之N G O量少且良莠不齐,绝大多数不能规范透明地运作,老百姓对这个领域既不了解,也没信心。
南都:目前作为公益载体的NGO也较稚嫩,他们要做怎样的改变?
陈:要想全民公益,NGO这个缺口必须打开。一定要从体制上给N GO松绑,改变过去登记困难的现状,减少过多的管制。近20年来,中国在这方面的政策并无大的改变。
另一个是要解决NGO寻找资源的瓶颈问题。不许N G O筹款,就限制了其资源流入,而拿海外的钱又被视作“喝洋奶”,“喝洋奶”也越来越困难。
松绑之后,NGO需做两个很重要的事,一是行业自律,更规范透明地运作,二是提高专业服务水平。对老百姓来说,他们关心N GO的有两个方面,一是你能不能做好事情?二是你会不会腐败?透明自律后,他们的公信力自然会提高,这两个做到了,老百姓捐款和参与的热情就会高。
联合型的劝募机构要成立
南都:在NGO的行业自律和专业服务水准的提高方面,境外有哪些可借鉴的经验?
陈:如在美国,考虑到单个NGO去筹款对老百姓很难有说服力,于是他们做了一个联合型的劝募体系。劝募机构在募得大量的资金后,会将不同的服务分配给这个领域里最好的N GO去做,以用好募来的钱。
香港是公益基金。香港人想捐款不知捐给哪,可咨询明智捐赠联盟。其网站上将所有的公益基金的情况透明公示,这涉及20多条标准,比如其治理能力如何,财务管理如何,行政费占基数的多少,年报有没有等等,明智捐赠联盟会通过一些问责的标准来评审N GO的表现。
这类事情内地也要做,有些已经开始,比如壹基金在推自律吧,徐永光牵头做了一个中国基金会中心网。
在公益领域里,内地有很多瓶颈要突破。关键是国家能否把这个空间打开。政府要跟N GO建立伙伴关系,而不是伙计关系。
南都:这种伙伴关系如何建立?
陈:首先政府不应该有顾虑,即便公民社会成熟了也不会对政治产生太大的冲击。如何处理社会的独立力量,香港过去的经验可借鉴。
香港有800多个咨询委员会,从课程发展,交通,艾滋病等,在政策制定等方面,通常是学者、商界、官员、N G O坐下来对话。政府要适应当前最现代的管治理念。即政府很多社会问题需要与社会,企业,N GO合作,大家都是平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