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很大很大,深圳很冷很冷……” 陈燕娣和她的同伴们在校园里放声歌唱,不过歌词非校园民谣,亦非流行情歌,而是工伤人群辛酸之歌。
4月28日是国际工伤日,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日子的存在。4月26日,深圳一个名为“手牵手爱心小组”的团体在深圳大学办起了一场小规模的宣传活动,与他们同来的有数位遭受工伤的工友。
工友们口音各异,年龄不一,境遇也各不相同。有的失去手指,有的手掌被机床压断,还有的承受着慢性职业病、工业中毒的折磨。现场的图板上,贴有伤势严重的工友的照片和信息,一些人的生活几近崩溃边缘。
“手牵手爱心小组”成立于2007年,至今只有陈燕娣等五名正式成员,他们都是经历过工伤的打工者。三年来,这个小小的组织未能与深圳本地的政府部门、医疗机构或大型公益组织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合作,在校园里办活动是头一遭。
“我们的事情不好做,医院有的时候也不让我们进去看工友,可能害怕会闹事。”成员陈伟伟苦笑着说。“手牵手”非正规注册的NGO组织,也没有什么人力和财力,他们目前所能提供的,多是对工友的心理纾解和精神支持。
然而,工伤者最大的的困境是钱,他们中的很多人已不可能再找到工厂的工作。参加“手牵手”现场活动的伤残工友,好几位正为如何获得赔偿而烦恼。38岁的李林佳来深圳工作已有15年,去年5月被冲床压断了右手掌。他觉得不公平的是,同样的受伤状况,他和同厂另一名工人的工伤等级认定和赔偿差距不小。“我觉得鉴定不透明,可我怎么告也告不赢。”
来自广西的沈双琳更觉委屈,工伤后,老板拒绝给她做工伤认定,还把她和同在厂内工作的妹妹一并解雇。沈双琳只好自己办工伤认定,但老板依然对她的赔偿要求置之不理。“我现在连厂门都进不去了。”她说。
让“手牵手”成员和义工们感到欣慰的是,深圳市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已经达到920万余人,大部分工人已得到最基础的保障。但小厂和小作坊,里面还是问题不断。工伤发生后,企业主往往想方设法拒绝赔偿,有的甚至一走了之。
最直接的解决途径,即是法律诉讼。但打官司说起来容易,真正做起来却过程艰难。只要企业选择拖延,几乎没有工人能够等得起,很多人只能空手返乡。帮助维权或筹款之事,显然也非“手牵手”力所能及。
“您觉得能有什么办法吗?”沈双琳看着记者,眼里充满企盼。记者一时无语,惟有用笔提醒大家,今天是国际工伤日,这个世界还有这样一群人在讨说法,需要公平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