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公报》2日刊文说,深圳普通市民的公民参与意识其来已久。如今深圳率先将建设“公民社会”写入“十二五规划”,无疑将推动这一理念的生长、壮大。分析认为,深圳有可能探索出一条建立公民社会的成功路径,这也许是深圳改革最好的拐杖。
文章摘编如下:
“深圳率先创建‘公民社会’”正被学界热议,这恰恰也将是一个验证深圳在新三十年是否具备改革的动力、改革的意志、改革的决心、改革的勇气的试金石。事实上,移民城市的气质和特殊环境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催生了众多实践“公民社会”理念的活生生事例,如今,深圳率先将建设“公民社会”写入“十二五规划”,无疑将推动这一理念的生长、壮大。
在深圳福田区的文化馆内,每隔一周都会举办关注深圳的沙龙交流,话题从房价、公共交通、教育就业到治安环境、新生代城市工人心灵救助等不一而足。
参加讨论者既有民间学者、相关行业的工作人员,也有记者和来自政府层面的公务员。有趣的是,那些平常言谈举止多有禁忌的公务员,在这一场合也说出肺腑之言,令在场者由衷发出掌声。只要是抱着法治精神、人本精神提出理性批评,任何一个群体声音对于城市进步都是值得倾听的。
深圳普通市民的公民参与意识其来已久。早在2002年,深圳发生了两件全国瞩目的事情。一件是业主“炒掉”开发商的物业管理公司,直选产生出自己说了算的景洲大厦业委会,并获得舆论一致支持。另一件是,证券公司普通职员呙中校发表网文引发热议,被时任市长请去展开了一场深度对话,公民社会理念由此进入深圳人的视野。
2003年,随着深圳人王亮、吴海宁独立参选区级人大代表事件,公民社会的理念开始从私人生活领域进入公共生活领域。
今年10月12日,一群“深圳主义者”庆祝7年前直选产生的福田区景洲大厦业主委员会在11日获建设局备案。呙中校认为,如果能够响应和驾驭来自公民的自下而上的推动力,深圳就有可能探索出一条建立公民社会的成功路径,这也许是深圳改革最好的拐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