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但是它为何被友成基金会再度谈起?
城乡差异问题难以缓解,支教是否也可以成为一种捷径?
公益项目的最大瓶颈仍然是可持续问题,造血型项目是否才是解决之道?
友成“常青义教”项目是组织城市优秀退休教师及教育管理工作者以志愿者身份到国家级贫困地区进行教育管理和帮扶工作的公益项目,该项目由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简称友成基金会)发起,在经过了一年多的探索之后,逐步形成了独特的造血型支教模式, 2011年5月14日,友成基金会携手广西教育厅联合主办的 “2011年友成常青义教研讨会”活动在广西南宁明园饭店召开。
“常青义教”项目于2010年3月16日正式启动,首批参与项目的志愿者是来自广西南宁市的退休教师,共有57名,他们分批前往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甲篆中学,与其他支教项目不同,他们支教的对象不是学生而是当地教师。他们深入课堂、教研组和课外活动,将自己多年任教积累下来的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对现任教师进行指导,并根据需要引入城市优质的教育资源,开阔了学校师生的视野,使甲篆中学的教学水平和教育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学生精神面貌也得到改善。而支教的经历也为这些老教师的退休生活增添了别有意义的充实感,短短一年之内,志愿者教师队伍已经发展到近百人。
本次“2011友成常青义教研讨会”的主要议题分别为“常青义教项目能否更大规模复制?”、“如何使常青义教得到当地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企业更多的支持?”、“如何组织招募更多的优秀退休教师加入常青义教志愿者队伍?”“如何提高支教学校的教学水平和管理质量?”。旨在总结“常青义教”试点经验,完善项目操作模式,形成的可复制和可推广的项目操作手册,并引入多方关注与参与,使得“常青义教”项目能够推广到更多的省市贫困地区学校。
作为志愿服务性质项目,常青义教项目的运行需要依托志愿者驿站作为平台,“有效管理+稳定资金资助+监督机制”是项目的长期实施推广的条件。据悉,目前友成南宁志愿者驿站的运行费用和广西巴马甲篆中学试点探索以及新增的马山支教点经费主要由友成基金会筹募和提供,也有一些企业和单位为项目实施提供资金和物质帮助。作为项目的发起方,友成基金会配备项目官员全面跟进项目,协助管理,保证项目的有效开展。今后,常青义教将以开放的方式,推动政府教育部门、公益机构、学校及企业的跨界合作,各方互相支持,共同努力,使项目达到可持续性发展,一起构筑全社会教育扶贫的新公益平台。
据友成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汤敏先生介绍:目前,我国有592个国家级贫困县,涵括几千所学校,而优秀却闲置的教师资源却非常丰富。“常青义教”项目计划在广西14个地市全面开展,期待通过3-5年的时间逐步推广到全国50个城市100个贫困县,覆盖500所贫困学校。这将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件大有作为的事情。
“2011年友成常青义教研讨会”邀请了广西及全国各省市政府和教育部门领导、学校、NGO组织、企业及媒体代表共同参与。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李连宁,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荣仕星,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政策评估师主任杨银付,广西旅游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于晓军,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杨伟嘉,共青团广西区委副书记罗日新,新闻出版局击键书记陈小建,广西报业集团副总编于起翔,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汤敏、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人力资源部部长王旭东等出席了此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