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小心被媒体发现了”的“80后”赵中,是甘肃省第一家环保组织绿驼铃环境发展中心创办人,现任该中心主任。因为监督甘肃污染企业,力促跨国公司安装污水处理系统,这位“80后”的NGO负责人2009年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年度“环保英雄”。去年,导演贾樟柯在其监制的纪录短片《语路》计划中,也将赵中选为社会公益人物的代表之一。
9月20日,赵中将作为晨报第四届“东滩论坛”嘉宾,与大家分享他“绿色承诺”环保践行。
甘南草原的生态尝试:启动“联户放牧”
晨报记者和赵中一起站在甘肃玛曲县阿万仓乡的山坡上向下眺望,贡赛尔喀木道湿地在眼前伸展开来。在这里,黄河还没有显露出奔腾咆哮的气势,涓涓细流犹如毛细血管般在草原间蜿蜒。“我们2005年来的时候,河道比现在宽得多。后来眼看着它一年年变窄。”赵中不无惋惜地说。眼前的他,身穿一件略显陈旧的红白色冲锋衣,戴着一副眼镜,因为身材壮实、面孔被晒得黝黑,常被藏民当作老乡。
玛曲,在藏语中就是“黄河”的意思。这里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域,素来被称为黄河的“蓄水池”。“玛曲现在面临着生态危机。”赵中说。除了湿地退化,草原沙化、鼠害泛滥等问题也在破坏这里的环境。在玛曲“黄河第一湾”附近,黄沙正一点点侵蚀草地,有的小山丘已全部沙化,与周边绿色形成强烈反差。在草原上每走几步就能看到鼠洞,老鼠在草地里跳来跳去,与牛羊争吃牧草。
“看着玛曲这么美丽的地方遇到环境问题,我们很想做些什么。”赵中说,从去年开始,他所在的绿驼铃与兰州大学联合启动了“联户放牧”项目。阿万仓乡的8户牧民“打通”了原本相邻但分开放牧的两块牧场,将牲畜集中在一起放牧,使得草场可以轮流休养生息。
从调研、选点到项目启动,前后花了近一年。“每个项目开展起来都不容易。”对于“联户放牧”,牧民最直观的感受是,今年夏天剩下一片草地牛羊还没吃,这在以往是没有的。牧民昂旺顿智告诉记者,他们相信这种方法能够改善草原生态。对此,赵中反而怀着客观的态度评价说:“毕竟项目开始的时间不长,我们还在探索。我们更希望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让牧民学会如何共同合作,保护草场。”
离开中科院成立草根环保组织
今年是赵中与绿驼铃一同走过的第7个年头。
2004年,赵中大学毕业,来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担任工程师。问起家在安徽合肥的他怎么会跑到大西北,赵中半开玩笑地说,“因为甘肃是中转站,从这里到西藏、新疆、青海等地去玩都方便。”原来,他是一个户外运动爱好者,环保则是在游山玩水中慢慢喜欢上的。
来到兰州后,赵中和一些高校环保社团的大学生成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切从2004年11月4日说起,在甘肃政法学院的一间教室里,一群青年坐在一起讨论环境问题,一致决定要成立甘肃的环保组织。像许多环保组织一样,我们选择了‘绿’字头,用‘驼铃’表明所在地域的特征。”
从带领志愿者进行中小学环境教育、生态考察,到绘制记录兰州人文、自然景观等信息的“绿地图”,绿驼铃一步步从学生环保社团向专业环保社团转变。有时候,团队多达数十人;有时候却只有赵中一个“光杆司令”。
随着环保活动牵扯越来越多的精力,2007年,赵中作出一个重要的决定——辞去中科院稳定的工作,做“绿驼铃”的全职员工。他回忆说:“做选择的时候确实有压力。但我越来越发现,自己很不‘安分’。我的兴趣在于走出去做一些实践,而不是在办公室里做研究。作出这个决定后,我还没有后悔过。”
监督污染企业引起《时代》关注
2006年,赵中结识了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了解到他所创立的“中国水污染地图”数据库。从那以后,赵中开始浏览甘肃环保局等政府机关公布的环境公报,一旦发现有关污染企业的信息,他便收集记录下来,并去实地勘察,拍摄下照片取证定位,再把确实的信息传到“水污染地图”上。
当时,“绿驼铃”监控到中央电视台播放的一则消息:在甘肃天水市,世界知名品牌嘉士伯的一家合资企业,正在污染着当地环境,甚至威胁水源地。嘉士伯的污染信息被发到“中国水污染地图”后,企业安装了污水处理系统,并主动联系马军和绿驼铃。两家环保机构一同对嘉士伯进行了“第三方审核”,并提出完善建议。经过长达一年的深入沟通,等到确定嘉士伯不再污染后,才将它从地图上删除。
赵中坦言:“像这样的成功案例还不是很多,要促使污染企业做出改变依然很艰难。但现在企业会有所忌惮,被迫采取开放的措施来解决问题。”
正是“绿驼铃”对甘肃污染企业的监督,引起美国《时代》周刊的注意。2009年10月,《时代》评选年度“环保英雄”,赵中与美国能源部部长朱棣文、好莱坞明星卡梅隆·迪亚兹等一同入选。
西部最需要关注的是乡村环保
被《时代》周刊评为2009年度环保英雄后,各种报道和奖项如滚雪球般涌向这个“80后”年轻人。有段时间,赵中甚至对此怀有一定的抗拒情绪。“刚开始我是很忐忑的。我们只是一群很普通的关注环境的人,所作的贡献微不足道。”他说:“如果每天面对采访,真正做事情的时间就没有了。”“我只是一不小心被媒体发现了。”
为此,他选择了扎根农村,关注农村环保问题。“对我来说,只有切切实实地去做些事情,才能真正看到自己的价值。我想到,在西部最需要关注的就是乡村环保问题。”
2008年,绿驼铃开始尝试在农村开展社区发展项目:在甘肃会宁牛家河村关注土地干旱、盐碱化、农药化肥污染问题,为村民建立生态农业合作社,推广葵花等耐寒抗盐碱有机作物;在“5·12”特大地震中甘肃受灾最为严重的陇南市文县茶园村,通过推广草砖房、生态旱厕等生态建筑,减轻灾民灾后重建和恢复生产的压力,同时保护当地生态环境。
有一阵,绿驼铃只有3名全职员工,赵中只能文县和会宁两头跑。从兰州到文县茶园村,路上需要两天时间。要让乡亲们接受从大城市里来的陌生人所推广的环保概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次去文县、会宁,赵中都要待上十天半个月,挨家挨户地串门,跟大家拉拉家常。“只有待的时间长了,才能了解他们的想法。”
赵中和同事的努力渐渐得到大家的肯定。有一次,茶园村的村书记感慨地说:“原来你们NGO的工作那么不容易啊!”还有个高中生学着“绿驼铃”的样子,在学校里成立了环保协会。“你会感到很欣慰,发现通过自己的工作影响了一些人。”赵中说。
当然,委屈也不可避免。赵中笑笑说,“这不,前两天我们负责会宁项目的小伙子就被村民气哭了。前阵子,负责茶园项目的小姑娘也哭了鼻子。我只好挨个儿安慰他们。”
赵中认为,做环保有时候要有一颗平常心。“你的薪水可能会比企业要低一些,但得到的是自我的认可,价值的体现。”他说,“虽然选择这个职业,核心是要有付出精神。但从可持续的角度看,我希望它是一种社会分工,一种普通的职业选择。其实不需要被别人看得特别崇高。”